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顺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要重视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还要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思维 实践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144-01
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下面就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良好氛围,孕育科学思维
首先要创设“爱”的气氛。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教师不作为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而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其次必须创设如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组讨论为一体的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置身于民主氛围浓郁的课堂,就如种子得到了适宜的温床,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敢说、敢问,心理潜能极大地开发出来,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科学思维应运而生。最后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激活科学思维
学生科学思维主要是在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一系列活动来探索、研究、创造知识的教学模式,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究”,师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重视实践活动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周长概念以后,我让每个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带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书本上的三种方法: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均被学生一一发现出来,而且有的学生创造出更为独特(虽然较繁)的方法:先把长方形想成正方形,长×4-(长-宽)×2或宽×4+(长-宽)×2,这样的科学思维就在动手操作中产生。另外较抽象的解题方法可以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中形成,三年级的“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的教学,我设计一组操作练习,第一行9个△,第二行5个△,第一行2个△,第二行10个△……要使两行△同样多,该怎么办?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都能创造出先求相差数再除以2的方法,与书本上的结论一模一样,也有学生创造出先求和(两行合起来)再平均分(除以2),最后用减法算出该移多少的独特方法。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并能时时撞击出创造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大多数教师所运用,在教师布置了需探索的问题后,应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再组织小组交流,而且在交流中必须强调人人发言,使每个学生习惯于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倾听别人的意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使学生勇于质疑,必须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再针对学习的内容,没学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或由当堂某一内容所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学生学习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后,学生提出大于平角而小于周角的角叫什么角?如学生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后,我有意识安排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课桌的面积,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动手,而是在思考后“指责”老师,“这样的方法太不合理,太浪费时间了,肯定有其他的好方法。”我趁机提出:“你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吗?”在学习估算后,495×3看成500×3,估算结果接近准确数,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确有意义,但把474×3或438×3,如果看成500×3或400×3就没有意义可言。学生的深入思考、勇于提问对培养思维的科学极有好处。
三、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促进科学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我出示下面的应用题: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都能作出下面的两种解答:(1)(5×4-8×2)÷2=2(分米);(2)5×4÷2-8=2(分米)教师提问: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根据原来围成的正方形的两条边长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可得出5×2-8=2(分米),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长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条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是5-3=2(分米)就是长方形宽的长度,无疑,这种独创应该得到鼓励、赞赏和倡导的。
四、优化练习设计,培养科学思维
(一)应用性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往往更活跃,更具科学。如计算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练习时,先让每人报出自己的身高,再计算,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因为140厘米处于中等水平,只要将组内同学身高与140厘米相比,求出差数,再将“多的”或“缺的”相抵,最后余下(或缺的)的数再除以人数,加140厘米,只需口算就行,这样科学的解法就是从生活中来,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了。
(二)开放性
没有固定方法,没有固定答案,各种方法都具有合理性的开放性习题既可激发学生的思维科学;又可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这样的习题: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准备用平时节省下来的20元钱买一束花送给妈妈,玫瑰3元钱一枝,康乃馨2元钱一枝,满天星1元5角钱一枝,小明该怎样买?能力强的学生可设计多种方案,能力弱的学生也起码设计出1种方案,这样的习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
(三)独特性
常规题对于培养思维的科学也独具功效,一题多解求简、求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如红星小学帮助公园种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植27.8平方米,5天种完,实际4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植草坪多少平方米?学生列出的算是:27.8×5÷4-27.8,我启发学生,实际比计划提前1天完成,那么提前一天的工作量是否知道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只要在4天内比计划多完成27.8平方米的种植任务就行了,因此用27.8÷4可直接求解。长期训练,对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大有裨益。
总之,科学思维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索,精心设计多层、多样性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