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泓
In Chinese folk culture, cattle is a symbol of diligence, luck, virtue, wealth and so on, they reflect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They are good friends and even a kind of totem of old. We can find their images from the murals and figure stones in Han Dynasty, and there were many traditional artists in ancient times took them as their painting subjects as well. Cattles seem realistic and vivid in these artworks, so that we can figure out the deep and sincere emotion of the artists from these images.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牛是勤劳、吉祥、善良、财富之象征,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的忠实伙伴和图腾崇拜。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耕牛,长久以来是中国农民耕作时不可缺少的忠实伙伴,以至今日改用机械耕作时,人们还习惯称拖拉机为“铁牛”。中国最早何时懂得用牛耕田,有人认为是商代,但无确证,不过周代确已使用耕牛,故此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代,甚至人们起名字时也常与耕牛联系在一起,在孔老夫子的学生中,名字与耕牛有关的就有司马耕,字牛,还有一位冉耕,字伯牛。这些足以表示当时人们对牛耕的重视。
在汉代的壁画和画像石中,经常可以看到描绘驾牛拉犁耕地的图像,极写实生动。同时,男耕女织,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辛勤劳动的象征,从而衍生出有关牵牛、织女之间忠贞爱情的美丽动人的神话。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天象图中画出的牵牛和织女星座,牵牛正是一位质朴的青年农夫,手牵一头劲健的耕牛。
中国古代开始驯养牛作为家畜,远较利用牛耕田早得多。由田野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可知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养牛,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有家黄牛的骸骨。在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则发现了家水牛的遗骨。
在利用牛耕以前,畜养牛主要是为了食肉,也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品。至殷代,已经有服牛驾车的记载。不过从殷周到秦汉,人们仍以马车为贵,坐牛车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西汉初因为战乱经济凋敝,皇帝都找不到同样毛色的马驾车,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被认为是很丢人的事。不过到东汉以后魏晋时期,世风为之一变,王公贵族改以乘牛为荣,因此这时期的壁画和墓内放置的模型中,常可见到装饰华美的牛车。
在边陲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也重视牛的饲养,并创造了许多造型生动的以牛为题材的黄金或青铜工艺品。在内蒙古发现的古代匈奴文物中,有四虎噬卧牛金带扣,造型极生动。在云南发现的古滇族文物中,更常见牛的造型艺术品,在贮贝器盖上有立体的长角瘤牛雕像,在铜牌饰上更有表现当时剽牛祭祀的真实情景,特别是一件以牛背作俎面的青铜俎,造型更是别具匠心。还有的铜铸屋宇模型的立柱上,悬挂着伸出长角的牛头,大约是用以表现财富的手段。这种室内悬挂牛头以示财富的古老习俗,后来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一直流行着。
在有关牛的古代文物中,气势最为雄浑的巨制,应属在山西永洛唐代蒲津渡遗址黄河滩涂中出土的4头铁牛。这些原用于固定黄河浮桥的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4牛分前后两排,面西朝河而立,牛旁各有一位牵牛的铁力士像,还有铁山两座和星状铁柱等。铁牛体态庞大沉重,身长约3米,宽约2米,高1.8米,各重55至75吨,铸工精湛,造型浑厚雄健,显示出人定战胜自然的宏伟气魄,是罕见的唐代大型金属造型艺术珍品。
由唐代黄河铁牛的浑厚身影,不由得令人联想起现代城市雕塑中拓荒牛的造型,它们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牛在农业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和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中,千百年来,它们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 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