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华
牛车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是新奇的交通运输工具,它起码在汉代初年就已流行。说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六朝时人们竟以坐牛车为时髦,许多贵族炫耀的不是骏马,而是名贵的牛。《南齐书·陈显达传》中就有记载:“家既富豪,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这里说的便是当时有钱人家给牛车的牛穿上漂亮衣服的趣事。古代宫廷中也有养牛做交通运输工具,为“万岁爷”拉衣服、装书、装药以及外出旅游。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牛车最早是应用于拉运粮草为战争服务的。商汤灭夏时,由于人们使用牛车运送军需品,才能在长距离的战争行动中取得胜利。春秋战国时,有不少“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些“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牛车。牛车应用于交通运输,许多古籍均有记载。魏晋以后,牛车更一度盛行,这与当时的朝野贵族子弟养尊处优、悠闲散漫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坐在牛车上既安全保险,又有“悠哉游哉”的趣味。再者,六朝的文化中心移至江南,这一区域牛多马少,也是当时朝野喜用牛车的主要因素。
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养牛,各式牛车也真不少,其中以善于造车闻名的达翰尔族发明创造的“辘轳车”最有名。这是一种双轮木制的牛车,车身小而车轮直径竟达五尺许,以牛拉拽,在草原上行驶,能载重七八百斤,牧民用这种牛车运输和转场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内蒙古等地还流行一种“牛牛车”(也叫“勒勒车”),轻便易驾,适宜草原上交通运输,有的配置上帐篷,用以遮阳、挡风、避雪,人可在车内睡觉,简直是个活动的“家”,故有“草上飞”的别称。这种牛车可在沙漠、积雪、泥泞地带运行,一般以一牛拉挽,常首尾串连,一个人可驾驭三五辆,看起来蔚为壮观,十分有趣。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其地名的由来也与牛车有关,旧时华侨们都以牛车拉水来清扫卫生,久而久之,“牛车水”便成地名。
现代尽管牛的脚力不如驴马,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甚多,但是,牛车以其消耗能源少,又没有什么污染,路况条件差它也能照样驾驶等优点而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一些农村和牧区,牛车仍在“服役”,因为牛的力气大,用它代替“动力”拖动的车,车板宽、载货多,仍然受到人们欢迎。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景区,从业者别出心裁地让游客享受坐牛车的乐趣,有的则把牛车或牛车造型摆置在旅游景区作为景观点缀,让人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