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需要普适性和现实性

2009-02-20 05:12梅其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人画美的文本

梅其涛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束缚人才的现实。这样单纯对主旨的解读有两个弊端:一、这一主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难以唤起学生的真诚阅读回应,对“八股取士”等束缚人才的手段,学生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相反的可能是,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把应试教育阴影下的教学与文章内容进行比照,把当今教育弊端无限夸大,从而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一股脑地推给他人和社会。再从表现“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内涵的鲜活性、深刻性的角度考察,《病梅馆记》赶不上《孔乙己》、《范进中举》在表现主题上来得深刻,赶不上后两者惊心动魄的震撼力。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其特征之一就是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所处的时代,以自己的体验感悟,赋予经典以新的意义,都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找到经典所反映的人或事来印证,让经典在当下“复活”。如对《项链》的评价,由过去“批判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虚荣心”转而当今肯定玛蒂尔德的“诚信”品格;对《木兰诗》的评价从特定时期的“忠孝两全、爱国保家”到“谁说女子不如男”再到“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不同时期的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体验作出恰当的阐释。这正说明经典永恒的生命力,又说明经典具有普适性。

鉴赏《病梅馆记》,先介绍作者其人其事,再介绍思想主张,依照“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虽准确恰当且方便快捷,却不深刻。这种固定套路解读经典,只是就事论事,不作恰当的延伸拓展,无异于隔靴搔痒,有囫囵吞枣甚至暴殄天物的嫌疑。

那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怎样解读《病梅馆记》才能把死书读活?怎样读才能从文本的“这一个”读出生活中的“这一些”?笔者以为在“照着讲”“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接着讲”。

一、关注生活中的“病梅”

《病梅馆记》中的文人画士、鬻梅者、病梅,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比如,为满足人类玩赏游戏被囚禁的鸟兽虫鱼。这些鲜活的动物,或为博主人开心,或为主人牟利,生存处境和生命归宿与江浙病梅何其相似。不仅鸟兽虫鱼,人同样会成为他人偏嗜赏玩的工具,比如某些杂技演员。大多数杂技是在表现人的技巧、技能,在挑战人类极限。而有些观众和教练以为,越惊险刺激越有超高难度越好看。可是演员尤其是低龄演员为求难度刺激,在台上扭曲肢体,让人看了难过、可怜,根本谈不上美的享受。好在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现在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杂技表演不许含有痛苦、残忍及其他不宜观看的内容。

人不仅成为他人的奴役,也会成为自己的奴役,极容易按照别人的标准来主动塑造、奴役自己。以美容为例,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乃始作俑者,宫女主动迎合就掀起蹈死不顾的汹涌潮流。

“文人画士——鬻梅者——病梅”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还可以举出很多现实例子:有不健康的低俗欣赏欲求的人——低俗作家演员——低俗作品;好吃野味怪味的食客——餐饮业——“女体宴”、生吃猴脑等菜谱;欲求迅速成名的人——炒作包装公司——“明星”。

依托文本,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病梅”,凿开古今通道,发现文艺作品里的人与事往往逃不掉“古今同理,人世皆然”的道理。这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从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丰沛的阐释,还能让学生在反思自身的同时提升自我。

二、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

扭曲也是一种美。“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文人画士这种审美追求从“合规律性”的角度来看是不正确的,从“合目的性”角度看,又是不高尚的。对此,他们心知肚明,所以“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不高尚的审美追求并不等于不能够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连龚自珍也承认——“固也”(本来就是这样)。以人体容貌为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美,“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一种美。经过粉饰包装,经过技术化处理,使得人从臃肿变得苗条,从粗糙变得精腻,从不协调变得得体。我们不能否认,从纯观赏的角度看,后者的受欢迎度要远高于前者。但野生的梅与盆景中的梅,都可以给人以享受。野生的梅正、直、密,她代表的是自然美,本真、淳朴、自然;盆景里的梅,曲、欹、疏,她代表的是修饰美,艳丽、华贵、繁复、光鲜。

扭曲的美不是健康的美。病梅的美,是反自然、违背规律的美,其“斫”、“删”、“锄”、“缚”就足以表明获得美的过程残酷惨烈。仍以人体美为例,靠粉黛装扮出来的美,虽然熠熠生辉,终究不真实,更别说经过药物催生手术整型后的美体,除了虚假,还可能痛苦。整型成功能换来短暂的自信和虚荣,失败则有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在男权社会,西域妇女的束胸,东方女性的裹脚,无论主动与被动,最后都把人体裹塑成畸形。畸形总是反自然、反人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特定时期女性的腰、脚会成为妇女解放与否的标志。

自然美才是有生命的美。本有活力生机的梅,经过斫、删,被塑得严重畸形,困于盆景中,少生气,多病态,往往不能长久于世。自然、自由、鲜活、健康、和谐,是一切美的基础,是一切美的生命之源。扭曲的、经过修饰的容貌美能绚烂一时,也可能会寂灭一世。斑白头发、参差牙齿、干枯脸庞,何尝不具有亲和力?何尝不能收获他人的爱戴?顺其自然,坦然面对,倒能获得尊敬;努力用一切技术手段去掩饰修整,反而会败露一颗惊慌失措、欲盖弥彰、垂死挣扎的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学子概莫能外。在阅读体悟中,帮助他们认识到对美的追求既要适度,更要健康,把“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起来的美,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文本的解读能为学生情感导向起到良好牵引,则善莫大焉。

三、体会作者的真诚

《病梅馆记》能打动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将其内心真诚袒露,不拿腔捏调,不高高在上,不老气横秋。

对于文人画士的嗜好,作者没有完全站在对立面,运用的不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就反对”的逻辑,相反,他承认“以曲为美”的审美追求有合理性,“固也”见出作者的坦诚。作者这样的姿态不仅没有降低批判的力度,反而让读者容易接受,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作者细细陈述疗梅过程的艰难。其艰难体现在多方面。一、文人画士的诟骂。因为“我”的举措不仅仅不能成就他人的美事,不能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更主要的是对他人言行思想的一种否定、批评,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很难让文人画士接受。二、鬻梅者的痛恨。虽然文章说我疗梅是“购三百盆”,似乎没有损害鬻梅者的利益,但是“我”反其道而行之,是在公然宣扬另一种审美方式,别样的审美情趣,如果这种方式能形成大势,终究会砸鬻梅者的饭碗。破坏既得利益者的好事,不仅招致骂声,还可能有肉体之痛、生命之虞,这种事在当代尤其多。三、以一己之力疗梅,耗时费财。当以丑为美,以病态为美成为泱泱大势,欲以一己之力纠正,其难度无异于“挽狂澜于即倒”。这种英雄之举,冷静看待,恐怕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作者对热血之举的艰难非常清楚,是故结尾有“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浩叹——一介匹夫又哪来充足闲田暇日去疗救天下之病梅呢?这一细节,透露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可奈何。

不以圣人自居,不把自身扮成救世主,看到个人之力微薄,体现了作者的真诚与难得的清醒。批判时实事求是,行动时不盲目乐观,文章就显得客观真实。如果仅凭一时冲动,一腔热血,议论时“手拿孤例,横扫天下”, 这样的论说会让读者敬而远之;行动时豪迈干云,这样的行动往往无功而终。作文与做人,道理是相通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解读,既能丰富解读文章的内涵,又使得文章解读贴近学生生活,直击阅读者内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吸收经典思想的艺术价值,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格调和文明的情感价值观。普适性和现实性的文本解读,是赏读文本的正确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生动鲜活的不二法门。

[作者通联:湖北巴东一中]

猜你喜欢
文人画美的文本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