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的形成

2009-02-24 02:47
文艺评论 2009年6期
关键词:审美观蒙古族白色

张 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均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应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繁衍生息于塞外草原的蒙古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游牧文化,并衍生出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在经过民族文化融合与历久弥新的民俗演变之后。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可见蒙古族的审美观已经牢牢地植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中。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在民族艺术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得了人们的赞美与喝彩,在纷繁芜杂的现代生活中涤荡着人们的心灵,用至真至纯的艺术表现力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古老与沧桑。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是其民族带有群体意识性的观念。它是我们窥视蒙古族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民间色彩观的形成及演变,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在色彩审美的角度解读蒙古族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性格特征。

蒙古族是一个崇尚色彩、热爱色彩,善于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民族。究其审美观念的形成,还要从其民族性格谈起,民族性格直接决定着价值取向,也是形成审美意识的根本所在,如果追寻它们的起源,均来自于蒙古族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世俗生活、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当然,这几个方面也并非相对独立,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是互相渗透交融,从多个层面影响着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的形成。

提起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那句流传已久的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实际的地理环境绝非民歌中表达的这么简单与平静,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四季温差较大,终年干旱少雨,加之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只适合多年生草木植物的生长,而蒙古族先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逐水游牧,随草迁徙,顽强地适应了这种漂泊的生活方式。强烈的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也造就了他们骨子里勇敢、坚韧、豪放的性格,在民族性格的影响下催生了蒙古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终于形成了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体系。

辽阔的草原孕育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蒙古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歇,对美的追寻也是格外的坚定与执著。他们对自然规律的体悟深刻,始终恪守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自然界中单纯的色彩使他们神往。明快的色调让他们迷恋。所以,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表现美的色彩也是大气、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的象征性也比较直观,这是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的表征。

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的形成在漫长的游牧历史演进中,深受环境的陶冶与启迪,产生了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例如。他们喜好的几种常见色彩在自然中都可找到原型:苍茫的蓝天,洁白的羊群,绿色的草原,红色的火焰等等,他们用这些喜欢的颜色来装饰居住环境,美化服饰。并且按照这种审美心理创作出各种装饰纹样应用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敬神赛会等各个生活领域之中。以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和发展着具有草原色彩意味的游牧文明。可见,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一方面在直观地反映着蒙古族作为草原骄子的民族个性。另一方面也肩负了承载民族传统的使命,在世俗生活中将传统审美意识不断地加以介入与传承。例如,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尚白的传统,在他们心目中白色是高贵、吉祥、纯洁、善良的象征。这种观念主要源于蒙古族的生活中离不开白色。蒙古族赖以生存的奶食品(蒙语发音为“查干伊德”直译即“白色的食品”,牛奶、马奶、羊奶、驼奶、奶皮子、奶干、酸奶、奶豆腐等都统称查干伊德)是白色的。代表财富的羊群也是白色的,带给他们温暖的毛毡也是白色的等等,在这些生活必需品的色彩影响下。他们产生了对白色的喜好。进而将这种喜好升华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符号加以推崇。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蒙古族习俗中,用来迎宾待客的哈达就多为白色,意为对客人的尊敬;历史上为了便于祭奠蒙古族杰出领袖成吉思汗而建立的“八白室”,即八座白色建筑,意为神圣和高贵;还有,白色在蒙古族习俗上也被延伸为事物开始的含义,蒙古族古代称春节为白节,正月为白月。此外,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不仅适用于美化装饰和传达情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还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例如,蒙古包的颜色取自其材料羊毛毡的原色,白色不仅仅是蒙古族审美心理中的崇尚色。这在苍茫的草原上为牧人清晰准确地定位居所位置提供了良好的指示作用。

一个民族的精神活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所推崇的民族信仰。从蒙古族民族发展历史上看,其文化先后主要受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影响。萨满教是典型的氏族部落宗教,萨满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所以行多种崇拜(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并有一定的崇拜内容和祭祀仪式。古老的萨满教敬仰苍天,认为“长生天”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是永恒的神,因为苍天是蓝色的,所以在蒙古人的审美体系中蓝(青)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蓝色也象征着宁静、睿智、永恒,他们通过拜天、祭天以期盼自己的族群像苍天那样永存。将这种审美观反映在生活中,就有了蓝色的蒙古袍、蓝色的哈达,蓝色的装饰图形等实际应用,甚至,在人名和地名的命名方面也有所涉及,如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的蒙古人中,取名“蓝色”(蒙语读作“呼和”)或名字中加入“蓝色”的很普遍,地名方面像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既青城的意思,这些都是蒙古人因信仰而尚色的具体表现。

除此之外,蒙古族民间色彩审美观的演进还受周边其他民族以及社会高层审美意识所影响。因为蒙古族所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在征战劫掠的生存竞争中。他们很注重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并将各种优秀资源加以整合,最终为己所用。这就导致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相接触、碰撞时,难免会受到些许影响,融入一些其他民族色彩文化的成分。例如。科尔沁草原和巴林草原受到一些满族色彩文化的影响,这一代牧民在原来崇尚色彩的基础上,又有了尚黄的习俗。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便于民族统治,开始于辖内各族推行喇嘛教,并使珍珠、珊瑚、玛瑙、金银、绫罗绸缎等贵重物品介入了蒙古族上层社会,民间对色彩的使用中,又加大了金、银色的使用比例。

总之。蒙古族民间彩色审美观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平稳1的演变过程,而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在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艺术先驱凭借对艺术本质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的不断总结,从而提炼出的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民族韵味十足的审美价值体系。透过蒙古族民间彩色审美观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族那种对外来文化持有的开放的姿态,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的态度,从而印证了蒙古族文化体系中的大气、开放、包容、进步的一面。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与民族若要获取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创造,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一个得到大众认可的文化价值体系,以此来树立民族的自信,这样才能够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灿烂光辉的历史成就得到了世界的瞩目,继承和发扬其文化中的艺术精华。是当下我们艺术工作者需要谨慎对待的一项任务。

当前,研究蒙古族特色文化的目的旨在通过透析蒙古族的传统审美取向,为充分读懂蒙古族艺术作品以及用蒙古族生活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参照。此外,也通过民间色彩观的研究来展现蒙古族最质朴的艺术追求,并以此作为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从而有选择、有目的地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再创造,这样不仅对蒙古族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审美观蒙古族白色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钢琴演奏之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