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怡
摘 要:有众多事业单位,在财务上使用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体制,即管理处本级使用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其下属二级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财务核算上使用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因此,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上不太一致,容易出现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就此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为六类:①房屋和建筑物;②专用设备;③一般设备;④文物及陈列品;⑤图书;⑥其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计价入账,进行入账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的资产。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不同,形成同一种类型的资产在不同的会计制度下的处理方式不同,管理要求也不同,造成同一系统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
1.固定资产购入会计处理不同
外购固定资产,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则应分别按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事业支出”、“专款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用货币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是资产存在形态的转换,但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既繁琐又不容易理解:①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与划分收益性支业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相异,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分析;②购入固定资产,直观理解,应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固定资产,而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是在减少存款的同时,减少专用基金,难以直观、充分地表达出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内容。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再是财政拨款这单一渠道,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没有必要单独反映。
2.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和补偿过程,它不仅涉及产品(劳务)成本计算,而且涉及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与《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折旧范围、折旧方法,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回收,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按期计提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算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确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或进行大型修缮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而不是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的。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存在诸多弊端: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其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价值状态,使事业单位放松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致使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②事业单位开展日常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会引起固定资产的损耗,而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等政策的实施,势必增加事业单位负担,影响其切身利益。③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而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多少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具有单位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使用过程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这在会计上产生了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能否增加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为判断依据,规定只有引起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和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支出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其余支出则确认为费用。对于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其账务处理是: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其账务处理是: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完工交付使用,工程支出再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固定资产”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没有具体的表述,仅规定了固定资产修缮的账务处理方法,将修缮分为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对于一般修缮,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大型修缮,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修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如下问题:①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很难划分界限,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②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造成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
4.固定资产理的报废不同
事业单位报废、毁损固定资产时,按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发生的残值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实行企业会计核算的二级单位在报废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固定资产净损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同时减少“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和“累计折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如下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发生的固定资产净损益计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反映,不计入费用,结果导致事业单位虚增盈余,特别是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等新政策的实施,势必增加事业单位负担,影响其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