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摘要:本文主要对篇章衔接手段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宏观的评述,主要从汉英本体研究、对比研究和习得偏误研究三个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目前的不足,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篇章语法衔接手段的现状。
关键词:汉语英语篇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篇章教学至今仍属于十分薄弱的环节,造成了“篇章表达”这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问题”。篇章衔接表达能力在语言交际中有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学生怎样更好地运用篇章衔接手段使语义连贯,自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近年来倡导在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篇章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从汉英本体研究、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三个方面,对目前学术界关于篇章语法衔接手段的研究进行评述。
一、本体研究
(一)汉语本体语法衔接手段的研究
1汉语语法衔接手段的分类
要明确汉语语法衔接手段的分类及其范围,首先要看学术界对整个汉语篇章手段种类的划分。关于汉语篇章衔接手段种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沈开木(1987)将汉语篇章衔接手段划分为4类:次序、兼使用缱传词语、兼使用平行句式、兼用说话跟类语言联系。他分别从意合、词语的使用、句子几个角度着眼,但其中第一、三、四种类型在篇章中很难找到标志性成分,而第二种又过于简略。王福祥(1989)将汉语的衔接手段划分为8类:连词关联、副词关联、代词替代、同义或近义词语替代、词语重复、词语省略、词语照应包括方位词和表示时间顺序和处所位置的词、插说。他所列的衔接手段都是从形式的角度着眼,但遗憾的是他的观点中并没有“指称”这种手段。
胡壮麟(1994)将汉语篇章衔接手段划分为4类:指称、结构衔接(包括替代、省略、同构关系三种)、逻辑连接和词汇。这样划分很完备,也更加具有系统性。他把替代和省略合为结构衔接,并指出替代与省略中相应的词语相同,而所指实体并不相同,这有利于把省略与零式指称、代词替代与指示指称区别开。但在比较指称、词语指称中所举的例子,其实是分别可以划入代词替代、名词省略和词汇衔接的。因此,有时候或给人一种不太清晰地感觉。
郑贵友(2002)认为“衔接必须通过特定的形式得以实现,要把它当作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加以看待和研究,……包括零形式。”因此,对衔接手段的划分主要从形式的角度考虑,划分为4类:指称关系(照应)、省略和替代、连接、词汇衔接、结构衔接、音律衔接、拼合与岔断。这种划分方法比较清晰,而且也注意到了一些修辞方法,如仿词及音律在篇章衔接方面的作用,考察得比前人全面。
纵观各家对汉语篇章衔接手段的划分,虽然语言学家们对衔接手段的命名不一,但其所概括的范围和内容却大同小异,基本集中在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联系语、音律衔接四个方面。本文参考胡壮麟和郑贵友的分类,汉语语法衔接手段主要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三方面。
2汉语语法衔接小类的研究
汉语学术界也有学者对语法衔接手段中的小类进行了研究,如陈平(1987)从话语的角度,分析了零形回指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并从微观连续性、宏观连续性两个层面,指出了话语结构对零形回指的制约作用。该文是目前所见国内最早的一篇汉语指称研究方面的文章。徐赳赳(1990)随后在限定文体一叙述文中,对重要的指称形式“他”做了考察,首次系统地分析了“他”在叙述文中的使用。黄南松(2001)进一步对汉语指称出现规律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指称的基本模式。
田然(2003)对汉语叙事语篇的衔接方式NP省略进行了描写,还通过对儿童语料的分析,提出了省略的“难度级差”(degree)概念。作者在描述汉语语篇本体规律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概要论述了对留学生实施篇章教学的大致步骤。
由上可见,学术界对汉语语法衔接手段小类的研究.多偏向于从指称角度进行探讨,少有对省略手段的探讨,暂时还没见到对替代手段的研究。
(二)英语本体语法衔接手段的研究
1英语篇章衔接手段的分类
关于英语篇章衔接手段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韩礼德和汉桑(Halli day&Ha san,1976)把篇章衔接手段划分为5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照应、替代和省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来韩礼德(Halliday,1985)作了调整,把替代和省略合二为一,改原来的五种衔接方式为四种。而且,英语学界一般主要应用韩礼德的划分类型。
黄国文(1988)将篇章手段划分为3大类:语法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时”和“体”形式和排比结构)、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语。黄国文先生比较全面而又扼要地介绍了篇章连接手段,而且把“时和体形式”手段列入衔接手段。
英语学术界主要沿用韩礼德的分类,把照应、替代、省略归入语法衔接手段。黄国文先生把语法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时”和“体”形式配合和排比结构。在学术界,时、体常被纳入语法范畴进行研究,他认识到时体形式的篇章衔接功能并列入语法衔接手段,是对篇章衔接手段研究的补充和充实,而且时体形式作为一种篇章衔接手段也被多数人所认可。由此可见,黄国文先生对语法衔接手段的分类更加完善。
2英语语法衔接小类的研究
英语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对英语篇章语法衔接手段中的某些类型进行了研究,如:侯家旭(2000)探讨了照应、省略和替代衔接手段衔接语篇的形式特征及其语义传递过程。邱华(2004)指出:“时”和“体”作为英语语法的一部分,常在语法的范畴内加以研究,但时和体的作用不仅如此。文章主要讨论了“时”和“体”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暗示时间顺序、暗示逻辑顺序,以及在自由间接引语中暗示作者描写角度的变化。
英语学术界对篇章语法手段中各小类的研究比较全面,几乎照应、替代、省略、“时”和“体”形式配合都涉及到了。而且还有很多学者在这些方面对英汉进行了对比,但对比的目的主要指向英语教学以及翻译研究。
二、汉英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英语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门外语,再加上英语热在我国的发展,不少学者意识到汉英语言对比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近些年来,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在对比语言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左岩(1995)对《背影》及其英译文中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做了统计及对比分析,指出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中各有所重,但他没有对此做更深入的研
究。鞠玉梅(1999)对比了英汉篇章中的语法衔接手段,主要是对英汉的照应、替代和省略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探讨语法衔接手段的文体效应。文章举了很多的关于英汉照应、替代和省略的例子,但此文章也只局限在衔接手段可以连贯语篇、增加文体效应方面。
朱永生(2001)《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进行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的专著。全书从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几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比分析了汉语和英语衔接手段的差异。
高福猛(2005)把篇章衔接手段分为两类:语义粘连与结构粘连,分析了语义粘连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方面在英汉上的异同点,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讨论了由于英汉语言的这些差异造成了必须在互译中未取不同的衔接手段。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英汉差异对英汉互译的积极作用。
薛晓萍(2002)、崔薇(2003)、曾文华(2004)、朱昱(2006)、季勤(2006)、温玉斌(2006)分别在硕士论文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分类对比研究,并列举大量翻译实例细致地分析了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原因,目的主要是为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翻译者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他们的硕士论文主要是针对外语教学和英汉翻译研究。
可见,以往对英汉篇章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大都注重其文体效应,指向我国的英语教学和英汉翻译的研究,或者为推进翻译、语言教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目前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探讨汉英篇章衔接手段的文章还很少。
三、从二语习得角度进行的汉语篇章语法衔接手段习得和偏误研究
近二十年来,虽然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但对外国学生的汉语篇章教学和研究至今仍是十分薄弱的环节,汉语篇章衔接手段方面的习得研究更是少见。
张述娟(2003)采用“语料分析”的手段,通过对汉语篇章中主要的衔接方式包括词语衔接、句式衔接、辞格衔接在中介语语料中的考察,得出篇章衔接偏误的特点,分析了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几条篇章教学的建议。但她的考察对象也仅限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
赵成新(2005)采用的研究手段是“语料分析”,但只选取了一个班中较为典型的几个语篇衔接偏误作为说明语言现象的示例,而没有抽取样本,没有数据,也没有进行科学的统计。黄玉花(2005)和陈晨(2005)依据语料分别对韩国留学生和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的篇章偏误进行了描写,并统计了各种偏误的出现频率。但两篇文章的考察对象都仅限于高级汉语学习者,因此考察并没有深入到各个具体的习得阶段中去。
高宁(2006)对四个年级的学生的作文大约有192篇约38400字的语料,采用横向规模研究、个案跟踪的纵向研究、偏误分析、问卷调查四种研究方法对外国留学生汉语篇章衔接手段的习得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篇章衔接手段过程的根本特征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对照了现行教材与大纲的情况,对篇章教学提出了建议。这是篇章衔接偏误分析研究的中比较完备的文章。.
也有学者对篇章衔接的某个类别作偏误分析研究,如:高宁惠(1996),肖奚强(2001)等分别对代词和照应进行了偏误分析研究。总之,篇章衔接方面的偏误研究成果还很有限,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已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外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篇章衔接方式时偏误表面类型的划分,对其中小类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细致分析得还很少见;以大规模语料为支撑的也很缺乏。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篇章衔接手段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指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英汉语法篇章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很少见,对外国学生习得篇章衔接手段时的偏误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也很罕见。不管怎样,纵观语言学研究全局,篇章这一领域正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且兴旺发展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廖秋忠所言:“从句子到篇章的研究,这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