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要】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天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对照组采用疏血通等常规治疗方法,分别比较两组7 d和14 d的疗效。结果 依达拉奉观察组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自由基;神经保护药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是相当高的,近年来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进展。脑缺血期间及再灌注后增加的有害活性氧和自由基引起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已成为脑缺血障碍的原因之一,如何阻止脑缺血带来的脑损害从而达到脑保护的作用,成为新的热点。
依达拉奉是新的自由基清除剂,铁力林业局职工医院近年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发病在48 h之内;②年龄在80岁以下;③查头颅CT排出脑出血;④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入选病例60例,其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8岁,平均64.5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9岁,平均63.2,两组发病时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于入院后立即给予依达拉奉(必存,南京先声药业产品)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连用7~14 d,对照组仅给予与观察组相同的基础治疗(肠溶阿司匹林,疏血通等)。
1.3 疗效评定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评分并判定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查,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2例用药7 d出现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增高,停药1周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针对两个问题:一是溶栓治疗解决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减轻或消除因灌注而致的损害。但溶栓治疗只适应少数患者,神经保护剂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能干预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防止细胞死亡[2]。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有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3-4]。此外,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溶解,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有效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81.
[2] 顾学兰,丁新生,狄青,等.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2):113 .
[3] Wu TW,Zeng LH,Wu J,et al.MCL-186:further hist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vidence od neuroprotection.Life Sci,2000,67(19):2387-2392.
[4] 彭涛,王林.日本厚生省对依达拉奉发出警报.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