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思想内涵的世俗化

2009-03-06 05:18彭丽萍
山花 2009年4期
关键词:世俗化军旅军人

“建国至今,中国本土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再经历过战火。离我们最近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有二十多年了,人们已经习惯了和平的日子。在没有战争和不需要‘解放的今天,军人的革命者和解放者的身份也逐渐被职业军人的身份所替代。”军旅小说这一专门反映军旅生活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轨迹。面对这样全新的时代,在对军队、军人、军事的不断思考中,军旅小说所承载的关于这一切的思想也随之世俗化。

一,特定的秩序规范出现松动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每个军人开始他军旅生涯时都要接受的铁律。对于军队而言,其秩序规范历来雷打不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便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在中国古语中也有“军令如山”一词,强调的无非都是秩序规范的重要性。对秩序规范的无条件执行是战争指挥权威的保证,也是万众一心战胜敌人的前提条件之一。很难想象一支纪律涣散,不能令行禁止的军队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因而,军人“不听话”是不可能的,以往强调宣传教育功能的军旅文学更不会对此进行表现。然而,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一至高律令也受到了质疑。“新的军队需要士兵能开动脑子,能与各种不同的人物的文化打交道,能容忍模棱两可的态度,能取得主动性,能提问题,甚至敢于向权威挑战。”

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开始“怀疑”的思想因子深入到军旅小说之中,军队从来都不可动摇的秩序出现松动了,这可以视为军旅小说在思想方面的世俗化的一个表现。李云龙(《亮剑》)、梁大牙(《历史的天空》)、朱海鹏(《突出重围》)关山林(《我是太阳》)……军旅小说中开始出现一系列敢于动摇秩序的人物形象,有的军旅小说甚至直接以《恕我违命》为名。《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个典型的代言人,他是个革命者,有时却在纪律上无法无天,正如小说中所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在长征时,因为筹不到粮食又要过草地,所以他下令部下抢藏民的粮食,还有一次,由于被偷袭,政委赵刚负重伤,全团牺牲了五十多人,自己的妻子被掳了,以及赵家峪的乡亲被杀光,他就擅自用万余人围攻平安县城,一发牵动了整个晋西北的战事。这是严重的违纪的行为,他以能打胜仗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但他桀骜不驯却并不鲁莽,屡屡“不听话”而又屡建奇功。他的“不听话”来源于对战场态势的冷静分析与判断。与李云龙不同,《我是太阳》中的关山林的一次“不听话”却铸成大错,导致了“青树坪”一战的失败,三千将士血洒疆场。《波涛汹涌》中的东方潮海的“不听话”来自于他所处的那个荒唐时代,在即将被剥夺出海权力之前,这位英雄的后代,新中国的潜艇艇长,继承了前辈军人的优良传统,又把它和现代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结合起来,开始了向新极限的冲刺,为了探索xy水道,他孤注一掷,私自出海,宁愿牺牲在岗位上做一块铺路石,也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最后,他以身殉国也背负了一个不听军令的罪名,但他也为其服役的那支舰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年青一代去完成他未竞的事业,焦同、江白等人终于弄清了xy水道的秘密,为未来海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军旅小说创作中敢于如此“世俗”,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对“军人”价值含义的意义重构

军旅小说承载思想的世俗化,还带来了对“军人”含义的价值重构。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面对来势汹汹的商品大潮,早已习惯了传统计划经济生活的中国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焦虑、欣喜、对未来的憧憬与内心的畏惧纠缠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躁动不安的社会心理特征。《醉太平》写的是中国模式下军队机关人性的混杂气味。就是《咱俩谁是谁》的一个放大和铺展。亦如题目所示,在太平盛世和歌舞升平中沉溺和迷醉。干部提拔,夹杂着无所不在的处心积虑与勾心斗角,欲望、煎熬、痛楚、原谅、放弃,这一切的挣扎与斗争,都隐藏在这个平静似水的表面下。文章的主人公们原本或许都可以成为英雄,但现在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英雄,他们只是一个个英雄的碎片。这一卷当代军营的人生百态,不得不让人深长思之。

“我们看到,随着世俗化的进入,包括朱苏进在内的一大批军旅小说家强烈执着的理想主义呼喊已然让位于无可奈何的现实主义审视,或者说,是由批判取代了肯定,由消解取代建构。”再看《炮群》,笔下人物“青春梦”的破灭也带来了作者们在世俗化力量的作用下,彻底解构传统的英雄观。“英雄无觅”的慨叹与发现是因为作家本人的成熟与深刻?还是因为世俗环境强大的同化力与侵蚀性?或者是“英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结构原本就存在缺陷?总体看来,军队大院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然是一个在外人眼里显得不无几分森严、神秘、古板而坚固的“独立王国”。但是,它也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英雄领地,它的防线也并非坚不可摧,在世俗化力量的侵蚀下,它已经没有能力设防,反而成了世俗的狂欢之地。也就是说,英雄人物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品格的高扬,始终是以徘徊在天际的战争作为强大的对峙物来参照、来驱动、来激发的。在当今日渐物欲化和世俗化的社会进程中,一个当代中国军人究竟应该怎样抵御平庸,抗拒诱惑而保持对英雄主义品格的追求和高扬?维护人格的尊严、人性的健全和完善这个问题是指向当代中国军人的,也是指向每一个现代人的。

而对“军人”含义的重新审视又进一步使得“军人”概念从此虚化、迷离起来。

何继青《军营里的股民》写的是某机关同一办公室内几个中下级军官炒股的事,极其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军官们那种耐不住寂寞,想在股市这一新生事物中一显身手跃跃欲试的心态却跃然纸上,商品经济的大潮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进入这方军人的世界。更有甚者,在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中两次机关党委会议开跑了题,简直成了炒股讨论会。焦锐的《风过喀拉苏》,更是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军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的诱惑、失落,迷茫与痛苦。喀拉苏沉寂了七百年,突然变成了繁华的边境国际口岸,驻守在这里的边防部队遇到了新问题,繁重的接待任务使连队常年疲于应酬,经济上难以负担。连队成了口岸的装卸队,靠劳务来补充部队的巨额招待费;连长林梓杉的妻子白鸥,从太行山走出来的单纯善良 的姑娘,面对众多竞争对手无力维系,先是走私羚羊角,赚钱补家,最终走上了贩毒的道路。《波涛汹涌》中军营附近那条聚集着各色女子和娱乐场所的湾尾街让年青的海军官兵脸红耳热,成了不敢涉足的雷区。拜金主义思潮、物价上涨、经费窘迫,迫使一些部队“创收”以增加财源,这也对“军人”这一符号构成严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军旅文学家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及时捕捉到这种历史新动向,对当代军人符号问题投入了新的思考。杜守林的《沙盘》、焦锐的《风过喀拉苏》、郭兵艺的《躁动的天空》等小说,都触及到军队创收的问题,并以极为冷静的思考揭示了经济价值和军人价值的矛盾。《躁动的天空》中说“要说现在当兵的还值点钱的话,也就值钱在你们不能挣钱这上头”。不挣钱的军人也不得不干起挣钱的营生,这真是对“军人”价值含义的意义重构。

三,战争——军人等待不来的“戈多”?

军人因战争而存在,战争是军人价值的体现。和平时期的军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们远离战争,甚至在个人有限的服役期内,他们赶不上战争。于是一代又一代军人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准备和守望中,流逝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青春。战争,成了军人久等不来、久等无望的“戈多”。对于军旅小说,并非无“战”可写,演练场、抗震抗洪救灾乃至科研攻关等,无一不可以成为新的战场。然而世俗化思想的浸淫使得军旅小说似乎找不到可让其大显英雄本色的战场。

朱苏进《引而不发》中那个一生在沙盘上作业的优秀参谋西帆,在他身上折射出多少和平年代军人的影子。20世纪90年代表现和平时期军人内心情感的小说大量出现,仅以1999年《解放军文艺》上的小说为例,王伏众的《高雪部队》、《弹孔》、赵建国的《阳光渗透》、裘山山的《骆驼刺》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涛涛的《寻找驳壳枪》就写出了“军人为战争而存在与和平环境下的寂寞失落感的错位反差”。有着强烈职业军人气质和英雄情结的下级军官少尉林春和,准备做一辈子军人,在事业上却一路下滑:先是被发配到农场种稻,又因一气之下打了聂小星,为避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参观武库时顺手取走了一支驳壳枪,被开除了军籍后成了真正的精神病人,最后为救儿童而死。这位军旅小说的主角,以不同于以往的角色,而成了当今时代人与社会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牺牲品,成了一个文化符号。郑赤鹰《霆季》则是空军版的《引而不发》,不走运的阴霆笼罩着曾子剑的人生。战争,对于人类是灾难;和平,对于军人则是不幸的。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对军人来说,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机遇。处于一场局部战争边缘的曾子剑作为空军飞行员,却只能驾机在国境线一侧巡航而没有参战的机会。

一代又一代和平时期的基层官兵在守望中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对于那些处于高层的军官而言,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不,因为世俗化的力量不止针对基层官兵,也包括高层军官。季墨阳大校身居要职,离将军只有一步之遥。他是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士兵一步步走上高位的。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他致命的弱点。仕途升迁的漫长过程,让他对官场里的游戏规则了然于胸,大院里的一切人和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城府极深,说话很有分寸,做事谨小慎微,在他的身上已很难看到中青年军官所应有的血性与锐气。他的人生与才华消磨在争斗与文犊之中,季墨阳指城墙里头一缕青烟叫夏谷看,“去过那地方没有?那里有一座机关专用的焚烧炉,就在司令部东围墙边上。每天,各部公务员把各部需要销毁的文件材料,装进大麻袋里,蹬个小车送到那里焚烧,有一个保密员专门负责监督,要烧得片纸不留。烧掉的,都是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和下面报上来的东西。每天一上班,那里就冒烟。一直到机关人全下班了,那里还余烟未尽。”那缕缕青烟烧掉的不仅是他们的心血,更是他们的岁月、才华和军人气质。

参考文献:

[1]李运抟.军旅小说:职业意识的错位与缺席[J].小说评论,2004.(5).

[2]凌行正.军旅小说纵横读[J].中国武警,2002(6).

[3]李运抟.军旅小说:职业意识的错位与缺席[J].小说评论,2004.(5).

[4]徐其超.渐行渐进——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军旅小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简介:

彭丽萍(1976—),女,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世俗化军旅军人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军人“四有”歌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