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09-02-25 06:32高凤娟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探究性数学知识情境

高凤娟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更好地贯彻这种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探究性学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笔者下面结合教研实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生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教师抓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切入点,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问题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应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的“数学问题”氛围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更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诱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调研中发现,课堂中仍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牵着学生走,采取“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对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同化或顺应,由此建构新知,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表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在教学“左、右”的相对性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老师和你们面对面站着,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这时有的学生说是“左手”,还有的学生说是“右手”。老师接着启发:“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你们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最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举的是右手。有的学生说:“教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右手方向一致。”也有的学生说:“我们自己转过身去,举起和教师方向相同的手,那就是右手。”教师在教学中不急于得出圆满答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解释应用

解释应用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周围的数学现象,解答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自我反思,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增强学生自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一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反思评价,使学生获得自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式”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提炼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会,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并且做到言实、及时、到位。此外,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充分展示、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和转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数学知识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