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9-02-25 06:18黄雪冬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哲学心理健康意识

黄雪冬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他们思维敏锐,但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足,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流露出困惑、苦闷和焦虑的情绪,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此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握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所承受的各种内外压力增大,这既可能成为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高二《哲学常识》的许多知识点与心理教育的内容有关,可以联系学生心理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哲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哲学与心理学的一致性,是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问题实质上是人的意识问题。心理健康与否,关键在于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自我、反映客观环境,从而对自我、对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反作用。从哲学上看,心理健康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意识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科学认识世界状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它对世界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对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协调高中生的知、情、意、行的关系,良好地适应社会,从根源上解决心理健康的某些问题,其意义是重大的。

三、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高中哲学教学主要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

1在辩证唯物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使学生容易有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已、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乐于接受自己,悦纳自我。

2在唯物辩证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同学相处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有些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好走极端,非此即彼,顾此失彼。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因为成绩没有进步而感到焦虑不安时,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质变,或调整结构也会引起质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继续在学习上进行量的积累。又如,有些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哀叹人生不如意时,就可利用内因外因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人生所面临的顺境逆境,从身边的事例或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这些都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应自强不息,善待顺境,珍惜机遇,在逆境中勇于抗争。这样一来,学生无形之中增强了接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是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通过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认识事物时,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鲜明地指出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四、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意识。作为任课教师,除了应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还要有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教师要找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对受教育的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3教师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度。因为是在哲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上要把握好哲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主、次的度,不可将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设计中,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一点。

猜你喜欢
哲学心理健康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