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2009-03-02 02:43吴燕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涵泳品味言语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积累、体验、培养、发展语感的要求,为语文教师实施语感教学提供了依据。语感教学对改变当前忽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忽视学生对语言的独特感悟和体验的教学现状,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语感培养应遵循正确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感受是前提,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一、在吟咏美读中感受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吟咏美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是眼、口、心、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汉语汉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对汉语汉字的声音、形态的感知能力是语感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吟咏诵读,才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文字的优美,才能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的韵味,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对言语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等的感应能力。

1、融情范读,传染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或之后,亲自朗读课文,叶圣陶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①

课堂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尤其需要范读指导。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铸到文章中去。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学生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2、导引自读,熏陶语感

学生的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齐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受到感染熏陶,培养语感能力。分角色朗读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人物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熏陶语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我就采用分角色朗读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在涵泳品味中理解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涵泳品味是在吟诵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所谓涵泳品味,就是通过潜心体会、玩味,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涵泳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涵泳品味的目的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1、比较揣摩,领悟语感

汉语中存在许多同义词、近义词,这些词语在程度、范围、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方面总是存在着差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来比较,可显示出原句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并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词语差别的敏锐性。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把动词“轮”与相近的“转”“动”等词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品味出用“轮”字能更好地塑造出祥林嫂那种精神彻底崩溃,心死而痴呆的木头人形象。

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何种句式,是用反问句,还是陈述句;是用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都是有讲究的。在语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句式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

《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刻画:“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枝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句法看,采用定语后置句,把“空的”“下端开了裂”的特征放到句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这样就把祥林嫂的穷困潦倒的凄惨形象,用特写镜头的方式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倒装句式与常式句相比有着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优和劣是相对的,佳妙之处体会得多了,对于拙劣的文句,自然一辨而知。

2、借助语境,激发语感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语境制约着言语的生成,规范着言语的意义与价值,具有专一化解释功能与具体化生成功能。对语义的把握,除了它的词典意义之外,还有语境意义,即语言文字在整个文章中的实际意义及所起的实际作用。作家在为文时,常常把语言文字放在整个文章中来考虑,设置一种特殊语境以酝酿出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如学习《荷花淀》一文,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语境,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暗含于字里行间、融合于文中的充满了艺术张力的情感信息,从而提高语感能力。

3、想象联想,丰富语感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汉字的具象性特征极利于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及“不确定性”使作品呈现开放的未完成状态,为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填补与充实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语感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言语作品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丰富的想象过程,是学生语感不断丰富、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丰富想象能有效激发生命的悟性、灵性,有效激发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艺术形象往往是一篇作品整体建构的艺术焦点。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其加以心灵化的品味、鉴赏,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内蕴,达到对文学作品更深层的把握。如闻一多的《死水》一诗,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把握“死水”这一艺术形象,再联系作者的留美经历、思想状况及时代背景,就能把握这一形象深刻的象征意义。“死水”不仅仅是写实,这一形象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凋敝的黑暗社会的写照。

三、在熟读成诵中积累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关键

1、熟读成诵,积累语感

我国古代,读书很注重熟读与背诵,培养语感最基本的就是直接感受吸收语言,习得积淀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语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感受吸收、习得积淀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记、诵。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价值和目的就是形成语感。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中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占有,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要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反复诵读,达到记忆。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名篇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词汇、语汇丰富,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法,形成良好的语感。

2、广泛诵读,拓展语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万卷”“百遍”含有一个读书的“量”的问题, “破”“见”又提出了一个读书的“质”的问题。不达到一定的识记量,怎能产生质变?怎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通过大量的诵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积淀的语感灵活的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

合起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阵地。

四、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语感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自觉地运用语言尤为重要。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语感生成与发展的迁移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口语课中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教材或让学生拟写发言提纲;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写作课动笔之前进行审题、构思、讨论,讲评作文时请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等等。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此外,还可开展内容丰富的竞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情境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和交流语感的机会。

注释:

①张章献《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6年第12期

吴燕平,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猜你喜欢
涵泳品味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陆九渊“涵泳”法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