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历史演变轨迹探析

2009-03-06 05:17张玉华
管理观察 2009年5期
关键词:主体性实践

张玉华

摘 要: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但那时哲学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自身价值不断提高而被提出来的,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性原则成为了哲学第一原则,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推演整个世界,把主体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至。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

关键词:近代哲学 实践 主体性

主体性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但那时哲学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才被提出来的,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性原则成为了哲学第一原则,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推演整个世界,把主体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至。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

一、古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古希腊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更是蕴涵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之所在。但由于受时代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希腊人一开始就致力于对万物本原始基的追问。泰利士的“水是万物的本原”揭开了古希腊哲学之端,古希腊人以特有的智慧,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归结为单一的具体物质。他们是想通过不变来把握万变,从“多”中寻找“一”,把万物归结为水、火、土、气、原子等,但这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形态是物质本原论,这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标志着主体的萌芽,但这时人们所关注的中心并不是人,而是物。因此这种人的主体性哲学并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

针对前人把万物始基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在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看来,天还是那个天,水还是那种水,自然、世界还是那个自然、世界,为什么不同的人把万物归结为不同的物质形态呢?千变万化的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性呢?面对这种疑问,普罗泰戈拉认为,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世界因人而不同,万物因人而有差异,之所以对同一个物质世界会有不同看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同,由此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权衡者),是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如何非存在的尺度。”

二、笛卡尔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局限性

主体性问题虽然在古希腊便提了出来,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活动的局限,主体性问题并没有作为哲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确立。到了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后,随着蒸汽机、电力的大量应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实践活动已不单单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了,而是具有了世界性、全球性,这时人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借助于科学的力量,人们的梦想正在逐步的实现。人作为世界中心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为哲学第一原则。

笛卡尔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他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笛卡尔以普遍怀疑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特别是对经验哲学的权威,他认为对过去的一切知识都应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我思”是说只有当我在思考时,我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也就是说,思想活动不能脱离思想者本人而存在,只有先有思想者的存在,才会产生思想。一切知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是由人通过理性所决定的,没有经过“我思”的知识是可疑的,知识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取决于人本身,是人赋予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因此,“我思”首先是一个思维着的主体,思维的内容是直接和“我”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笛卡尔把“我思”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正如王义军所说:“笛卡尔的贡献不在于他进一步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而在于他将主体性原则确立为哲学的第一原则,使主体性原则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阿基米德支点。这样,主体因素从此也就成为认识论只能面对而不能加以排除的一个本原性存在。”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康德开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思维方式之上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由性。康德通过他的批判哲学,提出了“先天判断何以可能”。在康德看来,“我思”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外部世界是一个没有秩序混乱的,存在杂多认识材料的世界。他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把感性认识整理为经验现象,再通过理性认识把经验现象整理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人为自然界立法”,并由此提出了“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的“假定”。这样康德通过限制必然性的范围,为自由留下了地盘,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实践理性所把握的东西比理论理性所把握的高。只有借助于实践理性,借助于信仰,借助于自由的主体,才能满足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这样康德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为自由争得一席之地,从而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但在他面前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此岸世界即“现象世界”,一个是彼岸世界即“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认为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这样康德虽然最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但这种主体性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

可见,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主客二分的形而上思维模式,因而不可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主体性。旧唯物主义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把人看作机械的、无创造性的生命存在;而唯心主义则片面夸大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至于忽视了人首先是一个受动的自然存在。他们的共同缺陷在于不懂从实践、从社会关系、社会生产、从人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因而都是抓住主体的一个方面,或夸大或缩小,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当然这一任务有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完成。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从实践和人生存的有限性出发,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主张哲学向生活复归,把理论问题还原为实践问题,从实践出发来处理好人外部世界的关系,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变革现实世界,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一次最深刻的变革,建立了一种现代实践哲学。

猜你喜欢
主体性实践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