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花 秦洪武
摘 要:本文详细研究了我国1997至2006年刊登在外语类14种主要学术期刊上有关“体裁理论”的文献,回顾了主要研究成果。结果显示:“体裁理论”研究10年间呈上升的趋势;研究方法上非实证性研究占绝对优势,但实证性研究也不断增长;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体裁、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及其实践应用。最后,文章讨论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体裁;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研究;概观
中图分类号: 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09)01-0044-05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n genre theories in China by selecting pertinent articles published in 14 major academic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from 1997 to 2006, and a review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has been a grea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regarding research methods, non-empirical study plays a dominant role, with empirical study taking up an increasingly larger proportion; research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concerning genre, genre analysis,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Finally, it discuss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st research and promising research prospect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genre; genre analysis;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 research; survey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胡壮麟等学者 (1987)将系统功能语法引入以来,我国外语研究和教学界便对“体裁”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直到90年代末秦秀白(1997)、方琰(1998)等学者介绍并述评“体裁理论”之后,这一领域才引起重视。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对该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在过去的10年间,体裁理论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围绕它发表的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的突破。本文拟对1997至2006年我国体裁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纵览,分析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旨在通过回顾过去而展望未来。
2.文献范围
本文检索了1997至2006年我国全文电子期刊,从外语类14种主要期刊选取50篇有关“体裁理论”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刊物按第一篇论文刊登的时间顺序排列)。
表1反映出体裁研究的基本趋势: 10年间体裁理论的研究虽然不是逐年递增,但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表明该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0篇论文中,有35篇发表于2000年以后,占总数的84%,并且集中在2000至2005年间;仅2003年就登载9篇,在数量上达到高峰。
3.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文秋芳(2001)和高一虹等(1999)有关研究方法分类标准,将体裁理论的研究分为非实证性和实证性研究两大类。根据本领域的特点,非实证性研究指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1)对理论的详细描述和评论,2)用例证分析、证明并归纳、总结理论的实用性;实证性研究指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统计分析为特点的研究,包括:1)对数据以描述为主的定性研究,2)对数据进行全面量化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按照这一标准,50篇体裁理论研究论文可分类如下(见表2)。
表2显示出三大研究特征:第一,研究方法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50篇论文中,非实证性研究有33篇,占总数的66%;而实证性研究仅占34%。第二,非实证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在年份上分布不均匀:非实证性研究每年至少有1篇论文,多为理论述评或例证分析;而实证性研究起步较晚,到2001年才有文章发表。第三,非实证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发展方向相反,前者10年来呈递减的趋势,而后者近6年有增长的势头,多以系统的语料分析或课堂实验为基础,近两年来才有定量研究。这些特征表明,我国非实证性的体裁理论探讨先于实证性的应用
研究,缺少对理论框架的系统解析,实践应用难以有重大突破。
4.研究内容
从内容上看,我国体裁理论的研究涵盖面广,涉及体裁、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及其应用,使外语界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其思想派别、理论来源、分析和教学模式及实践应用特征。
4.1 关于“体裁”
“体裁”的概念源于genre一词,传统上属于文学和修辞领域研究的范畴,后来被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目的是研究某一社团对其成员的言语行为的分类方法。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国外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此有不同的阐释(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现代语言学研究大大扩展了“体裁”的外延和内涵,广义地涵盖了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所有言语事件。根据上述阐释,我国学者秦秀白(1997)、章远荣 (1997)、方琰(1998)等对“体裁”概念的特点进行了
系统的概括:1)任何体裁都是有目的的,区分语篇体裁的主要标准是一套公认并共同遵守的交际目的,而不仅仅是语篇在形式上的共同点;2)语言体裁的范例可随其原型(prototype)发生变化,属于同一体裁的实例可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3)体裁的理据对语篇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约定俗成的制约性,同一社团的人在建构语篇时必须承认并遵守这种制约性;4)体裁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和习惯性,由若干个步骤组成;5)人们对交际行为的组织是否得体和成功,部分地取决于对体裁掌握和运用的纯熟程度;6)体裁与文化密切相关,可能是文化语境的一个层面;7)体裁与语境/语域相互关联,体裁的实现与其语境/语域配置有关,而语境配置可用来预测该体裁的结构潜势,因而体裁都有其图式结构。
4.2 “体裁分析”
在深入理解体裁概念的同时,我国学者从语篇分析的多层次和多学科性谈起,在理论上研究了“体裁分析”的研究重点和分析层面,探讨其发展历程与特点。体裁分析,如Bhatia (1993)所指出,即语言学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体裁分析(章远荣 1997)。他还认为任何一种体裁分析都应从7个方面着手:1)确认某一情景语境中特定的体裁文本;2)查阅已有的文献;3)推敲文本产生的情景语境;4)选择要分析的语料;5)研究规约语境;6)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7)征询专家的意见。这7个步骤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取舍取决于分析重点和目的。这一特征使人们认识语篇分析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诸多社会和情景因素,而对语篇进行深层意义解释的工具恰恰是体裁分析家所创立的各种体裁分析理论。
在体裁与体裁分析研究方面有三大主要流派:1)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New Rhetoric School);2)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EAP(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学派;3)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新修辞学派不把体裁的结构形式作为研究重点,因而没有具体的体裁分析与教学模式。但该学派却从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角度,分析体裁所能实现的行为和目的的社会认知体裁观念,其“修辞体裁研究”为体裁分析提供了社会、历史、认知等新的纬度和视角(温植胜 2005)。ESP/EAP学派的Swales和Bhatia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研究对象创立了各自的体裁分析模式:
* Swales (1990)的科研论文“语步 (moves) 和步骤 (steps)”分析模式;
* Bhatia (1993)的推销体裁“语步 (moves) 和步骤 (steps)”分析模式。
这两个模式着力勾画语篇的整体结构及其顺序,以说明不同体裁之间的异同(详见秦秀白 1997,2000;韩金龙等 2000)。而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根据体裁与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关系,提出两个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体裁分析模式:
* Hasan (1989) 的“体裁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 GSP)理论;
* Martin (1992) 的“图式/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理论。
该模式是语场、语旨、语式的具体体现(详见秦秀白 1997;方琰 1998)。
4.3 “体裁分析”理论的应用
“理论应当而且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具有实际价值”(方琰 1998)。
上述模式为语篇的体裁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表4概括了我国对这些模式的应用情况。
从表4不难看出,体裁研究者对多种体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纬度、多层次的分析。其研究思路大为:回顾体裁分析模式,选择分析的文本,推敲文本产生的情景语境,研究规约语境,剖析语言修辞层面,探讨语篇的区别性结构特征及其交际目的。研究涉及体裁类别之广,挖掘意义层次之深,达到空前的程度,真正“从对语篇的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秦秀白 1997)。
4.4 “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是指一种建立在“体裁基础上的教学方法”(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充分讨论“体裁”概念和“体裁分析”模式的同时,我国学者(如王士先 1998; 秦秀白 2000)重点介绍并述评了“体裁教学法”的两个教学模式:
一是ESP/EAP学派的“语步”(moves)和“步骤”(steps)教学模式,即把Swales和Bhatia的体裁分析模式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的课堂阅读及写作教学,其步骤详见秦秀白(2000)。
二是澳大利亚学派的Martin等人设计的“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Teaching and learning cycle),该模式在一语和二语环境下的大、中、小学的语言阅读和写作课堂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参见秦秀白 2000;韩金龙 2001)。
另外,方琰、方艳华(2002)根据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勾勒出以体裁为基础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框架。该模式能帮助学生建立体裁概念,预测体裁结构,并更好地使用修辞手段和语言表达方式,既强调创作过程,又重视创作结果。
4.5 “体裁教学法”的实施
我国体裁研究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及时地将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语言课堂教学中,其具体实施情况见表5。
表5显示,实践者大都将该教学法应用于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阅读及写作课堂教学。研究发现,该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社会交往活动,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有效手段,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个相当固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语篇模式,从而增强其理解语篇、创作语篇的信心,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秦秀白 2000)。
当然,体裁教学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其可能导致的“规定主义”色彩、以语篇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等现象。为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秦秀白(2000)、韩金龙等(2000,2001)介绍了国外学者提出的种种对策。其实,这是要求实践者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博采众长,灵活运用体裁教学法。为此,韩金龙(2003)、鞠玉梅(2006)特地对 ESP和EAP体裁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述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5.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上述成果表明,我国近十年体裁理论的研究为外语界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教学内容。体裁分析与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普遍认可。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重复研究现象。某些研究只是重述前人的研究,缺乏创新性。
第二,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相脱节。在体裁分析方面,个别研究的语篇体裁分析方法和步骤与分析理论不完全吻合;某些论文尽管回顾与评价某种分析模式,但却未能照此进行具体的体裁分析。
第三,重理论轻实践。体裁分析方面的研究重理论评述,轻实际分析步骤;对体裁教学法的应用,步子不够大,力度不够深,理论描述多于应用程序的剖析,只有少量研究真正从实践的角度探讨该理论的适应性,而且仅从个人教学经验角度发表感想与体会,进而对教学提出建议或具体操作步骤。
第四,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性的量化研究比例偏低。虽然近几年实证性研究有上升的趋势,但非实证性研究仍居于垄断地位,占总研究量的66%,而34%的实证性研究中也仅有12%是借助语料库或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而将体裁教学法用于指导英语写作的量化研究竟无一例。
尽管如此,我国在体裁理论领域仍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发展空间:
第一,与体裁理论相关的配套建设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体裁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体裁教学实践者培训等基础建设,是解决上述某些问题的关键,也是拓宽本领域研究的根本保证。
第二, 体裁互文性是一广阔的研究领域。语篇往往不以单一的体裁形式存在的,几乎所有的语篇都会呈现多种体裁的特征,这便是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语域或风格特征的混合交融。因而,体裁互文性是语篇分析的新视角。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大的突破,辛斌(2000,2001,2002)通过实例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分析了体裁的互文性,讨论了体裁使用者的主体位置问题。研究可使读者从不同的主体位置考察语篇使用者的交际意图,为更好地理解语言、分析语篇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 Halliday等学者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体裁理论的基础和源泉。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思想,探讨新的体裁分析和体裁教学模式,是体裁理论继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在这方面,李国庆(2003a,2003b,2003c,2005a,2005b)打破框框,直接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应用于小说《老人与海》的体裁分析,考察小说中某些微型语域语篇体裁的概念主位分布模式、主位推进模式、及物性系统、以及连接词语义体系,这无疑为今后的研究拓宽了领域,指明了方向。
第四, 体裁理论可以与其它语言学理论,如语用学理论相结合。二者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结合、互相借鉴的。虽然前者重视各种社会因素对语篇的影响,后者强调各种心理和哲学因素对语言会话的支配,但都关注人们是怎样破译高浓度的日常会话,又是怎样利用社会诸系统来进行破译的(Halliday 1978)。如果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会话语篇结构的各种语义功能以及形式上不相关而内容上相关联的日常会话的深层“含义”(implicature)就会得到更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 London: Longman, 1993.
[2] 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M]. London: Pinter, 1994.
[3] Fowler, R. The structure of criticism and the languages of poetry: An approach through language[A]. In M. Bradbury & D. Palmer(eds.).Contemporary Criticism[C].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0: 173-194 .
[4]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5]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2﹏d ed.)[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6] Hasan, R. 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A]. In W. Dressler (ed.). Current Trends in Text Linguistics[C]. Berlin: Walter de Gruyler, 1977: 228-246.
[7] 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 Phila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4.
[8] Kress, G.Genre in a social theory of language: A reply to John Dixon[A]. In I. Reid (ed.).The Place of Genre in Learning: Current Debates[C].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7: 35-45.
[9]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 Bennamins, 1992.
[10] Martin, J. R. A Contextual theory of language[A]. In B. Cope, & M. Kalantzis(eds.). The Powers of Literacy: A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writing[C]. Bristol, PA: Falmer Press, 1993:116-136.
[11] Ventola, E. Generic and register qualities of texts and their realization[A]. In P. H. Fries& M. Gregory (eds.). Discourse in Society: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C]. New York: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5.
[12] Saville-Troike, M.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2.
[13]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0.
[14] 陈 平. 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 外语教学, 1999(3).
[15] 陈冬纯. 商务英语公函的体裁与撰写策略[J]. 国外外语教学, 2003(2).
[16] 崔艳嫣,等. 英语学术讲座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体裁分析在学术语篇分析中的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 2004(5).
[17] 方 琰. 浅谈语类[J]. 外国语, 1998(1).
[18] 方 琰,等. 以语类为基础的应用文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
[19] 高一虹,等. 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2).
[20] 葛冬梅,等. 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 现代外语,2005(2).
[21] 韩金龙,等. 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 外语界, 2000(1).
[22] 韩金龙. 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 外语界, 2001(4).
[23] 韩金龙. ESP最新发展评述[J]. 国外外语教学, 2003(4).
[24] 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5] 胡 涛. 论信函的体裁分析[J]. 外语教学, 2004(1).
[26] 鞠玉梅. 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 外语教学, 2004(2).
[27] 鞠玉梅. 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 外语教学, 2006(2).
[28] 李国庆. 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微型语域的语篇体裁——从小说《老人与海》所想到的[J].外语教学, 2003(3)a.
[29] 李国庆. 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老人与海》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7)b.
[30] 李国庆. 生成结构潜势与语篇体裁——从小说《老人与海》所想到的[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c.
[31] 李国庆. 试论及物性系统结构与语篇体裁[J]. 外语教学, 2005(6) a.
[32] 李国庆. 连接词在语篇的体裁构建和语篇体裁辨认上的贡献[J]. 外语教学, 2005(1)b.
[33] 李 科. 体裁分析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6).
[34] 李红梅. 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1).
[35] 李 奇,等. 体裁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J]. 外语教学, 2003(3).
[36] 李瑞芳. 体裁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37] 李 森.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体裁教学法[J]. 外语界, 2002(1).
[38] 秦秀白. “体裁分析”概说[J]. 外国语, 1997(6).
[39] 秦秀白. 体裁教学法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1).
[40] 尚媛媛. 语境配置与语篇体裁之间的关系——从功能语法谈新闻英语标题语的语言表达特点[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6).
[41] 王宏俐,等. 英文印刷广告的体裁分析[J]. 外语教学, 2005(1).
[42] 王宏俐. 体裁分析与商务促销类语篇[J]. 外语教学, 2006(4).
[43] 王士先. 从Genre出发进行阅读教学[J]. 外语界, 1998(4).
[44] 文秋芳.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5] 温植胜. 新修辞学派体裁研究的社会认知视角[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6).
[46] 辛 斌. 语篇互文性与主体位置的语用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5).
[47] 辛 斌. 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 外语研究, 2000(3).
[48] 辛 斌. 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分析[J]. 外语学刊, 2002(2).
[49] 许 菊. 商务英语公函的体裁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1).
[50] 杨瑞英. 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
[51] 姚文俊. 体裁分析在英文求职信中的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4).
[52] 易兴霞. 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3] 曾祥娟. 体裁分析与科技英语写作教学[J]. 外语教学, 2001(5).
[54] 章远荣. 语篇的文体分析、语域分析和体裁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1997(3).
[55] 赵福利. 英语电视新闻导语的语步结构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2).
[56] 赵秀凤. 语体研究与体裁性写作教学[J]. 外语教学, 2004(3).
基金项目:本文作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期间Joyce James教授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简介: 梁文花,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体裁理论。
秦洪武,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
收稿日期 2008-05-10
责任编校 秦 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