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春 陈新岚
中图分类号:S85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01-0025-01
规模化养禽场尤以传染性疾病最为常见,严重制约着养禽业的发展。因此,应做好科学的预防和正确的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依赖于免疫预防,而对于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则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为了把握好化学药物的合理应用,现分2部分介绍如下。
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传染性疾病病原种类繁多,所致疾病的症状表现有时均相似或相同。因而,仅依据临床症状难以确诊,在病情危急时依据初步诊断,可以及时用药,待细菌学诊断、药敏试验后进行及时调整。
(2)预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疾病的病理过程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药物的疗效是可以预期的。几乎所有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牢记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复杂性,对治疗过程做好详细的用药计划,认真观察将出现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以便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3)尽量避免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在疾病被确诊以后,技术员的任务就是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不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为多种药物治疗极大增加了相互作用的概率,增大了治疗风险。另外,要慎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如某些复方制剂),因为它使技术员失去了根据动物病情去调整药物剂量的机会。
(4)重视病理状态下药物作用的发挥。药物的药理效应一般是在健康动物试验时得到的,但是动物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当病禽处于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时,会引起药物的蓄积,延长半衰期,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重则引发毒性反应;而当病禽处于营养不良或贫血状态时,由于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导致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物的血中游离浓度增加,一方面使药物作用增强,同时也势必会导致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增加,半衰期缩短。
(5)药物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要合理。药物剂量,应是维持足够长时间有效治疗浓度,又不产生毒性作用的药量。无论是一般感染还是严重感染,在开始用药时宜用较大剂量,待病情得以控制后,及时恢复常规剂量(特别是磺胺类药物),但不要盲目加大剂量,最好配合药效试验,否则,不仅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而且增加了治疗成本。另外,就传染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不要频繁换药,而应根据临床诊断结果选择药物后,持续应用3~5d以确保病原体的清除,防止复发或再次感染。
口服给药在禽病临床中最为方便、实用。但药物吸收的速度和数量受药物理化特性、肠内容物、体内pH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血药浓度降低。因此,在服用相同类型的口服制剂时应较注射时量大些。另外,口服吸收差的药物不能用于全身感染。如庆大霉素口服时多用于消化系统等的局部感染,而注射给药时则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
(6)注重饲养管理对给药效果的影响。效果再好的药物其作用总是通过动物机体来表现的。因此机体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到药物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药物的作用效果与动物本身的免疫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疾病其病原体的最后清除还是依靠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来完成的。所以动物疾病的恢复不能单纯依靠药物,一定要配合良好的饲养管理,加强病禽的护理,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这样才能使药物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7)联合用药及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应用。联合用药一定要有明确的适应症。病情危急或不明的严重感染或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耐药菌或混合感染,为能获得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谱、减弱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的形成释放可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但如果配伍不当则会引起相反的作用,使药效减弱甚至出现毒性反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应避免配伍禁忌。
(8)充分认识到当地水质对药物效果的影响。水质对药物效果的影响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的酸碱度,另一方面是水中的离子浓度。现代养禽也多采用饮水给药的投药方式,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水质对药物效果的影响。首先在酸碱度方面,如果酸性过强则会影响碱性药物的解离和吸收,特别是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尿酸盐代谢障碍,从而损伤肾脏。这也是有些鸡群容易出现肾脏疾病的原因。反之,碱性过强也势必影响药效,如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丁胺卡等)药物在碱性环境中的抗菌作用较强,特别是与碱性药(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用可增强抗菌效力,但肾毒性亦相应增强。当pH值超过8.4时,则抗菌作用随之减弱。另外,水中钙、铁、镁等金属离子的浓度过高,可与四环素类、恩诺沙星等发生螯合作用,影响吸收或使药物失活。
2营养性药物
随着现代话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家禽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相应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维生素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使用的同时,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首先,忽略该类药物的毒性。要知道“是药三分毒”,特别是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也会出现毒性反应。其次,用药疗程不宜太长,因为机体的代谢代偿能力有限。若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引起功能性损伤。另外,饮水给药时每次投药的时间不宜太长,要根据水温适时调整。一般冬春季节每次投药量控制在6h。夏季应尽量避开高温时间给药:一方面能保持药效,另一方面能减少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因为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水温超过25℃时,添加水溶性维生素会导致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影响水质,引发大肠杆菌等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