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励
金融风暴中,我国东部沿海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而不少西部中小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它们该何去何从?
2008年11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企业投资正在向中西部转移。
那么,陕西将怎样承接这次转移,又有哪些优势能吸引东部中小企业?陕西现有的中小企业又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呢?就此话题,本刊专访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赵守国教授。他建议——
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机遇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国内外投资和东部沿海的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向中西部转移?
赵守国教授这样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来看,上世纪50年代,像家电和低端制造业的生产中心在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转移到了日本、韩国;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逐渐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今天,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各个产业的衰退,导致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是个大的背景。
之所以向中西部转移,主要源于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定位因素,尤其是成本因素,中西部的产业成本要比沿海低;另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后,外需减少,沿海出口型企业逐渐萧条。因此,国家就要扩大内需,就必然向中西部转移,靠近国内市场。
这样,就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机会,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生产能力的转移利用了西部的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西部提供了以现有的能力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的可能,并且这种转移还有利于在西部地区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先进企业的帮助下,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升级制造能力,促使产业快速成长。所以,陕西未来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的思路就要随即改变,应重点考虑从外资转到内资、以商引商。
作为西部地区的陕西,经济相对落后,从GDP总量来看,还是小的,产业规模也不大,要增加总量,就要扩大产业规模,因而承接产业转移,这自然是一个好机会。令人感到可喜的是,陕西政府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8年8月,出台了第88号文件。可以说,这个文件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是比较及时而准确的。
陕西2008年第88号文件要求,各地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过3~5年努力,全省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达到5000个,引进省外资金突破3000亿元,初步形成20个工业产业集群,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协作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陕西具有产业转移优势
在这次拉动内需的机遇中,陕西有哪些优势能承接这次产业转移?
首先,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陕西处于中国的中心,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等距离的,对国内市场来说,物流成本是比较低的。另一个方面是矿产、电力比较丰富,资源优势明显,煤、天然气、水的供应,都有优势。比如,陕西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为工业生产和再加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如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话,原材料就不需要运输。
并且,受惠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经过9年的发展,陕西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消除了制约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诸多硬件障碍。在工业门类方面,陕西有几个支柱产业比较占优势。一个是机械装配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机床、高压输变电、鼓风机等等,都是重点扶持产能比较好的大企业。第二个产业优势,是电子及连接器,这些产业中的很多企业,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产品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第三个产业优势是能源化工,这是陕西的后发优势产业。比如说煤、油、天然气,是陕西做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最大优势。
同时,陕西还有绿色产业的优势。陕西的农产品主要在陕南,主要有茶叶、蚕丝、药材等,这些将有利于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的开发和加工,是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可形成一些优势的产业园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陕西各具特色的引资格局已经形成。产业布局大体分为三块:关中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陕北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加快推进一些大型企业的合资开发项目;陕南绿色资源得天独厚,重点在中医药、绿色植物等方面吸引投资,建设绿色产业基地。
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转移
在西部的12个省市区中,从经济生产总量来看,陕西并不占优势,并且具有相同竞争条件的省份还有其他。那么,陕西怎样承接这次产业转移,才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加GDP呢?
赵教授认为,这就要根据陕西的资源条件、经济特点来充分结合。因为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走的是低成本、高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路。这种模式带来全国的制造业还有沿海企业大都是低端产业,比较粗放,大量消耗资源,同时造成环境的污染。
陕西要迎接这次产业转移,就要避免这种前30年的生产模式。就要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考虑,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来承接转移;并在承接转移中,把这个科技优势和承接的产业相结合,按照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来承接,形成一个更好的衔接模式,实现产业的一次升级,而不是照搬沿海那种模式、重复沿海低端制造业和加工业;尤其中小企业更应该在升级的基础上转移,实现产业的一次升级,少走弯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陕西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陕南突破发展问题,因为陕南以前仅仅利用绿色资源产业,很难带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这次就可以利用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为陕南带来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的发展。比如,陕南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问题,还有中药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等,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新嫁接带来产业的新发展。
从政策方面考虑,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对此,赵教授介绍,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如果对这10年进行总结,前10年的西部大开发主要改善的是环境,而不是产业的振兴,比如生态的治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未来新一轮10年的西部大开发,就应为振兴西部的产业、增长经济总量来谋划。因为陕西的GDP在2007年是5300亿,即使2008年的6000亿也是排在全国的第20位;但从陕西的经济地位来看,应该能做到第15位左右,这也就是GDP达到15000亿。
陕西如何才能做到第15位?这就是陕西未来10年要谋划的问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配套支持。从国家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策略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作为西部省份的陕西,目前靠出口拉动内需不现实,陕西人均收入比较低,依靠消费拉动内需也不现实,所以未来陕西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拉动就成了主要动力。这样,陕西就应该在政策上,充分利用国家刺激内需的机会,加大陕西投资,扩大产业规模,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支持。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的第二方面政策,就是产业配套能力的问题。比如,单单一个项目或一些企业不可能形成地方产业优势,但如果一个项目是一种产业链式配合,能够吸引大量相关配套企业,成为产业集群,形成一个个专业化的产业区,那地区的产业优势就显而易见了。因而,政策也要从产业配套、产业链、产业集群方面,来支持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像陕北的能源化工、陕南的绿色产业及新材料的深加工等,都可以利用这次产业转移,吸引投资,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创造产业配套联动效益,为陕西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另外,从政策方面需要强调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陕西政府的服务职能转变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服务效率要提高。对此,湖南就有比较好的做法,像“限时审批制”、“过时默认制”,以及配套的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很值得陕西学习。
有些中小企业倒闭很正常
目前,陕西在承接这次产业转移中,还存在哪些不利因素?陕西现有的中小企业又该怎么办?
赵教授认为,陕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再一个就是在中西部与陕西竞争的省市比较多。比如,一个转移项目可以放到湖南、湖北,也可以放到四川、重庆,还有河南、山西,它为什么要转移到陕西来?这就需要体现一个地区的承接优势,这是一种省市间的竞争关系。陕西如何能够体现这种优势,具有竞争力,需要陕西认真考虑。
对此,陕西就要充分展示现有的科教、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优势,即现有的产业优势基础。在吸引、承接产业转移中,避免和其他省份形成错位竞争,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此,政府就应该有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对承接的产业有合理的进入政策,通过规划引导,来延伸产业发展;对现有的产业也要一个统一的合理布局,不能几个市区都做类似的产业,同时,还要做好绿化引导,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而东部沿海企业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在承接时,还有个“优胜劣汰”的选择问题。对此,赵教授进行了强调。
他说,对于那些不适合转移发展或濒临破产的东部企业,陕西绝不能承接,也没有必要承接它。陕西一定要吸引东部优势企业进入,避免盲目引资招商,要承接高端制造业,不能重复低端产品;要承接具有活力的能够升级的企业,避免将已经淘汰的东部中小企业再转移,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有成长性和竞争力。
同样,对于陕西现有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方略,也是这个道理。赵教授说,中小企业要长久发展,一要产业升级。陕西的制造业、加工业必须进行科技升级,不能重复沿海的低端制造业,中国的经济不可能靠小商品产业来支撑,更重要的是未来经济占有率更大的是高端产业、创新产业。像西安“海天天线”,正因为自己有核心技术,才带动了产业整体升级。经过几年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龙头供应商,产品也批量进入了印度、泰国、美国、沙特、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二是产业替代。传统的低端产业不行了,就必须用优势资源来寻求替代,即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替代,是转变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制造业之外的新兴产业,像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都应该是陕西中小企业转型的方向。
三是产业整合。在金融危机融资难的情况下,同类产业的中小企业应该并购整合、兼并重组,并且与大企业形成配套关系。比如,长庆油田迁到陕西后,就带动了300多个中小企业的配套;而陕汽目前70%的配套设备不是在陕西,如果在这次转移中,围绕陕汽配套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陕西内地,那肯定不但减少了陕汽的运转成本,还带动了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当然,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企业的重新洗牌,许多企业会退出,许多企业会成长壮大,优胜劣汰,这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必然规律。
这好比经过30年发展,中国的一些产业该缩小的就要缩小、该整合的就要整合,这是时代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进步。改革初期,全国有4万家电企业,经过20年的产业整合,现生存100多家,仅剩2‰,并且还在优化;像房产业,全国如今有6万家房产公司,在金融风暴面前,必定要倒掉一批企业;像浙江温州有3000家打火机制造厂,实际上有100家就足够了,在金融危机中倒掉一批是合理的,没必要去拯救它。
在国际上也是这样,日本是能源匮乏国家,在1973年能源危机时,就有大量企业淘汰,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整合、优化,到了现在,经过5次产业转移,如今日本已经成长起一批世界著名企业,像丰田、索尼、松下等。
因此,金融风暴中,东部沿海中小企业纷纷破产是合理的现象,也是中小企业必然经受的考验。日本中小企业以及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的中小企业也会走,一定会在不断转移、不断优胜劣汰、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进步发展,从而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长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