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照为证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栅栏,静悄悄地洒在地上,像一地醉人的碎金。坐在办公桌前,打开学生们刚写的《憧憬春天》,我在孩子们活泼跳跃的文字间寻找着、感受着即将而至的快乐……
翻到李林的作文,刚看了两行,我不禁“扑哧”将嘴里含着的水喷了出来,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小马虎”,你瞧——
要是冬雪都是这样“熔化”的,那我们的地球岂不是个大火球?我们不都成了烟灰?看着“熔化”,我又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两篇学生习作——
相信此时的你也在捧腹大笑吧!看来“融化”“熔化”“溶化”这三兄弟还真挺烦人,它们不仅面孔有点相似,都与“化”结成好朋友,名字叫起来也一样,还都可以理解成固态物质转化成液态。如果我们不认真琢磨琢磨,不仔细推敲推敲,还真的会时不时闹点笑话。
咬文嚼字
要准确区分“融化”“熔化”“溶化”。我们还得从它们的不同点入手。
我们先来看看“融化”。“融”是形声字。声旁是“虫”,形旁是“鬲(读作li,古代炊具,像鼎,足部中空)”。原来的意思是指烹煮时蒸汽上升,后引申为化解调和。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融”字有三种解释:(1)融化;(2)融合,调和;(3)流通。这里的“融化”是指冰、雪等在自然状态下变成水,是一种自身的消融,而不需要其他的溶液去“溶”,也不必用火加热去“熔”。
2008年12月12日《气候变化:挑战越来越严峻》(《文汇报》)一文中写道:“气候变化将对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其一,高山冰川快速融化……”这里所说的“融化”就是指冰川由固体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它自身在逐渐消融。我们常说的“春雪易融”也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看得到的“融化”。还有一种是指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例如班上的张颖同学在《回忆2008》一文中写到“这个春节。洋溢在中国土地上的爱心与理解,不仅融化了路上的冰雪。也融化了人们心中的冰雪。”像这个句子中的“融化”前者是指“冰雪”的消融。后者则表现了人们内心由雪灾引起的伤心、失望等情感向快乐、幸福的转变。翻开同学们的作文本。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集体的温暖()了他那冰冷的心。”“这时,谅解是一缕阳光()了我心中的积雪。温暖着我的心。”在这两个句子中。我们也都应该用“融化”。
“熔化”的“熔”是以“火”为偏旁,与火和高温有关,因此它是指固体(铁、玻璃等)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变成液体。如铁加热到1530℃以上就熔化成铁水,铜加热到1083℃就熔化成铜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可以说“熔化”一般是离不开火的帮助的。还有这样一个例子。“矿石在熔炉里融化成铁水。”这里所写的“矿石”是在火的加热下变成液体的。所以也应该写作“熔化”。而前面提到的图2中的“融化”理应写成“熔化”。
而“溶化”的“溶”是以“水”为偏旁。见文望义,肯定与“水”有关。“溶化”指固体溶解。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分散成的过程。“溶化”与“熔化”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溶化”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溶液的温度越高。溶化就越快。像我们常说的“食盐在水中很快就溶化了。”“不一会儿,红糖就溶化在开水里了。”等。因此图3中的“熔化”应该写成“溶化”。
在“融化”“熔化”“溶化”这三个词中。“溶化”和“融化”是可以互用的。使用时最容易出差错的也就是“熔化”与“溶化”。其实只要我们记住“一火熔,一水溶”这一原则。我们使用时基本上就不会出问题了。举个例子,我们在热水(冷水也行)里加入白砂糖,过一会糖没有了吧,这个就叫“溶化”;把白砂糖放入锅里面加热,不一会固体的糖变成液体,这个就叫“熔化”。
小试牛刀
现在“融化”“熔化”“溶化”这三兄弟你能正确区分它们了吗?拿起笔,把“融”“熔”“溶”填到相应的括号中去吧,相信你肯定能行的!
(1)糖在水里()化了。
(2)我的热情和他的热情()化在一起,成了火一般的激情。
(3)矿石在熔炉里()化成铁水。
(4)太阳出来了,地上的积雪开始慢慢()化。
正确答案:(1)溶;(2)融:(3)熔:(4)融。
教师寄语
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冒石宏——
从孩子们那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快乐。语文课上,我在细心倾听中,去触碰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去感觉孩子们知识拔节的声音。课外,我鼓励孩子们阅读。当一个孩子能够静静地坐着,欣赏他喜爱的书,读他所感兴趣的故事时,他的语文素养便会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让我们的孩子们快乐地参与学习吧!让他们在细心倾听中了解他人,在畅所欲言中展现自我,在阅读积累中拓宽视野,在快乐习作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