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设问策略的运用

2009-02-26 08:18廖婉瑜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乒乓球狮子物品

廖婉瑜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活动的功效,我对区域活动中的设问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一、探究式设问策略

运用时机1:当幼儿在活动中操作失败停止活动时

鑫斌拿了乒乓球和玻璃杯,他先将乒乓球放到脸盆里,再将玻璃杯倒扣在乒乓球上,接着往脸盆里倒水,最后把玻璃杯倾斜,乒乓球没有什么变化。鑫斌又试了一次,还是这样,他有些生气地问:“为什么乒乓球不会升上来呢?”(倒水时,玻璃杯移动,水已经流到杯子里)接着,他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就要放弃了。我提醒他:“你仔细看看,倒水时玻璃杯有没有移动?”鑫斌听了又试了一次。这次他用手按住杯子,另一只手倒水,结果水洒在地上,杯子也没有压住。这时鑫斌看到旁边泽森也在尝试倒水。就说:“你帮我压住杯子,我来倒水,待会我再帮你。”于是,两人就合作起来。这次当鑫斌轻轻地倾斜杯子时,乒乓球果然慢慢地升了上来,他成功了。

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充满探索氛围,操作性又强的科学区。就如案例中我们所看到的:由于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幼儿自己一人不易完成,经过多次尝试他几乎就要放弃了。我就运用探究式设问策略来引导他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最后他通过请同伴帮助,获得了成功。

在活动中,幼儿的问题是强烈求知的反应。是思考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这时教师可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围绕问题继续探索,从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到答案。

运用时机2:当幼儿在活动中自发的探索停留在较低水平时

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大小、厚薄、形状不同的物品,让幼儿自主选择探究:哪些是会滚动的轮子?征航先拿了一张操作记录表,再从盘子里依次拿出各种物品(圆形、花形、八边形、圆管形、方管形)尝试操作,会滚动的就打勾,不会滚动的就打叉。做完记录后,他就停了下来。我引导他继续探索:“你可以再尝试,看看哪种物品滚得久?”于是,征航请琳洁帮忙,每人依次拿一个物品(圆形一花形、圆形一圆管形等)同时滚动,看谁的物品滚得久,并用不同的记号记录。我问:“为什么圆形比花形滚得久、圆管形比圆形滚得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厚的物品滚得久)后,我接着为幼儿设置悬念:“有什么方法让花形(薄的)的物品也可以滚得久呢?”征航想了想说:“把它变厚。”我给予肯定。征航马上动手操作,将花形的物品三四片插在一起。再试一次,果然滚得很久。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疑问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就会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能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案例中幼儿在得出“哪些物品会滚动,哪些物品不会滚动”的结论后,就停止了操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产生疑问,因此我提出了“有什么方法让花形(薄的)的物品也可以滚得久呢?”的疑问,以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索。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自发的探索往往只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启发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探索活动就不能得到提升和完善。运用探究式设问策略,既能启发幼儿思考成功的原因,又能引发幼儿新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地探索。

二、连接式设问策略

运用时机1: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时

美工区活动开始了,本次活动是让幼儿尝试运用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折出不同的物品。琳洁拿了一张手工纸,先折出双正方形,再把它变成狐狸。接着又拿了一张手工纸折出双三角形,变出了小鱼。这时,晓菁走过来,对她说:“我想折一只小鸟,你能帮我吗?”琳洁接过手工纸,用斜角对折的方法折出了小鸟后,晓菁说:“不是这种小鸟,是另一种有翅膀的。”琳洁拿回手工纸,反复折叠也折不出来。我问:“能否把双正方形变换一下,变成菱形呢?”琳洁听了,将纸折成双正方形,想办法要把它变成菱形,可是摆弄了很久也没成功,最后小鸟也没有折出来。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操作上的困难,往往会阻碍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此时教师的适当点拨尤为关键。幼儿在经过教师的点拨之后获得成功,能增加自信心。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操作能力的不足,幼儿在活动中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我这时运用连接式设问策略来引导幼儿,启发幼儿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但幼儿并没有这方面的操作经验,因此,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解决。连接式设问策略在当幼儿遇到操作的困难,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积累时不适用。

运用时机2:当幼儿不能迁移相关的经验而使活动失败时

在用纸折船载物活动中,幼儿都想模仿我用结构复杂的折纸船做实验,可又都不会折,就不断地向我“求救”。雅蓥:“老师,我不会折纸船,你帮我折一下。”泽森:“老师,我没有纸船,怎么做实验啊?”于是,我手忙脚乱地帮幼儿折纸船。突然,我想到以前教过幼儿折简单的小船。我便想出了对策:“水面上怎么只有一种船?其他样子的船能不能载物呢?”听到我的提问,雅蓥问:“上次老师教过的那种小帆船可以吗?”我高兴地说:“当然可以。”泽森也问:“还有一种小轮船也行吗?”幼儿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各种折船法,“折船”的难题解决了,实验顺利进行了。

有效的提问能架起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即时就能看到的,教师应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由于经验不足而操作失败,我便提出问题,诱导幼儿回忆以往的经验,使幼儿已有经验得到重组,并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连接式设问的及时提出起到了架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三、弹性式设问策略

运用时机1:当幼儿在活动中因能力弱处于被动时

煜航和鑫钰在数学区玩“智力棋”的游戏,他们根据棋盘上的规则,摇骰子移动棋子并进行加减运算。当我再次走过来时,发现鑫钰不玩了。我问:“你们怎么不一起玩了?”煜航说:“她老是不会计算,每次都算错,还要我等半天。没意思,我不想和她玩了。”我问鑫钰:“你还想玩吗?”鑫钰点点头。我对他们说:“那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呀!”我指着棋盘说:“如果不把它当作加减棋来用,还可以怎么用呢?”煜航听了点点头说:“那好吧,让我想一想。”过了一会儿,我又一次走过来时,看到他们又开心地一起下棋了。

能力较弱的幼儿,与同伴玩竞技游戏时,常因能力弱而成为失败者,有时不得不放弃游戏,成为观望者。教师应因材施教,运用比较开阔的问题,帮助幼儿适当地调整活动的规则与要求,不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案例中看到的,鑫钰由于在计算能力上不如煜航,因此就受到了冷落。这时我运用弹性式设问策略启发幼儿调整游戏的规则,适当降低要求,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幼儿,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启发与引导,帮助其顺利地将活动继续下去。

运用时机2:当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不同的答案时

近期语言区里在开展拼图讲述活动,请幼儿根据拼出来的图案讲述相关的内容。一鸣、唯勤、智龙正在拼图,唯勤负责找图片,一鸣和智龙负责拼,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把图案拼出来了。智龙开心地说:“是一只大狮子。”唯勤却有点担心地说:“狮子要怎么说啊?”我启发他们:“关于狮子的事可多呢?你们知道什么呢?”于是,他们开始在语言区里忙碌地查找资料,一鸣和唯勤找到一本《动物百科全书》,智龙找到一本《狮子王》的图书。找到材料后,他们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致勃勃地说起关于狮子的故事。

对于个性不同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教师应从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

案例中,为了激发幼儿积极地参与谈话活动,我让幼儿通过拼图的方式自己找出谈话的主题,再运用弹性式设问策略,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的提问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对故事感兴趣的,会去查寻一个与狮子有关的故事;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会了解狮子的外形、生活习性;比较胆小的幼儿,会简单谈谈狮子的食物;比较爱表现的幼儿,可能会扮演故事中狮子的角色。弹性式设问策略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谈话中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效果倍增。

猜你喜欢
乒乓球狮子物品
乒乓球与大铁球
图画捉迷藏
狮子鱼
迷你乒乓球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我是缤果
骄傲的狮子等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