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兰 王力峰 李艳艳
[摘 要]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作为旅游主客体文化接触与碰撞的跨文化交流具有不平衡性,并对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如何保持目的地文化特色及如何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 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韩晓兰,26,女,辽宁开原人,桂林工学院旅游管理学院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王力峰,56,男,天津人,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党支部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和旅游规划。
一、旅游人类学与跨文化交流
(一)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点
随着现代旅游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大,使旅游人类学对旅游事项的研究着眼点,渐渐从揭露事实的真相转变为对旅游负面影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评论上。从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1]。
(二)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被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旅游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接触。在旅游活动中,不同的旅游者承载着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通过在旅游目的地游览观光、度假休闲或从事专项旅游活动而获得身心满足,本质上是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一种所到之处的有别于自身文化的文化,这是两种地域文化的碰撞,是一种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与研究正是人类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三)旅游人类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
旅游是跨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人们旅游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领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更重要的还在于了解和亲眼目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跨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引起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化,也通过对旅游者的影响来引起客源地文化的变化。长期以来,人类学者就对社会文化变迁感兴趣。而旅游作为引起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受到人类学者的关注。
二、跨文化交流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过程随着游客和旅游在一些主社会或亚社会中的出现而开始;在游客来到另外的地区,与有着不同文化的东道主接触交往中继续;结果是这种互有取舍的接触过程,对游客、为他们服务的人以及他们涉及的各种社会、亚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
国外有学者指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与旅游发展的程度及其所处的阶段有关”。对此有些学者曾把这种态度划分为5种不同的程度:欣快、冷漠、愤怒、对立、最终的程度。目前,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态度的这种多阶段发展模型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和旅游者的态度变化根植于旅游带给当地的复杂影响,尤其是其中的消极影响的积累,是导致目的地居民一改欢迎旅游发展的初衷而变得憎恶旅游的社会基础。
(二)目的地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
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习惯于以技术为标准,以商业需求为产品开发的原则,当地固有的文化容易被不适当地包装并大量销售,艺术与宗教的神圣性受到侵犯,使本地文化丧失原有意义和价值,向民俗意义甚至庸俗的轨道倾斜,令旅游者无从汲取本地文化的精髓,也损害了当地文化的形象。
(三)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涵化”
“涵化”(acculturaction)是指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旅游由于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人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然而,由于这些目的地要在一年当中的较长时间里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每个旅游者的活动相对其日常生活而言却不过是蜻蜓点水,在整个旅游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向游客所采借的越多,向游客所传输的越少,由此出现了文化的不平等交流。
(四)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事实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是当地居民所未料到的。由此引起的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国内或国际迁移,这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结构都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五)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上升
大众化旅游显然对社会道德规范有所影响,当主客双方社会发展程度相当、旅游项目品味不凡或俗中有雅时,它为主客双方带来的多是良好的精神享受。但是,旅游可能给当地带来有偏差的示范效应,引起当地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使当地居民丧失原有的淳朴美德,一些社会问题也就乘虚而入,如犯罪、赌博、卖淫、健康问题等。旅游并不会直接引起犯罪等行为,犯罪行为也不会只产生于旅游地,但是旅游活动确实在某些方面加剧了这些。
三、对策和建议
独特的目的地文化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为了使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必须正确处理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
(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要具有生命力,必须使其自身不断地吸收和借鉴新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改革和发展中求生存。我们既应当看到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又应当看到它在现实中的不足,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对待外来外国文化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
(二)以主体姿态参与跨文化交流
作为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东道主,旅游目的地居民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深刻认同,在保证本民族文化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在保护自己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对他者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此后才能有辨别的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大力推动目的地社区参与,加强对游客的文化传播
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一个主要动因在于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作为社区的主人,目的地居民首先需要有机会参与社区的开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树立主人翁的信念。居民应当尊重游客的特殊文化,了解文化差异,真实、正确的宣传目的地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2004,12
[2]林红梅,论跨文化旅游交际[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4)
[3]王雪华,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教育增刊,1999,10
[4]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6)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0
[6]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