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荣
[摘 要]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现实背景 内涵述评 实现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谈谈人文关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关怀提出的现实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认真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球化浪潮、现代流行文化、后现代哲学思潮等文化变迁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
全球化浪潮已经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思想面貌。具体到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一些腐朽的思想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滋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青年群体中有所滋长,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
著名学者王岳川指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时使理性归于消失、真理失去标准、价值丧失主体、知识失去尊严。“时尚缺乏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导向和稳定的审美趣味,鼓吹漫无边际的消费观和享乐观,助长不健全的好奇心理和廉价幸福观,在广告化的生活场景中泛滥媚俗的人生喟叹和委琐的个人胸襟,从而出现了价值解体、意义消隐、心性失落的后现代价值观”[1]。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述评
在国内,王东莉是较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研究的学者。早在1993年,她就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为指导思想,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自身独特规律的学科,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相吻合,它所关注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文章从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熔铸新型的精神品质、培养丰富的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2]自此以后,她始终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联系起来,深刻阐释和发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3]她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的建构主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五个层面,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4]
党的十七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人文关怀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的学者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说,“关怀”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5]还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尽管对人文关怀有多种理解,但归纳起来,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探索
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层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政治性”、“社会道德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众多的层面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教育,即“人文关怀”。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现象,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塑造人,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
1、人文关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所谓观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念。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哲学观念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它不是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它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强调德育对人的转化,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人在社会的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对话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即由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由说服型教育向关怀型教育转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和工具理性的时代,在理性的主宰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被中断了,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就警告说,专门化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内在地隐含着脱离生活的可能。有学者指出:“本质上说,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始终充斥着一种训斥或说教的因子,这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提升精神品位,丰富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者周国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他把人的这种超越性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7]王东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就是在这种超越中不断地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不断地提升人性发展的层次和境界。”[8]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精神品位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趋向的目标,也非客观上‘先验逻辑的精神推演,而是人在历史活动中不断升华的人文精神追求的客观要求。对精神品位的性质追求,从对象性角度看,是对‘世界的否定性超越;从主体性品格角度看,是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9]人的精神品位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或者说,精神品位的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人文关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它蕴含了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总之,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全面贯彻“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3):175-185.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 (4):131-136.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0-223.
[4][8]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5]卞敏.人文关怀: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江海学刊,1999(2):110-113.
[6]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7]周国平.人文讲演录[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9]陆杰荣.论哲学境界与人文精神品位的内在契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2-96.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