“从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

2009-03-06 05:18严雪怡
职教论坛 2009年1期

摘要:“从做中学”在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中都有重要作用,但两类教育在做什么、如何做方面有明显区别。杜威提倡“从做中学”有很大积极意义,但受到历史的局限,仅看到经验技术的作用,未能看到理论技术的作用,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存在过分强调经验、忽视科学理论作用的局限性。“从做中学”的局限性主要是:所学知识范围比较狭窄,很难学习系统理论知识,很难适应最近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主要实行“从做中学”,采用任务本位课程;在技术教育,既要实行“从做中学”,又要实行“从学中做”,既要有项目课程,又要有学科课程。

关键词: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经验技术;理论技术

作者简介:严雪怡,上海电机学院顾问、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1-0042-03

一、“从做中学”的积极作用

学徒制起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古老的“从做中学”培养人才方式。至今,“从做中学”仍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从做中学”在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学徒制。在师傅的指导下,学徒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生产任务,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经验,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其中,特别是技能的提高,不能用任何其他学习方式代替。

2.现代职业教育。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把“做”放在主要地位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我国学习苏联设立技工学校,在1955年第一次技工学校会议和1979年劳动部技工学校条例规定中都强调学校的教学“以生产实习为主”。一般在三年学习期间,安排生产实习70周,除少量模拟性实习外,基本是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此外,学习制图、加工工艺等专业知识。德国的双元制是“从做中学“的另一种职业教育形式,直接在企业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

3.工作中学习。这是技能型人才“从做中学”的又一种形式。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了200多个《国家职业标准》,每个工种的技能型人才分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共5个等级。在技能型人才要求提级的审报条件中,都把“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若干年以上”作为必要条件。

(二)“从做中学”在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教育也重视“从做中学”,但这里的“做”,着重所学科学理论如何在有关专业技术工作中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到企业进行技术员工作性质的实习。例如到企业的技术部门学习如何进行工艺分析;如何编制工艺文件;如何进行技术鉴定等。

2.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运用已经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以企业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项目为课题,制订设计方案。例如设计一台符合一定要求的工艺装备,或者针对某些生产薄弱环节设计技术改造方案等。早先的设计课题大都采用模拟课题,在60年代后,很多学校采用企业实际需要的课题,很受企业欢迎。

3.结合理论教学,边学边做。这方面的课程改革有很多创造。最早有60年代的蔡德泰教学法,在“电机修理”课程教学中,边讲边练,使学生既学习修理知识,又学习修理技能。以后按照能力本位原则,以达到某一项职业能力为目标,组成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的综合课,边学边做,培养职业能力。 近年来,“学做结合”又发展成“从学中做”和“从做中学”多种类型;前者是按照理论学习程序,结合实践,以学习系统理论为主;后者是按照项目课程的程序,结合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4.学习操作技能。技术型人才,由于所掌握的理论技术起源于经验技术,也要学习一些操作技能。技术教育的专业划分比较宽广,必须学习多个工种的操作技能,每个工种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5周,这与技工学校单一工种学习70周相差悬殊,但能达到了解如何操作的作用。

二、形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原因,其积极意义及局限

(一)产生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原因

杜威出生在1859年,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是他的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所主张的“从做中学”虽然古代早已存在,但长期来被排斥在教育之外,只承认从书本上学习的教育制度。直到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从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才承认古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早期形式。杜威当时所处的情况是,一方面,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主要“从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而传统的、理论脱离生产实际的学校教育暴露出很多弊端;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开始进入技术领域,但还没有形成理论技术,仍然是经验技术一统天下。杜威正是带上这个历史阶段的烙印、形成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杜威的主要贡献

书本知识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产的情况从来就十分严重。“惟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不仅我国有,世界上普遍存在。杜威提倡“教育科目以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提倡“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对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读书,轻劳动”传统陈腐教育观念,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对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并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杜威的贡献还在于在国内外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并积极进行教育实验。他曾在1986~1903年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按照他的思想进行实验;还曾到日本、墨西哥、苏联和我国讲学;在1919年至1921年间,到我国作过多次演讲,出版了《杜威在华演讲录》,并有多所中小学按照杜威的思想进行实验。这些活动对“从做中学”思想的传播和“从做中学”实验经验的积累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局限

杜威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处理经验和科学理论这两者的关系上,他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作用。这是因为形成杜威教育思想的时候,理论技术还没有出现,更没有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现代高新技术;他没有看到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所看到的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经验技术,经验的作用远远大于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所看到学校中所学的是大量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于是得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的结论。如果他活到今天,看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看到科学理论应用于技术领域的巨大作用,可能会改变他的看法。

其实,即使在当时,杜威对经验与理论的看法也是片面的。他只看到理论脱离实际这一方面,而忽视了理论应用于实际已经起到的巨大作用。就在他出生前十几年,我国和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为什么我国被打败?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有几亿人口;英国建国只有几百年历史,只有几千万人口;显然不是我国经验少于英国;在15世纪末,我国的经验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实力也比英国强得多。但是,从16世纪开始,英国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际,首先实行工业化;当时我国却强调尊孔读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忽视自然科学应用人才的培养;特别在1689年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后,到18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赶上我国;19世纪发动鸦片战争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这个教训永远不能忘记。

三、“从做中学”的局限性,表现在不能全面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在杜威的实验学校中,试图按照“从做中学“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基本原理来编制课程,编写教材,代替传统的学校教育;但是,经过八年的实验,没有解决好课程、教材问题;说明“从做中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个人认为,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做中学”所学习的知识范围比较狭窄

“从做中学”要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不仅要知道如何做,还有一定的技能要求。例如,进行机器装配这个项目,对学习机器结构、工作原理、另部件功能等知识都十分合适;但是机器装配有一定的技能要求。如果装配质量不合格,走动部分摩擦力太大,问题轻的影响机器寿命,问题重的可能因摩擦发热而零部件变形,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练习,才能按规格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笔者在80年代参观上海手表厂,那时上海牌手表是新产品。据厂中工作人员反映,前不久瑞士手表业同行曾来参观,参观期间,瑞士工人用上海手表厂生产的零件装配手表,质量明显高于上海手表厂产品。这是因为,上海手表厂虽然有很好的装配钳工,但装配手表是新任务,还没有经过长期实践,还没有充分掌握手表的装配技能。获得技能需要长期练习,决定了工作任务不能经常更换,不能象学习书本知识那样,日新月异;而且,学生也无法完成技能要求很高的任务;这些都是造成所学知识比较狭窄的重要原因。

所学知识比较狭窄的另一个原因是,学习技能的专业划分比较狭窄。例如技术教育的机械制造专业,其加工工艺包括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很多工种,但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几乎每个工种都设立一个专业;如果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要求从做中学,全面掌握所有工种的技能,显然难以做到。

为了克服“从做中学”所学知识的狭窄性,“培训”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工业革命后,培训已经成为必须;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先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已经成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二)“从做中学”很难学到系统理论知识

从完成工作任务中能够获得零星的知识,但很难找到学习系统理论的方法。为了适应技能型人才所需系统理论知识的逐步提高,长期来采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起点学历的方法。例如,工业革命后,开始举办的职业教育处在小学阶段,学生中很多是文盲。19世纪出现了招收小学毕业生的初级职业学校,并逐步淘汰小学阶段的职业学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高级职业学校,并在20世纪中后期逐步淘汰初级职业学校。本世纪初,为了使技能型人才能在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在劳动部制订的《国家职业标准》中,又进一步提高培养数控机床工人的学习起点:“基本文化程度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

有人认为,技能型人才能在高新技术领域和技术型人才干同类工作,说明通过“从做中学”,同样掌握了科学理论;其实,技能型人才仍然是从经验中学,并没有学习科学理论。例如,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都担任数控铣床的维修任务,在这方面,《国家职业标准》对高级工的技能要求是“能判断数控铣床机械、液压、气压和冷却系统的一般故障;能判断数控铣床控制与电器系统的一般故障。”对技师的技能要求是“能排除数控铣床机械、液压、气压和冷却系统的一般故障;能排除数控铣床控制与电器系统的一般故障。”又规定:“晋级培训期限:高级工不少于30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300标准学时”。区区几百小时无法学会数控铣床的机械、液压、气压、冷却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方面所有专业基础理论,为此,我请教了技工教育专家王钧培先生,据称,是将若干常见故障逐个制成案例,只学习如何检查故障和排除故障的工作方法,而不问为什么。也就是,只学习他人的工作经验,并不学习理论,和赤脚医生能看病相类似。但是,他们的维修范围只能限制在已经取得经验的“一般故障”,不是所有故障。

(三)“从做中学”越来越不能适应技术快速发展

最近三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出现了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这个新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预示我国的生产技术必将出现加快发展的新形势。

在这种新形势下,“从做中学”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首先,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如果采用已经过时的技术,学来何用?即使学习最新技术,有些技术要不了多久,又过时了,要重新学习。“从做中学”越来越显得被动,难以应付,经常听到国外因技术变动而造成大量失业的消息。因此,很多学者提出必须提高学生在新形势下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

虽然技术更新的变化很快,但发展这些新技术理论基础的变化却比较缓慢;因此,很多学者主张加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变化能力。例如我国蒋乃平先生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孟广平先生提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要加强基础的认识学习,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以适应今后工作中需求的变换。”

四、简短的结论

“从做中学”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做什么”,“如何做”,两类教育存在明显区别。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任务本位课程,按照技能的提高程序,组织一系列工作任务,逐个完成。技术教育着眼于科学理论在技术中的应用,采取“从学中做”和“从做中学”、“学做结合”的 方法;既有学科课程,又有项目课程。在杜威晚年及身后,理论技术已经快速发展,这种技术的发展来自科学理论的应用;先有科学理论,并经过多次科学实验,形成可以实用的新技术后,才交付实际使用;因此技术教育必须培养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技术型人才,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如果在技术教育中,过分强调杜威片面重视实践经验,忽视学习科学理论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从做中学”,忽视“从学中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必然出现降低理论学习质量的后果;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发展与应用高新技术的需要,很难适应党中央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并将进一步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