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策越开心》看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2009-02-17 07:11贺朝晖
艺海 2009年1期
关键词:汪涵本土化方言

贺朝晖

《越策越开心》是湖南经视2002 年5 月开播的一档娱乐性脱口秀节目, 开播以来已连续五年雄踞湖南本土电视收视率之冠, 连年获得全国电视百佳及全国电视节目评比综艺类一等奖的殊荣, 被《新周刊》评为2006年最具民间智慧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汪涵是2005年度全国最佳综艺节目主持人、2006 最佳选秀节目主持人。(靳智伟、华明、卢锋:《南方博弈:全球化语境下的电视竞争策略》P16,南方日报出版2006年版)几年来,《越策越开心》(以下简称为《越策》)不仅为湖南观众带来了快乐与欢笑,也使“策文化”风靡三湘大地。2006年5月,《越策》已开始“策”出湖南、“策”向全国。 无疑《越策》的上星是湖南卫视的又一个成功之举,那么《越策》是凭着什么,又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一) 节目内容的本土化

电视节目内容的本土化包含着两个很重要的层面。一是电视媒体应当传播什么样的节目内容,二是电视观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内容。这是我们中国电视节目内容的本土化必须同时考虑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内容是《越策越开心》的灵魂。《越策越开心》之所以能在湖南取得轰动效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容取材都是发生在湖南省,许多题材都经过本地平面媒体报道,是受众耳熟能详,且能引起广泛议论的新闻话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贴近性。

整个节目有前戏、歌舞秀、越播越开心以及嘉宾访谈四大单元, 节目张弛有度。通过选取流行元素、坊间话题, 邀请知名艺人、行业人士以及普通百姓参与节目; 通过影片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访谈、音乐演绎等多种形势展现一幕幕笑料频出的场景。内容选择尽可能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 从谈恋爱、找老公、选演员到谈礼仪、谈风水, 从玩跳绳、空竹、兵器到色子、纸牌、魔术, 嘉宾从老到少, 从个人到家庭,从知名艺人、特殊身份的行业人士( 医生、护士、飞行员、警察、运动员、歌唱家等) 到普通百姓。“ 越播越开心”环节中, 动漫元素得到充分运用。如顽皮可爱的卡通人物黄小鸭形象以及精彩充满童趣的配音成为荧屏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小动物爱心救助协会定期播放小动物爱心救助活动, 为节目增添了一份温情。

编导们认为:节目愈市井愈有生命力。例如:节目中设置的一个环节为“湖南之最”。当然,这里的“湖南之最”不在于山水之间,而在于人。许多有特色的人物被请上节目台,也不管他是否真的是湖南之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卖口味虾的四娭毑和卖臭豆腐的五娭毑。也许谁也没有办法确定究竟湖南哪个人做的口味虾、臭豆腐味道最好。不过节目播出后,人们便都接受了这个湖南之最。这些湖南之最不同于电视上常看到的明星。他们都是湖南本土的老百姓,容易接近,甚至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很多观众都愿意接受这个湖南之最,由此也就对这个节目投出了额外关注的目光。

栏目所指的草根、市井,说白了,也就是本土化的内容,即本土化的生活、本土化的语言、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主持人所讲的笑话,由于十分贴近生活与实际,很多观众打电话来询问栏目塑造的马可的小侄儿、台长的儿子达达,他们怎么那么可爱?他们在哪里读书?可以在电话上看见他们吗?人们需要这样的节目,人们喜欢这样的节目。

(二) 文化的本土化

关于本土文化,几乎是任何一个从事与文化相关的人都会关注和重视的。电视节目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播与利用是电视节目本身获得成功与认可的关键。显然,电视机前坐着的观众需要的是轻松和本身容易理解的大众化电视节目。大众化,讲得小一些,应该就是本土化、人群化、相对区域化。湖南文化源远流长,湖南人性格强烈,个性突出。湖南电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本土文化的最大运用。《越策越开心》生于这片土壤,无论是苦于观众需要还是自身生存与发展,都要求它尽可能多地从这片土壤吸取有益的营养,以充实和丰富自己,而它也的确在诸多领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尝试。

一个普通笑话,一般来说是不可能被《越策越开心》的导演直接使用的,他们寻求的表现方式是需要附注本土元素与信息。关于湖南衣食住行的特色,导演们总要在事前认真了解透彻后,合理运用。在节目之中,通常是放在节目的前戏之中,内容从本土的吃住习俗到国内外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无所不包。如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的召开、客运小型巴士的减价、美伊战争、杨利伟首次飞天等等,节目通过主持人个性化、本土化的有机结合,给观众的感觉就像亲人和邻里间善意的提醒和调侃,让观众在娱乐中增长见识,在熟悉的氛围中获得关怀与尊重,同时感觉无比亲切。经过四年多的电视市场锻造,在观众们既挑剔又热情的关注下,《越策越开心》已经成为湖南代表性的电视文化品牌。

(三)主持人的本土化

实践证明,一个栏目的成功与否,主持人至关重要,主持人的形象、睿智、口才、独具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栏目组的灵魂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越策越开心》的主持人是全国知名的金牌娱乐主持人汪涵和湖南本土超人气主持人马可,在当地有着相当的知名度。

经常观看《越策越开心》的观众,对于汪涵、马可一定都有相同的印象。汪涵——爱好广泛、饱读诗书、能说会道,喋喋不休甚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马可——COOL、稍微呆、笨,尤其出状况再加上形象上俊朗和天真,实际上是一个冷幽默的人,经常被大哥汪涵开玩笑。

《越策越开心》的主持人汪涵与马可,说起笑话的时候,更多的却是在轻松而幽默地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一会是乳臭未干的小侄、一会是调皮捣蛋的台长的“儿子”、一会是菜市场的“小贩”、一会是公路上的“交通警察”,在一些国际时事高热阶段,他们还曾经是“小布什”和“萨达姆”。正是因为这样角色化的处理,节目中所说的笑话更加立体、更加逼真也更加具有穿透力。

两位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丰富了主持人的语言和戏份。一会是以主持人的身份来进行与嘉宾的访谈,一会是跳出主持人的身份,来演绎一个又一个短小精彩的笑话中的人物,蜻蜓点水、轻盈出入,于角色自然转换之间为观众所接受。

他们俩相得益彰的互补和良好的配合, 使节目更具可视性。除了他们之外,《越策越开心》还有其它固定的表演人员: YOYO是湖南经视的娱乐主持人, 陈英俊( 真名王湘平) 是湖南经视的演员、本土笑星, 杨乐乐是湖南卫视知名主持人, 熊小文是湖南台主持人, 黄小鸭的配音演员是身兼制片人的张一蓓, 明星阵容强大。湖南台的其他主持人也会偶尔客串, 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他们每个人的后面都有自己的粉丝。

用这种有影响力的本土化主持人担纲领衔,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观众对他们非常熟悉,从而可以有效地拉动收视率。主持人拉动收视率,唤起受众的收视期待,提高受众对栏目的忠诚度。

(四) 节目语言的本土化

如果认为电视节目只要是使用了方言,就达到了本土化要求,显然是肤浅的。关于本土化与方言,虽然从表象来看,似乎可以画上等号,然而,若是深入一点,便不难发现,方言的运用只是本土文化表现的最浅显层面。其根本区别在于对于方言的理解与方言在生活中的地位及说话者在表现方言时的姿态与身份。

《越策越开心》并非传统的纯方言节目, 而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辅以方言形式表现。方言以长沙话为主, 适当夹杂一些常德话以及其它方言, 节目具有普通话没有的韵味。

在方言与本土文化融合和运用上,《越策越开心》一直在寻求突破。两位主持人以各种方言在节目中进行笑话的讲述,几乎每使用一次不同的方言,都会让观众错觉他们就是那个地方的人。例如, 主持人一声“好舒服(湘方言) !”, 给本土观众带来无限的亲切感, 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本土意识, 增强了凝聚力, 说长沙话成为一种时尚。

这不仅仅是方言学习的能力与技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对于方言的理解与方言所在地的生活经验。凑巧的是,《越策越开心》的主持人与导演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元的地域色彩,并且对语言有特殊的敏锐力和感受力,这使得方言的运用在《越策越开心》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笑话若是能用某种方言来表达,那是最有“笑”果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周杰伦的《龙拳》出来后,立刻在网络上跟进了无数方言类型的版本。方言的大量运用与运用的能力,是《越策越开心》强烈本土气质的表现之一。如今,走在街上,我们不时会发觉很多人都会毫不留意地说出这档节目中流传出来的新鲜话语和段子。可以说,在《越策越开心》中,方言被最大限度地运用,也是最大限度地被观众所津津乐道。

总之,本土化问题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系问题。正如我们所说,“只有本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的才是世界的”。某种意义上说,本土化是电视节目打出旗帜、筑造品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做好了,对民族电视节目的振兴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我们电视节目可以拓展的最大空间和发展视角。

(作者单位:湖南卫视)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汪涵本土化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友情是一种最炙热的态度
汪涵 有的人不需要婚姻
汪涵甘当娱乐圈“隐士”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