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灿光
【摘要】语感教学和研究是语文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人从教以来十分重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从网络、教育杂志上阅览过很多有关这类的研讨文章,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中学生的语感培养,企求同行指教。
【关键词】语感;培养途径
Discusses shallowly to middle-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raise
Liang Canguang
【Abstract】The language sense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are the language educational circles hot topics. Myself have taken seriously since teaching this question discussion, also from the network, the education magazine reads has concerned this kind of deliberation article, benefits greatly. Presently unifie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o chat to middle-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raise, desired that the colleague advises.
【Key words】Language sense; Raise way
语感是一个备受众人关注和评说的热点问题。所谓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是经过一定时期的丰富的知识积累、系列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后形成的。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预感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预感能力?我认为可以从如下途经入手:
1 诵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之法伴随我国语文教育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几乎所有的大学问家都有自己的诵读心法,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在近百年来它却逐渐沦落为可有可无的“花瓶”,这是很遗憾的。其实,诵读是一种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它非常符合言语学习的两个心理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和心理痕迹规律。首先,朗读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言语对象通过人的视觉系统作用于大脑,完成人的内部语感图式于言语对象意义结构的心理联结(即同化或顺应),这是内化过程。之后,言语主体将经过内化产生的言语理解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实现和印证内化过程的结果,这是外化过程。阅读只有内化过程,而诵读却有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这就是诵读比之默读有更深刻的心理效应的原因所在。在言语实际中,这两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几乎不被人感知,这也就是这一规律不易被人发现的原因。这时的内化和外化是一种不断发生的循环的心理建构,在这样一个建构性心理过程中,人的心理能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产生更强的心理效果。其次,诵读是一种多功能的言语活动,其中有视觉感官的活动,有发音器官的活动,有听觉感官的活动,通过眼、口、耳三种感官刺激大脑,诵读在大脑留下的心理痕迹显然就要大于默读在大脑留下的心理痕迹。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语感图式受到来自多种途径的信息刺激而变得异常活跃,语感形成的几率大大提高。
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诵读的机会,缺的是有效的诵读。有效的诵读是目视其义,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对文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感受。这样,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产生了。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指导呢?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语音。在东莞这样的方言区教语文,诵读训练遇到的最大问题我们认为不在技巧,不在理解,而在语音。错误的语音重复千百遍也不可能成为正确的语音,而错误的语音感却会在错误的语音重复中形成。错误的语音感一旦形成,加上在方言区的言语环境中不断得到巩固,就会变得很难纠正。事实证明,在语音方面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培养的不仅是良好的语音感,还会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技巧训练。从基础的用气发声,到重音的确定,停连的技巧,语气、语调的体现都要进行指导和训练,以使学生达到可以自己判断轻重,设计停连,安排语调变化的水平。
2 涵泳
涵泳品位是在吟诵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所谓涵泳,就是沉浸的意思。它通过潜心体味,密咏恬吟,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和体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环境里去,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涵泳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教学中最具特色的读书方法,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涵泳品位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将文章内容和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它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注重依靠语境和上下文直觉体悟、模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言语实践中,通过对语言作品的潜心、反复的吟诵,不断丰富和积累对语言文字的体验、体味,进而体悟到文章的妙处佳境,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和同化。所以,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虚心涵泳,潜心化解,将言语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验。
3 言语实践
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要从语言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言语实践的行为者。语感只能在言语实践中通过主体的积累建构才能形成。也就是说,语感是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认知经验积淀而成。而这种经验只能在人的言语活动实践中获得,任何别的人都无法取代。在言语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是建构语感能力的不二法门。
言语实践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
多阅读。广泛阅读是培养语感重要的实践手段。多读、熟读可以把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吕叔湘先生在分析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他在专业上的成就,课内知识占30﹪,课外阅读占70﹪。博览群书有助于拓展语感的广度,优秀的作品更能提升语感的品位。但我们也应看到,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不能太注重功利性,急功近利则难成大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浮躁之心是难以抵达言语作品的深层世界,难以到达阔远空明的审美境界的。只有怀着一颗虚静之心,才能在言语世界中畅游,在感受言语意蕴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充实和精神的成长。
多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言语的吸收,培养输入型语感;而写作则是言语的运用,培养输出型语感。写作过程是一个直觉进行言语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实践,可以从规范化的角度检测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语感水平。学生习作贵在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熟练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生活感受的能力,另外还要使他们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使他们在反复比照和揣摩中把语言知识与规则内化为敏锐的语感。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际双方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要不断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要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转换。他们既是听者,同时又是说者,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和言语材料,听者又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应答。因此说,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感悟品味言语材料,从而比较揣摩、积淀吸收、反复固化,矫正提高他们的言语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感品质。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长期的培养,日积月累。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收稿日期: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