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浪丹
[摘 要] 文章对目前中职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在教育工作中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加强此项教育工作的实践途径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 中职生 就业 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精辟论述,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明确指导。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主题,必须把加强对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时代发展赋予中职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职生身心成长规律的需要,是提高中职就业指导德育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
一、中职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现状
中职生年龄较小,到中职学校开始独立生活,而其所受教育程度又相对较低,没有生活阅历来体验和感受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重大作用,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中职生在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现状令人担忧。
1、中职生明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但仍然我行我素、由情绪来支配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念和理智。
2、消极对待学习和考试,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较为普遍,对待学习的看法常挂在嘴边的是:不愿学、学不懂、无所谓、对待考试作弊的现象持宽容态度,认为这不是丑事。
3、寅吃卯粮,高消费而又变着方法欺瞒家长。学生用钱,只要有一个正当理由,家长都会想法满足。于是许多学生在用钱的“理由”上下功夫,编“理由”找父母要钱来满足其高消费或不正当消费要求。
4、履历造假、随意毁约。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在求职履历中造假来夸大和充实自己的“实力”,假奖状,假学分,假学生干部身份比比皆是,在择业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没有将求职和签约与个人的信誉联系起来,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
5、作风散漫,缺乏敬业意识。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毕业生即将面临是工作,但他们在对待学习和工作上作风散漫,缺乏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把纪律和行业规范当儿戏,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6、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感不强烈,自觉践行程度不高,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
二、中职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的原因
中职生存在着诚信意识不强、敬业精神较差、社会主义荣辱观还需增强的现实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中职生道德素质下降,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其中教育和引导的缺位是重要因素。
1、教育和引导的缺位是重要因素。观念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的问题,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思想、培养人才的阵地,担负着改造人、塑造人、培养人的重任。学生道德观念上存在偏失,说明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生在初中时,以升学和学习成绩为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时以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教学重点,“立德树人”在口头上重视而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落实。二是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化、空洞化、没有把丰富的德育内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融入教学中。三是德育方式重灌输、轻启发,忽视德育实践、德育活动、德育氛围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影响力,将道德作为纯观念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脱离中职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缺乏德育的针对性。
2、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是环境因素。当今社会,诚信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制假贩假、弄虚作假、商业欺诈、恶意拖欠、人际交往感情淡薄,诚信缺失、安全感缺失等失信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滋生蔓延;用人单位只用业绩考核人,将用人标准功利化,加上职业岗位晋升的关系因素,以及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个人中心观念,导致人们敬业观念普遍较差。社会转型时期约束机制建设滞后,各种文化观念冲突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观念的作祟,导致荣辱观念失衡,这些社会现象也影响着中职生道德观念的确立。
3、中职生成人成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偏颇是导向因素。中职生重视的社会评价,主要来自于学校、用人单位和家长。中职生在校期内的学校教育目标取向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培养、轻品性教育。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人才标准是做事第一,而不是做人第一。中职生在意的社会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从溺爱、功利,实用角度出发,只关注学习成绩和工作岗位的好坏,关于道德和行为习惯一般不在严格要求的内容之中。这些直接影响中职生的评价标准,会使他们产生误导,而忽视了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学习和修养。
4、中职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直接因素。当代中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过度溺爱,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观念严重,对社会约束机制的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校忽视对学生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培养,中职生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作为社会普遍现象对待,放弃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原则。中职生年龄较小,且大多在初中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知识基础较差,认知结构不合理,自制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导致一方面对诚信、敬业、荣辱观的观念结构认知不深刻,认同感不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家中、学校、社会上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多于表扬和肯定,因而对合理行为规范易产生情绪上的对抗,行动上的抵触。
三、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职学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主体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必需加强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
1、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过程必需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且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和鲜活形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的培养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德育素质的必然要求,理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之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都强调把加强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纳入育人内容。
2、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年龄在14岁至20岁之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之成者,人之道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加强诚信教育是中职生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敬业精神是个人服务社会应有精神品质,个体在从事自已的主导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责任心的升华,它以特定的意志品格为基础,以规范的程序和良好的能力为保障,通过日常应有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并成为一种习惯。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是紧密相连的,是在增强社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实现做人与做事,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和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和生活的角度,阐明了在“培养什么人”的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科学揭示和确认了当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自我认同的基本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为中职生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3、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实现中职生成长目标的需要。中职生在职业教育阶段,要完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生到从业人员的两次人生角色的转变,其成长方向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对公民的普遍道德要求。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就业教育,要好就业、能就业,就业有发展,就必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也是中职生培养质量目标的体现。
4、对联中职生道德失范及缺失原因的分析,更增强了加强对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中职生的道德失范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目前整体国民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观念的培养,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结合中职生的实际特点和时代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职生德育目标教育,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贯穿中职生德育过程是增强中职生德育实效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教育,必须坚持与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学生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遵循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德育过程,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1、遵循德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化”和“外化“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对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由知到信的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中职学校要从”培养什么人的认识高度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公民道德素质要求和中职生成长特点,合理构建教学内容,把普遍性教育和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实现该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德育课要特别重视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确实做到观念上的真、知、信。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是可行的。理科教学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任何工作过程,技术应用过程都有明确而规范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要求的内容。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德育过程由“知”到“信”的转化,并不断进行强化,突出教学效果。
2、遵循德育课过程“知、行”统一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思考、实践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实现德育过程由信到行的外化。学校、班级、学生社团和团组织以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研讨和实践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诚信、敬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成人成才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践行诚信、敬业和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相互倡导和监督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贵在知行统一,关键在实践
3、营建浓厚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校园氛围,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敬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先做到、身体力行、有诺必践,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诲人不倦,用教师正确对待荣辱观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言行、生活和工作中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会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持续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成长在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培养目标的共同性要求,引导家长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培养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从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角度,用亲情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充分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方式,升华学生对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认知。充分发挥校园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营造浓厚的讲诚信、讲敬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氛围,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教育。
4、加强中职在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守诚信、讲敬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它转化为自学的行为要求。中职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是学生增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环节是把做人和做事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过程,学生在实训、项岗实习过程中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加深对社会人才素质要求的认识,接受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的培养,并把“他律”转达化为“自健”,认识诚信、讲敬业、荣辱观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唯有把它转化为自觉行为,才是名合格的公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建立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要求、便于操作的中职生德育评价体系,把守诚信、讲敬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评价体系,把它督导成学生一贯的自觉行为。中职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时,普遍感觉到对学生的约束性不强,基本原因是中职教育从根本上是就业教育,用人单位对教学效果的接受为主要的评价方法,而目前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注重学生的求职简历和在应聘现场的表现,对学生的在校档案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会造成用人单位识人不准,聘用岗位不当,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对在校表现不重视,疏于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同进也会出现不利于学校的社会评价,学校应本着对学生素质、对社会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的严谨态度,健全学生德育评价档案,对学生在守诚信、讲敬业、荣辱观等德育素质的状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及时性评价并归档,用人单位也应把学生的德育评定档案作为录用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形成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学生操行共同督导形成的合力,让学生在督导中把诚信、讲敬业、践行荣辱观培养成自觉的一贯行为。
总之,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荣辱观教育是当前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