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岩(陕西省参事室副主任、《陕西参事》总编辑):今天,《陕西参事》编辑部和《西部大开发》杂志社在这里召集八方贤达仁人志士讨论新一轮农业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这是我们所有与会者的共同责任。疏通言路、招贤纳谏,是政府科学决策的一个主要手段,我们今天的一次发言、一个见解、一种观点,或许就会在参政议政会上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及来自基层同志的思想能够影响决策。此次从理论和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精华,通过《陕西参事》直通车将观点见解送到领导的案头;并通过《西部大开发》杂志将各位的观点和见解,传播出去,得到社会更深刻、更广泛的讨论和论证,最终能够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城乡一体化是新一轮改革的主导倾向
曹钢(陕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新一轮改革的主导倾向是城乡一体化,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精神,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重要路径。
二、一体化的远景目标就是要在未来使农村“化”到城市中去,是城镇化的新路径。传统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早期的模式,使城乡对立加大,形成严格的分工格局,以税收去保护农民,实质是城市破坏农村,瓦解农村;新的城镇化路径,是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适合中国的国情,避免了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当前,我们有四个层次的任务需要关注:强调一体化,加强城乡联系,构建城乡市场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提高生产能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设施,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加快发展步伐,使部分农村非农化就业人口生活水平、幸福指数达到准城市化水平;一体化通过产业集聚、经济集中,部分农村直接转变为城市,超越新农村,进入城镇化。
三、一体化含有城镇化要求,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城镇化的远景去把握。在理念上应该坚持统筹,实现对接;在发展方式上应该积极转变,破除小农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非农化、生产标准化,实现自我变革;在体制机制上建立长效机制;在管理上实施抓大带小、抓大化小,实现要素集中,生态优化。
短时间内城镇化不对也不允许
于建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城乡一体化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核心;农村土地股份公司之类的设想是错误的,其实质是资金下乡掠夺农民;农业发展要有保障,土地入股、“股份田”有创新性,西部城镇化路径不能和发达地区相比较;城乡统筹,公共财产应该扮演主力;新农村建设终归还是在农村,短时间内城镇化不对也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
土地流转能促使农民工有序进入城市
张宝通(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村第一轮改革即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吃饭问题上非常成功,但是现行制度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成了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支持了中国的崛起,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和三农问题促使了新一轮改革;应城乡统筹进行改革,否则没有出路,光在农村解决问题,仅在农村搞改革是不可能的;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逆转,土地流转能促使农民工有序进入城市,有利于土地集中化、规模化经营。
土地流转应该给农民足够的补偿
罗久序(陕西省农经学会会长、原陕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城乡差别拉大,盲目圈占土地导致“三无农民”增加,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应该保证农民在农村有一份土地,至少能保证农民拥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流转应该在健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应该给农民足够的补偿;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就业岗位减少,应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带动一方致富。
新一轮改革的挑战和必须抓好的工作
史志诚(原陕西省农业厅厅长):
一、新一轮农村改革将面临五个挑战:
——农业资源匮乏约束未来农业的发展。一是耕地,全国耕地面积人均1.2亩,为全球平均水平1/3,陕西耕地面积人均1.4亩。二是水资源,全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总量2700立方米,只有全世界人均水平的1/4。陕西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人均128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均值的1/8,全国均值的一半,目前年缺水23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率高,陕西将面临严重缺水。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从全国来看,1997到2002年6年间农民收入增长未超过5%,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而农村人均收入3587元,收入比3.27∶1。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40%是实物,再扣除生产性开支,城市人口的隐形福利和补贴等因素,专家估计收入比为6∶1。陕西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763元,列全国第26位,西部第8位,比全国城镇人均收入低302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645元,列全国第28位,西部第9位,比全国农村人均收入低1495元。
——农民收入结构中,农民难以从农业中获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全国1995到2000年间农民家庭收入比重从71.4%下降为53.8%,而工资性收入占比重由22.4%增加到38.3%,一方面表明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农业危机。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与机遇并存。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达2450.31亿元,是1978年的16倍,但农业支出占财政的比重仅为7.22%,比1978年的比重13.43%还低。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陕西省农业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金融危机对陕西省的影响逐步扩大,2009年省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极为困难的一年,农业发展将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根据2008年10月份的数据,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价格与9月份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我国市场上,浙西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下降。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国内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农业的比较效益将会随着农产品价格下降,逐步走低,由此可能出现新一轮农产品卖难问题,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农村就业和增收局面趋于严峻,农民工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我国1.3亿农民工中,有5%到7%提前返乡,而春节后,农民工外出就业率将在保持多年高增长的局面下出现拐点,呈下降趋势。而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中,45%为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农民新增收入中,又有70%来自于非农业务工增收,因此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的不利状况将给2009年农民增收带来很大困难。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以奶粉事件为例,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损害人民健康,还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国家声誉受到极大损伤。
二、新一轮改革当前应该抓好四项工作:
30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们距离农业现代化还很远。今后仍然面临改革,而且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更大,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改革的动力依然在农村,成败在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教育。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针对90%文盲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的现实,要在全国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2007年增加395亿元。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的改造。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调研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精神没有领会,对农村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是相当可怕的,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和省、市、县农业工作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
——农村改革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关键是确权发证。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正确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的研究。当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土地(包括耕地承包、集体林地承包和集体草地承包)的确权发证工作;二是建立中介组织。基层确权发证基本没有实行,农民容易被欺骗,合法权益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在完善集体耕地承包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我省集体林地和集体草地的承包,是进一步解放整个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林木不变现,流转、流通不畅,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措施。
——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食品的自供应安全,首要问题仍然是粮食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依然是如何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上的安全,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保护和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新技术开发和促进农民的就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陕西要实施五年增产粮食30亿斤计划,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260亿斤以上,人均350公斤,确保粮食安全。目前,应该抓紧制定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陕西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急需筹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中良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等薄弱问题。
——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为经济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广大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是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国家直接扶持农民找到了全新的载体,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是解决农民难以从农业中获益、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农业企业与农户互动利益机制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在“一村一品”和农业专业化生产搞得好的地方,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各地的经验表明,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使农民收入增加20%。
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安全
卓然(陕西省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剧了供需矛盾;城乡居民生活对粮食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加;政府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二、对策:落实粮食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粮食安全和生产放到突出位置,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增强政治敏锐性,切实履行好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职能,在保证粮食安全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地区发展做好安全稳定的基础,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生产,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支持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以省级粮食储备为主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各级政府要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粮食企业发展,培育粮食市场主体,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建立粮食市场紧急情况应急处置预案,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商贩要严厉打击,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
(此为书面发言)
长安“股份田”的启示
张宝贵(西安市长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研员):一、长安“股份田”的实质有两点: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农业要适度规模经营,13年前的观点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不谋而合;二、“股份田”的核心是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股份田”的模式中,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并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进行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参与管理,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者连为一体,共担风险,利益均沾,为解决农业发展技术、资金和规模经营,提供了重要思路。三、长安“股份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长安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长安农民对深化农业改革的有益探索,是长安农民对深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四、“股份田”源于陕西,却大规模盛行于江浙、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值得深思。
《决定》将促进一系列改革
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按照中央《决定》精神,将会促进中国一系列改革,改革中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将会加大国民收入初分配的调整,并且会向农民倾斜;资源配置将会大幅调整并向“三农”倾斜。
让农民获得和市民同等的发展权利
郑梦熊(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巡视员):农民收入在增加,但是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农村目前已到了不改革不发展的阶段,核心是让农民获得和市民同等的发展权利。
不要“用合法的方式剥夺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
蒋智能(西安市碑林区古迹岭社区主任、省人大常委):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确权问题,只有当农民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才能谈土地改革,否则就不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的困境是,土地产权并不明晰,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很多的土地纠纷问题在情理上明明是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可是在法理上农民却并不占理。因此,当前大量的损害农民的土地征用是“用合法的方式剥夺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土地资本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而农民却贫困依旧。因此,如果不因地制宜进一步在法律的高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最终受益者只能是政府和拥有资本的企业家。
农民的期盼
刘志民(蓝田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强烈呼唤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希望废除户籍制度,实行一证制;呼唤加强领导和农民的交流;急盼加大对农村的投资。
相信城乡差别会因农民的勤劳致富而缩小
赵建平(西安市碑林区何家村主任、书记):今天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很激动。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我认为新一轮改革是新的时期极为关键的改革,改变依靠出让土地来收益的现状,相信城乡差别会因农民的勤劳致富而缩小,同时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应法规,防止新一轮圈地运动出现,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是关键。
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王军旗(西安市军源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能使农民真正得利。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而中小企业提供了中国最多的就业岗位,发展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从根本上确认农民的土地产权
杨宏涛(蓝田县南关镇西寨村主任):希望尽快修改土地法,从根本上确认农民的土地产权;希望尽快废除土地实名制;希望对农村土地进行新的分配调整。
(本刊记者根据《陕西参事》编辑部、《西部大开发》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新一轮农村改革理论研讨会”会议记录整理。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刊记者王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