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摘要]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方法:对76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根据引起本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新生儿复温、吸氧、合理喂养等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控制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及按摩, 效果显著, 治愈率达99%。结论:加强护理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的关键手段之一。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078-02
新生儿硬肿症(scleredem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早产儿发病率高。我院儿科2007年1~12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76例,通过对该病患儿的细致观察、护理和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76例患儿中,男59例,女17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42例。生后3 d内发病42例,占55%,其中,早产儿27例,足月儿15例;4~7 d发病28例,占37%,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23例;1周后发病6例,占8%,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2例。76例患儿中,75例患儿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及合理治疗痊愈出院,1例为患重度硬肿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的早产儿,经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达99%。
2护理
2.1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观察患儿一般状态,细致察看皮肤颜色、皮下脂肪硬肿的程度及范围变化,注意体温、呼吸、心率等改变;每2~3小时测肛门体温1次。对体温不升者,采用有效的保暖措施,使体温维持在36.5~37.0℃;对重度硬肿症患儿注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DIC。若有咯血、呕血、便血,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做好输血准备。
2.2复温
必须遵循逐渐复温的原则,切忌加温过速,病情较轻者可用温暖棉被包裹后,置于24~26℃室温中,旁置热水袋(水温50~60℃),使其缓慢复温。重症者先放在26~28℃室温中,1 h后连同包被置于27~28℃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1℃,逐渐调节至30~34℃,使皮肤温度达到36℃左右,在此期间每1~2小时测体温1次。本组均采用逐渐复温的原则,未出现因温箱温度骤升骤降而诱发或加重的肺出血。
2.3防止局部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患儿取头侧平卧位,每次换尿布的同时更换卧位姿势,并轻轻按摩受压部位,以免因受压过久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1]。
2.4给氧
对缺氧者首先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再根据缺氧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鼻导管、面罩、头罩、机械通气)给氧,以利于纠正缺氧及由此引发的代谢性酸中毒。
2.5防治感染
硬肿症患儿或因感染所致,或易并发严重感染而影响预后,故应做好消毒隔离,并将感染与非感染患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做好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定期用紫外线、消毒溶液消毒暖箱、病床、病房、用物、病房等。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口罩、帽子,穿清洁工作鞋及隔离衣,并要洗手[2]。婴儿的衣服、尿布应清洁、柔软。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擦洗臀部时用纱布或者软毛巾,防止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感染的发生。
2.6补液
根据每天液体总量,严格按医嘱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的性能先后输入,建立输液记录单,正确记录补液速度及用量,防止由于输液过快而引起的心力衰竭和诱发肺出血。
2.7密切观察小便排泄情况
如果发现少尿或者无尿,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应用利尿药物并准确记录尿量及次数。
2.8合理喂养
供给充足热量以维持新陈代谢的需要。能吸吮者给予母乳及牛乳喂养,不能吸吮者可给予鼻饲,鼻饲时可从小量开始,每次5 ml,每2小时鼻饲1次,在下一次鼻饲前可用注射器先抽吸胃内容物,如胃内残余量大于上次鼻饲的1/3时,可推迟鼻饲时间或减少鼻饲量,鼻饲后胃管末端不返折,保持开放以避免胃内压力过高,引起呕吐,造成窒息。
2.9维生素E外用行局部按摩
维生素E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消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3],外用维生素E按摩还能通过物理作用提高局部温度,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硬肿与水肿。维生素E为油剂,外用可防止按摩时对新生儿皮肤的损伤[4]。对所有患儿每天进行2次婴儿按摩,每次15 min。其治疗时间短,既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又为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在所有病例中无一例发生皮肤破溃和感染,也无其他副作用。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疗效显著。
2.10健康指导
向家长讲解疾病的严重性,介绍新生儿硬肿症的相关知识,注意保暖及合理喂养,积极预防,降低发病率或使硬肿控制在较小范围,提高治愈率[5]。
3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后早期和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组76例中,生后3 d内发病42例,占55%;1周内发病70例,占91%;1周后发病6例,占8%,说明本病在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中发病率高。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较多,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散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在低温条件下,皮下脂肪堆积部位易于凝固发生硬肿。本病还与感染有关,如患败血症、肺炎的患儿易并发硬肿症。临床表现突出的为“三不”症状:即不哭、不吃、体温不升。皮下脂肪变硬起始于下肢外侧、臀部、面颊、肩部、胸腹部等部位,严重者波及全身,硬似板状,可因DIC、肺出血而死亡[6]。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不低于24℃);新生婴儿应立即拭干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温热毛毯包裹;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应有合适的保暖措施;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的发生可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7]。
本组均采用逐渐复温的原则,切忌温箱温度骤升骤降而诱发或加重肺出血。
本组76例患儿均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及合理治疗,除1例患重度硬肿的早产儿因合并DIC、肺出血救治无效死亡外,其余75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达99%。说明加强新生儿护理是预防硬肿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瑞杰.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3):29-30.
[2]郭郁莲,周秀吟.肝素治疗新生儿重度硬肿症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99-1300.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0-691.
[4]丁敏.维生素E外涂治疗新生儿输液渗漏[J].护理学杂志,2007,12(22-23):70.
[5]林爱宝,王明娥.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与康复,2005,4(6):171-172.
[6]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8-982.
[7]孙丽君.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指导[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123-124.
(收稿日期: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