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萍
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彰显语文的享受价值,我们会发现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与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不仅折损了语文内在的美,消减了学生对母语的敏感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偏离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属性。“享受语文”植根于语文学科博大、浓厚的人文背景,语文本身所拥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对学生来说,在生理、心理、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湖南衡阳的特级教师谭青峰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享受语文”给师生带来的求知愉悦:“在这种境界中,我仿佛是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羊人,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羊羔,让他们尽情地吮吸青草地的养分,他们所获得的绝对要比我给他们灌输的要多得多。”①在谭老师看来,享受语文是语文教与学的一种境界,这种美好的境界在于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了语文天真烂漫的“青草地”,学生享受语言美的培养、享受能力的提高以及体验的丰赡。
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我们会看到这样一派“陶然共忘机”的享受图景:汉字的形象美与音韵美,成了让师生惊异与敬慕的享受底蕴;文本世界的意象美、人文美为师生的沉醉与吐纳平添无限的享受韵味;师生在审美熏陶中享受、在忘我的体验中享受、在灵活自如的实践中享受、在心灵如沐春风的陶冶中享受。可以说,“享受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师生的生活方式,语文不再是学生外在的负担,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盈生命力的有机体,学生愉快地享受语文学习,用语文的眼光诗意地看待生活,保持心理上的乐观平和、情感上的充足愉悦,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所以,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就是从以往学语文的那种枯燥、厌烦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语文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美好境界中来。
一、“享受语文”的内涵
对“享受”一词的准确定位是探究“享受语文”的关键。《辞源》中“享受”解释为:“当之为享,得之为受。‘享古字作‘亯,献也。从高省,曰象孰(即熟)物形。”“享”的本义与祭祀活动有关,古代祭祀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而祭品在其中扮演着沟通人意和神意的重要角色,所以把与其身份相当的祭品、珍物献给祖先、神明或天子、王侯,便是“享”。依礼而享,从而得到恩惠,包括物质上的恩惠、精神上的恩惠,就是“受”。由此可见,“享受”不仅是物质或精神上的获得,还是一种有所期望的付出,从付出中获得的幸福、满足才是享受。《汉语大词典》中“享受”的解释更简单:“享用;受用。”通过使用某些东西而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此处更侧重强调了“用”。单纯的拥有和受用都不能称之为享受。谭青峰老师对“享受”的解释更加形象:你拥有了一幢漂亮的房子,这就是“享”就是“有”,而你好好地用这幢漂亮的房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就是“受”就是“用”。所以,不要以为“拥有”了就是享受。同样以这幢漂亮的房子为例,如果你还没有搬进去,享受了吗?你不好好地装修,把它弄得鸡舍都不如,是享受吗?你得到了一部好书,但你没有去读,享受了吗?即使你读了,却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被其中的妙处所感动,是享受吗?所以,享受是拥有和使用的统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享受与语文联姻充分突显了语文独特的享受价值,为了更加恰切地理解“享受语文”,谭青峰老师在他的实践中重点强调了三点。
第一,这里所说的享受,是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基本的属性为基础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精神相一致的。因为,享受也包括对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和运用,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以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审美的体验。
第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并不是歌颂正义、抒发喜悦美好之情的,还有一些作品无情地鞑靼黑暗、揭露丑恶、抒写痛苦和磨难,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因作品的内容不同而悲而怒而憎,甚至会拍案会流泪。这样看来,我们并没有得到愉快和喜悦,那还是享受么?请注意,文章作者鞑靼黑暗,揭露丑恶,其目的是倡导光明和美好,体验痛苦和磨难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幸福是什么。而且,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其实也是一种享受。
第三,所谓享受,既是指对知识的获取和拥有,也指以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教语文、学语文。
基于以上的理由,他为“享受语文”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享受语文,指语文教学要多方位地让学生用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获取和拥有人生成长需要的养分,而且,它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体验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纵观谭青峰老师对“享受语文”的界定,我们会发现,语文的本体特征是一切享受的由来和源泉,“享受语文”并非是缘木求鱼的狂妄之谈,而是背倚语文本体,既有深厚浓郁的人文内涵,又有生动鲜活的实践本质的理性诉求。
二、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
谭青峰老师从语文的本体出发,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何为语文的本体?在谭老师看来,语文的本体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本这些构成语文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汉字所独有的象形美与音韵美使语文天生具有了诗质的源头与享受的底蕴;文学文本中奇谲瑰丽的意象美与色彩缤纷的人文美则为学生拓开了一片奇异的文学天地,使学生的享受体验在文本中有所依凭、有所寄托。以下,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探讨谭青峰老师用享受的眼光观照的语文世界。
1.语言文字的享受性表现。
语言是由文字和语音构成的能指符号。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其产生可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项民族心智工程。汉字以象写意、由意造境,笔画流转之间传达的是生命的气息。汉语的语音系统更是以其四声交叠、音韵和谐而使汉语拥有了感官上的音乐美。谭青峰老师正是从这里出发准确把握了汉语本身的享受性。
我们在这儿借用一下“字象”的概念。画家兼诗人石虎先生在《论字思维》一文中提到:“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②字象包含汉字的形体之象和意义之象,其中形体之象就是由线条组成的抽象结构,而由汉字形象引申出的义象则是汉字的意义。谭青峰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汉字在用笔、结体、造型等不断变化中呈现的形式美,以此诱发学生在汉字形式的审美中获得享受。“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构成了千变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文字。而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字体的千姿百态,造型优美,无不洋溢着美的韵律。观其形态,楷书之美,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写在一个方格里,形态一致,令人舒心悦目;行书之美,虽无固定的模式,但那种灵动的意韵,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草书之美,它超脱实用性而以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让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使汉字的表达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给你以无穷的精神享受。”③不同的字体包含其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字形体之象的审美,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汉字历史的了解,而且汉字字形的演变也使学生曲折地窥见了中国灿烂的汉字文化。同时,谭青峰也很重视对汉字意义之象的解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汉字认知。这里,意象思维的流动与转化在汉字由形体之象到意义之象的过渡与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创造汉字“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使汉字的字象呈现多层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汉字的图形“像”其表现之物,如山、日、人等;另一方面是汉字的图形“不像”其所表现之物,字形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随意性增加,这就需要通过意象思维的流动与转化去通悟、意会。但不管怎样,汉字的形体之象与意义之象之间总存在着一个美丽的空间,因着这个空间,学生便可冥思遐想,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享受这个充满弹性的时空。例如,谭老师对“人”字意义之象的解读就使学生在一个简单的汉字中获得了丰腴的精神享受:“人”字,一撇一捺,谁都认识,谁都会写,但你仔细品味一番,就会发现它所包含的意思十分深刻。“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支撑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似乎是延伸着的,昭示着人们迈动双脚踏实地向前走……你看,一个“人”字包含着这么多做人的信息,真是奇妙极了。
体验汉语的语音之美是享受语文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和谐的音韵、悠扬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使汉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婉转悦耳。清代沈德潜曾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说诗晬语》)谭青峰老师就非常注意文本中的语音修辞,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精心品味。汉语的语音美,首先源于其四种声调因调值不同而造成的抑扬顿挫的美感:阴平温婉绵长,阳平激情上扬,上声曲折婉转,去声急促简洁。再加上声调与语调的叠加,更使汉语朗读体现出整体的和谐。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论优美,大多数观察和使用汉语的人都同意汉语是美的。有时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汉语有了字的声调,怎么还能有富于表达力的语调?回答是: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结果形成的模式是两种音高运动的代数和。”④其次,汉语的语音美还体现在元音在语流中占据着主导优势,汉语的每个音节中都至少有一个元音充当韵腹,这就保证了每个音节的发音都可以延长,而不必“急收藏”。这一点使得汉语的语流具有响亮、流畅、悦耳的音色,并表现出和谐的韵律美与节奏美。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一段话:“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谭青峰老师就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短促的句式和四个单音节词“宽、窄、缓、急”所营造的巨大描述空间里,体会汉语音节的匀称整齐和节奏的流畅鲜明,以此来感受小溪哗哗流淌,一路欢歌。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谭老师评价这两句“韵随意转,声音回环”,在精心品味中似乎能听见万众哀思的心声。汉字的形式美、意义美,汉语的声调美、节奏美和音韵美,可谓形成了汉语文诗质的源头与享受性的本质。谭青峰老师深谙这一点,这便注定了他会在享受语文的旅途中走得更远。
2.文学文本的享受性表现。
文学文本作为语言构筑的心灵世界构成了人类文化文本的主要部分。这个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流淌着炽热的情感、游弋着智者们思索与追问的世界,以它多情的面目让人们惊叹、驻足。文学文本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它以其多彩的语言美、缤纷的意象美、特定时空的人文美,将学生带入了一片瑰丽的天地。下面我们重点来看谭青峰老师带领学生在优美的意象体验与厚重的人文体验中享受语文带给人的精神愉悦与满足的情形。
普通的汉字一进入文学,就变化无穷地演绎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乐章、画卷,它所营造的大漠孤烟、沧海明月、目送归鸿的意象使人久久陶醉、享受无穷。带领学生在诗文的意象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享受体验,提高学生的享受能力。意象本是作家的“意中之象”,它时刻处于抒情主体的诗意观照中。由于客观物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所以,通过其语言加工而生成的意象便形成了具有呼唤性的结构,这种呼唤性的结构无限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使其本身具有了深厚的感染力。谭青峰老师就很注重对文本中优美意象的审美,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深入意象的深层。请看他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前三句的讲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凝练而不简陋,9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词语来修饰,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烘托出游子漂泊无着,有家难归的内心的悲戚。作者就是用了这么一些看似简单的汉字组词构句,在简洁中产生了无限的情感张力。以简驭繁,看似简单的物象在巧妙的组合中凝聚成了一种颇具意味的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更多任思绪尽情翻飞、意义无限生成的空间。文学文本中遍布着很多作家情感意象化的表达,带领学生“寻象以观意”,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于意象的巨大张力中体味情感的微妙变化,驰骋意绪,这不失为学习文学文本的一大享受。
文学是人学,人作为文学的描写对象并不是由于他的生物属性,而在于他的文化属性。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文学文本都在为人们提供各种形态的人生图像,“这些不同形态的人生图像,虽是经过作家个人创造的,却富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即文化精神。特别是经过作家的审美选择和艺术裁决之后,那些被肯定的与被否定的文化价值以及尚待探索、追求的文化价值,都会形象生动地、饱含激情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感中思考和向往。”⑤学生通过享受文学文本中的各种“人生图像”,不仅可以在比较中悟出自己应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而且也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建构自己的文化生命。谭青峰老师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出发,通过对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人性的美,体验人性的光辉。他在教学中大力彰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享受观;另外,朱自清《背影》中一位平常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所透露出的浓浓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所流露的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边城》中的翠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坚贞等等人性的真善美,也无不对学生的人生图像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学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享受多彩的意象美与温暖的人性美的舞台,同时,它也在学生面前铺开了一幅盛大的人文画卷——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淳朴的歌声,到《女神》中几欲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谭青峰老师认为,体验我们自己不曾经历过的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人生百味,作为人生财富的拥有,这也是一种享受。你想知道封建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什么样子的吗?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就会给你一个很形象具体的交待;你想了解老北京胡同的特点和北京人的民俗风情吗?请读一读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你想知道一个瞎眼的婆姨怎样疼爱自己捡养的女儿吗?《小巷深处》一文就从一个好多人不可能体验到的角度讴歌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三、“享受语文”是一个美好的教学境界
从语文的本体出发享受语文,使语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学生不仅能在语文的世界里多情起来,也能在语文的实践中兴奋起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在一种无痕的教学情境中愉悦地生成。谭青峰老师认为,“享受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美好境界,下面我们就选取几个角度来看看他所追求的“享受语文”。
1.享受语文:在忘我的诵读中。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文本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殊不知,汉语言文字是有灵性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所以,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古人倡导的吟诵、熟读、诵读实际就是整体感悟的最基本方法。在谭青峰教师看来,真正能使学生体验汉语的美妙、带来身心享受的诵读不是那种断断续续、毫无情感、呕哑嘲哳的粗糙认读,而应该追求“美读”。所谓美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⑦谭青峰老师认为,这样的诵读把语言文字化作了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它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还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谭青峰老师描述,学生一旦读至有声有色之时,读至入情入境而禁不住忘我地摇头晃脑之时,就是进入美妙的享受境界之时。而且可以这样说,朗朗成诵至忘我,是进入其他享受境界的基础,因为,一篇文章,生字读不准,文理读不通,你还能享受什么?
2.享受语文:在多彩的审美熏陶中。
语文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和谐的音韵美和文字的外在形式美的结合,是它的语言美;通过联想、想象、感悟、激情构建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境界,是它的意境美;自然的千姿百态,人类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兴衰变迁,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这些精彩的文化印记是它的人文美。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美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审美享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领略人生的真谛,学做真善美的人,学习创造真善美的事。
谭青峰老师认为,在语文课中进行审美享受,一是要重视在诵读中感受美。只有会读,才能享受到语文的妙处。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学生才能感受到文本美在什么地方,体会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并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二是重视在课文品读中鉴赏美。品读,就是边读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鉴赏,就是要对自己所感受到的美,说出自己的评价和理解,说出它为什么是美的,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是什么。这是把审美熏陶转变成审美能力的重要一环。三是在说写训练中学习创造美。语文审美熏陶不仅仅只局限于感受和鉴赏,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创造美。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吸收语文书中的语言材料,学习创造“美”的表现和方法,来抒写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执著向往等美好的感情。因此,要重点训练学生音质优美、清晰流畅、音律和谐地口头、书面表达,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话,写文理通畅、词语优美、情感真挚、想象丰富的文章,用写作的方式创造美的境界。
3.享受语文:在深沉的情感体验中。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⑧语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教育的大世界:《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满含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充满效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李大钊、恽代英等革命先烈为谋求祖国的自由和解放洋溢爱国之情等等,读来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的豪情;《雷雨》中作者对周朴园虚伪、凶狠、见风使舵的丑恶灵魂充斥厌恶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隐含讽刺之情等等,读来,那种痛恨丑恶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不要以为只有快乐的东西才会给你享受。许多作品述说的是作者痛苦、悲哀的情感,虽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但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却也是一种享受。
谭青峰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要挖掘教材所蕴含之情来培育学生之情。语文教材中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信念的执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情,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冷,细雨霏霏的柔婉;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忧愁……把这些挖掘出来,让学生好好地阅读和体会,就是情感熏陶。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享受语文,首先要“入乎其内”,进入语文的情感世界、意义世界。所以,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其中问题的设置既要做到推波助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又能把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发挥到最佳,充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如果我们学生的情感能随着课文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话,那就是成功的情感体验。所以,只要我们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习就自然地进入了一个享受的境界。
注释:
①谭青峰:《三尺讲台潇洒竞风流》,《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5期。
②石虎:《论字思维》,谢冕、吴思敬主编《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参见谭青峰博客:http://blog.cersp.com/index
④李政涛:《让学生享受汉语》,《基础教育》2006年第3期。
⑤畅广元:《文艺学的人文视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⑥[宋]朱熹:《训学斋规》。
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