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种解读

2009-02-20 05:12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杜牧风流草木

何 伟 张 锐

余秋雨有一次跟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提及“风流”二字时说,唯有“魏晋风度晚唐诗”当得起“风流”二字。到了晚唐,唐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数将尽。在这个诗的朝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因“小李杜”的出现,使得唐诗留下了最后一抹耀眼的余晖,“小李杜”对于晚唐诗坛的不可或缺,正如李白杜甫之于盛唐的重要。

杜牧的文笔我们不容怀疑,纵使其文字精警、文采斐然,如一曲《阿房宫赋》错彩镂金,绚烂至极,但他到底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最终仕途坎坷:他26岁中进士,十年幕府沉沦,到了不惑之年,才做了一任州官,之后心灰意冷,在青楼里聊遣悠悠岁月,也就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慨。

《寄扬州韩绰判官》(判官——节度使属下幕僚,相当于后代师爷一类的人物),题目大意就是,寄给我亲爱的老朋友扬州韩绰师爷的一首诗。杜牧在扬州呆了近8年时间,也做幕僚。韩绰是他的同僚,杜牧还曾写过《哭韩绰》,可见两人友情甚笃。此时杜牧在不在扬州?不在。在千里之外,写诗代信。何以见得?“青山隐隐水迢迢。”迢迢,指山遥水远,距离遥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商隐“相思迢递隔重城”,似乎也在说,相思深远。江南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绰约多姿。山遥水长,却仍写着信,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秋尽江南草未凋”,此时虽已深秋,江南草木并未凋零,风光依旧旖旎,而不在江南的杜牧,自然是不堪所处环境晚秋的萧条冷落,草木早已凋落。于是,杜牧遥望江南,两相对照,格外眷恋着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唐代的扬州怎样繁华呢?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扬州交通便利,富豪、盐商云集于此。过去文人骚客的愿望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此后,扬州也就有“销金窟”之称,人们花钱如流水。杜牧在这里有过一段风流岁月,自然念念不忘。

杜牧之前就有许多文人诗词以多角度、多画面书写江南,比如“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忆扬州》)“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皇甫嵩的《梦江南》)……

白居易念念不忘的,是白天的江南;皇甫嵩念念不忘的是江南雨夜,显得凄苦了些;而杜牧怀念江南,应该是月夜,此时最好。青山隐隐绰绰,月光如水,隐隐迢迢;二十四桥,神仙眷侣,情深意笃,吹笙弄箫。虽是艳情之事,却一点也不轻薄,似乎微微流露出当年“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喟。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姑且相信这传说是二十四美人桥的。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粉腮微鼓,轻启红唇,舒缓柔美的音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把传说二十四桥的传说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给人以一种错觉:月华如练,恍然觉得仙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在月桥上鼓瑟吹箫,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可理解为美丽靓白的姑娘,也可形容风流俊美的才郎。比如《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即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美姿仪,面如傅粉,大夏天吃热面条,面色如故,白里透红,真白,无需什么欧莱雅。

中唐的元稹在《莺莺传》中更直接用“玉人”借代张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那晚唐杜牧之为什么就不能用“玉人”来调笑韩绰呢?何况还有一个“教”字。而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不至于杜牧风流倜傥,而韩绰木讷少言,老老实实,见到女子就像体温计一样温度慢升吧。他也应是一风流俊雅的才郎。

诗中问候朋友近况方式有多种,比如:

你在他乡还好吗,要多吃饭。《古诗十九首》里就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不要亏待自己,多吃点)

诗的口吻,是调笑。什么关系的人才可以调笑?他们俩,应该是友情甚笃。重温友谊,也使人依约想象出,这对好友曾经一起在二十四桥“明月夜,教吹箫”。

至此,优美的境界已经不再是朋友调笑的本意,唤起的联想不再是风流才子的放浪生活,对于一个感性的诗人,在致命诱惑的秋季,唤起的是对江南的无限向往、一往情深。

他乡草木凋零,江南的秋天尚且如此令人神往,那江南明媚的春天呢?而此地草木凋零,穷山恶水,呕哑噪杂……想到这里杜牧一声叹息——唉,还是把诗先寄出去吧。

[作者通联:何伟,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语文组;张锐,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

猜你喜欢
杜牧风流草木
草木深
数你最风流
草木深
留白——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兼职者的风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赤壁
草木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