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与赔钱咋就能联系到一起?(外两篇)

2009-02-12 08:47裴孟东
黄河 2009年1期
关键词:裴氏武则天

裴孟东

你说姓啥不好,偏偏就让咱姓裴?这个姓搁在计划经济年代也就罢了,反正二级工都是39块7毛8分钱,谁也比谁强不了。要搞长途贩运,那是投机倒把;做点小买卖,别说做就是有这么个念头,也早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得一毛不剩了。眼下不同了,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经济的别名就是金钱,人们直接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说得直白点就是金钱的最大化,挣多挣少那可不一样喽,更别说赔钱了。在“郑”和“宰”日渐走红的年代,“裴”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咱不是没有这个自知之明。儿子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年,市场经济的大潮已越过堤岸在浩渺无际的大陆上开始恣意汪洋。儿子的出生,牵动了我很多诗兴,我深情地写下了《你用双唇品世界》等散文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命运注定咱俩是同姓,这个姓不适宜当经理。爸爸唯一的能耐是在这个姓后加上意味深长的嘱托。”儿子小时候对金钱十分淡漠,每逢长辈给他“见面礼”,他总说:“我不要,钱能买来爱情,钱能换来真情吗?”我为此暗自庆幸,因为我父亲就教育过我对金钱要淡漠,过热会犯错误。儿子渐渐长大了,对金钱的热情与日俱增。妻子喜欢拿我受苦受难的童年教育儿子,儿子会马上反唇相讥:“我同学的父母每天给他50元零花钱,你呢?”儿子考入一所著名中学后,学业渐长,壮心日增,尤其是张口比尔·盖茨,闭口国家元首,有一天回家突然宣布:“我将来当不了大臣,就当亿万富翁。”让我大为惊诧。没想到过了没几天又回到家,笑嘻嘻地宣布:“算了吧,咱姓裴的不适宜经商。”原因是他们的政治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个裴姓后生应聘时接连被几个商家拒之门外的案例。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已屡屡见诸报端,只是儿子无暇读报而已。我就想不通,咋就把裴姓与赔钱联系到了一起呢?不过,看起来儿子所受的打击并不大,那是因为老师教他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分析问题,他也了解过裴氏家族的历史。

我曾为裴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手舞足蹈过,兴高采烈过。据周征松教授考证,裴家应该姓秦,裴只是氏。自从秦后子出逃晋国,被晋平公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而因此开氏以来,裴氏在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山西闻喜凤凰垣下那个名叫“裴柏”的小村庄也因此而被改为“宰相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标榜过:“自魏晋至隋唐的八百年华夏文明史中,每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业都留下了裴氏家人的脚印,裴氏家族也曾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裴氏的发达,固然与封建门阀制度有关,但也与裴氏家族信奉的“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的门风有关。仔细考量,在历史的天空里,裴氏家族涌现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可谓群星灿烂,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和实业家却寥若晨星。手头有一本《湖南人凭什么》的热销书,书中说湖南人“政治上偏热,经济上偏冷”,难道裴氏族人也是如此吗?裴氏族人“位卑未敢忘忧国”固然可叹,但真的就不适宜经商搞实业吗?

时下热门恶搞。谈歌先生的博客里有一篇戏说水浒人物白胜的文章,你听听他是咋说的:“您听么,白胜?胜了也白胜?其实,不是名字不好,是中国的一些姓氏也太多义了点儿。如果人家姓常呢?叫常胜。您还有什么说法儿吗?可是,您姓白,起名叫胜,这意思就差大发了。唉,中国的谐音字,有时真让人尴尬啊。”谈歌是吾兄,不知他替他这个裴姓小弟想过没有?裴姓照样也叫人尴尬,照样容易被恶搞。我的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同事们就给取好名字了,生男叫“裴光”,生女叫“裴静”。既然众口一词,就把“裴光”这名字真的叫了一阵子,后来在我父亲的干预下才“改邪归正”。儿子上小学那阵子,有同学喊儿子“陪妞”,气得儿子挥拳打架。裴氏家族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天下无二裴”,却被不少人说成“天下尽三陪”。你说说,这裴姓不仅仅经商不得,还要连带道德品质,这可如何是好?

其实,历史上的裴氏非常善于经商,其案例足够格进入哈佛教材。宋代人编过一部大书,名叫《太平广记》,《太平广记》上有一则唐人裴明礼的生产经营故事,读来颇启人心智。裴明礼是我们河东老乡,生活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太常卿。他熟谙经营之道,深知“生财之道,人弃我取”的道理。他先是在长安城里大量收购废旧物品,转手卖出,以致“家产巨万”,从而淘得第一桶金。有了钱,他不是把那些明晃晃的金条和白花花的银锭像时人一样埋葬于地下,而是用于投资,赢取更大利益。他在长安西门金光门外,买下一块不毛之地。这块地多年荒废,遍地瓦砾,所以地价很低。为了开发利用好这块土地,他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他在地头竖了一根木头,再挂上一只筐,吸引少年儿童在地里拾取瓦片击筐,击中者可以得到一份赏钱。孩子们哪里知道十投才可以命中一二,反倒乐此不疲,但还没有尽兴,地上的瓦片已被捡拾得干干净净了。他又把这块地租给放羊人做羊圈,当地里积满了厚厚的羊粪,他又种上了果树,时鲜水果出售后,又获得了“巨万”收入。后来,他在这块地上盖上了豪华住宅,在地边设置蜂房,在地里种植各种花卉。蜜蜂的辛勤劳动,又为他增添了不少收入。你说说,裴明礼的经商思维有多了不起呀!他精心构筑的难道不是一条生财的链条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的意思已不言自明。不过,把裴氏与赔钱联系起来也有不少好处,裴氏后人经起商来可以用姓氏自警自励,咱赔不起啊!有心的老板在身边安插一个裴姓助手,左看右看看到有这么个姓裴的,还不时时提醒自己小心谨慎吗?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可笑又笑不出来的猜测

猜测虽然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但它却充斥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厌其烦地猜测着,你猜我,我猜他,可又有谁对猜测的荒唐可笑有所觉悟并加以痛斥和制止呢?近日闲翻学者型诗人朵渔先生选编的《禅机——1840至1949中国人的另类脸谱》,透过那些深藏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或民间口碑中的小事件、小人物,抑或小道消息,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窥探到了百年来一些隐蔽的历史真相,悟出些人性的玄机。大国思维下的武断专横、不谙世事、唯利是图、狡黠倾轧、胆小怕事等病态脸谱令人发指。追根溯源,我认为好歹离不开“猜测”二字。请看书中记述的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一个猜测性结论:

鸦片战争之前,许多人认为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洋人若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林则徐刚到广州时,断定英人不敢轻易开战,否则,只要禁运茶叶、大黄,英人就会大便干燥,不战而降。

笔者孤陋寡闻,确系第一次悉知这个说法。手头有一本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怎么翻,也找不到这些叙述。据胡先生记述,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正月下旬(1839年3月)到达广州。这位深解民间疾苦、提倡经世之学的正义之士,以他雷厉风行的作风立即捉拿了勾结外国商人从事走私贩运鸦片的歹徒,半个月后又通知外国商人把鸦片悉数缴出,态度坚决,毫不通融。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美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的这一举动,奠定了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地位,尽管他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委屈,但他把人生的丰碑却树立在了世代人心。林则徐虽是清朝官员中少有的智者和清醒者,但他对外部世界也是知之甚少,他难道是真的“断定英人不敢轻易开战”而断然采取禁烟措施的吗?我不得而知。历史的许多真实细节就是在为王者讳、尊者忌中被省略掉了。但英人这一回却是猜测错了。英人一向认为,“清朝官员都是可以买通的,官方的禁烟无非都是没有雨的雷声。他们没有料到,新来的钦差大臣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作风。”(胡绳语)

英人果然是因为“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而不敢开战吗?事实是义律在被迫交出鸦片后,就向英国政府报告,强烈要求派军队来武力解决。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东方远征军”开往中国。此时的道光帝不知道这些,林则徐更不知道这些,他还在不遗余力地执行着道光皇帝的命令:“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并加强戒备。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见林则徐戒备森严,就避实就虚,沿海北犯。下面这个荒唐可笑的历史细节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1840年6月2日,英军入侵,先是两艘蛮夷舰船驶入沈家门港口。官兵慌乱,张朝发不以为然地说:“夷船被风吹来,常有之事,无足惊讶。”后来有人报告夷船越来越多了,张朝发急忙找下属商议对策。一个官员恍然大悟地说:“广州禁烟,夷船被迫来此,此处将成贸易大码头,我等将加俸了。”

你能说这里的两个猜测不可笑吗?但事关民族的生死存亡,你又能笑得出来吗?我敢说,这段描述不比任何虚构想象的小说细节差,可这毕竟是历史事实啊!张朝发的刚愎自用,清朝官员的贪婪无知,在这里被体现得惟妙惟肖。他们不知道,世代帝王用封建锁链缠绕的国门即将被强行打开,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战争马上就要打响。6月初,英军在厦门海面与闽浙总督邓廷桢统辖下的水师发生冲突,接着向浙江沿海进攻,占领了定海县城后,7月16日到达天津白河口。直隶总督琦善像接待外宾一样接待了英国兵船,他承诺除了重治林则徐的罪以外,只要英军回到广东,一切都可商谈。侵略者的贪欲是礼仪和谦让就可以满足的吗?在战与抚的反复中,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明白了只有战才是赢得话语权的唯一选择。

1841年,杨芳作为参赞大臣赴广州防剿英军,看到英军炮火几乎炮炮皆准,认为其中定有邪术,他竟想出一条“以邪破邪”的妙计,遍收民间马桶,妇女用的秽带载于竹排之上,抵抗英军进攻,结果惨败。当时有人写诗嘲讽曰:“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重温这样的战争场面,你又该作何感想?本是海盗本色的侵略者在这样的官兵面前会有任何顾忌吗?道光皇帝以为只要略施威吓,并以停止贸易为借口,就可以达到禁绝私贩鸦片的目的。他哪里知道,在鸦片贩子的背后,有着他所吓不倒反而使他吓倒的强大力量。而对于英国侵略者来讲,发动这场战争,他们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个问题,即以少量的“远征军”去征服几亿中国人的危险系数。英军初到广东,就用汉语发布一个声明书,书中“向中国人保证,这次远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远征完全由于林则徐的虐待英人而起,大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的官员、军官、以及兵士”。好在人民是清醒的,他们并没有被高鼻子、蓝眼睛、大块头的“神兵天将”施展的“邪术”所吓倒,三元里人民以长矛、盾牌、锄头作武器,挽回了大清帝国的面子,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鸦片战争的失败,摒却落后和迷信不说,大清皇帝和官员错把猜测的结论当成决策的依据便是最大的原因,继而误国害民,酿成了千古悲剧,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硬伤。百年过后,猜测仍然是不少国人的习惯性思维,这就不能不让人可笑了。猜测的可笑之处源于猜测本身的特性,细究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猜测的基础是对对方的基本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或道听途说,只能凭空想象;二是猜测者大多是从自身的经验和见识出发,以己心度彼心,主观臆断;三是猜测并非推理和判断,毫无科学性可言。猜测虽然与猜忌、猜疑不同,难分褒贬,但仍然属于一种阴私性质的心理活动,猜测者完全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开心灵深处的潘多拉魔盒。网友张志刚的博客里有一篇“真面目”的文章,文中说:“客观的东西要在主观上反映出来,主观要去认识客观事物,必然要带着主观色彩,既然带着主观色彩去看客观,那主观看到的客观必然是被主观色彩所包装和掩盖了的,而非本来的纯正的客观主体了。”真面目虽然难识,但绝非猜测可以使然。

还是少点猜测,多点唯实吧!

看武则天怎样用两块石头玩转历史

在龙门石窟游览,导游指着奉先寺正中的卢舍那大佛说,这个佛雕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造的。尽管以前在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到过这个说法,但亲眼目睹时仍感到震惊。当时,我头脑中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是怎样一个女人啊,竟然用两块石头包装自己,玩转了历史!一块就是眼前的这尊大佛,另一块则是竖立在陕西乾陵的无字碑。前一块是她进击皇位的野心暗示,后一块则是她人生历史的婉转展示。前一块吹响了她挑战封建文化和男权制度的号角,是手段;后一块则是她人生历史的总结和概括,是归宿。前一块使用隐喻,让人品味;后一块应用的则是省略号,让人联想和猜测……

两块质地各异、造型截然不同的石头赋存的都是武则天的心机。我实在找不出一个贴切的词语来形容这个女人的心机。对于无字碑,郭沫若先生曾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大家信然,我亦信然。我想在本文中进一步探究的是面前这尊以武则天的形象为模本雕造的卢舍那大佛。

这尊大佛果真是武则天的形象吗?武则天到底长什么样?要准确地说出来恐怕也是一道难题。《唐书》上有“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姿,召入宫”的记载,《资治通鉴》上也有“故荆州都督武士女年十四,上闻其美”的说法。武则天到底是如何个“美”法?一是当时的星相家袁天纲描述的“龙睛凤颈,日角龙颜,此乃伏羲之相也”;二是说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容貌酷似母后,其最大特征就是“主(公主)方额宽颐”。咱无缘在古籍上目睹武则天的圣容,倒是细品过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在“武则天”的那一章开头就有一帧“则天皇后像”,看样子是从什么古籍上复制过来的。看那简洁的线条所描摹出的脸庞轮廓,的确与这些记载有些相符。再看看眼前这尊大佛,他结跏跌坐在八角形束腰莲花须弥座上,面容丰满圆润,姿态庄严肃穆,可谓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尤其是他那微微含笑的嘴角无时无刻不在向你传递着一种慈祥、善良与和悦,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他那稍稍向下俯视的目光随时都会与你仰视的目光交汇,逼人的英气便会瞬间唤起你心灵的颤动。雕造者在这里无疑塑造的是一个具有伟大情怀的形象,是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佛的化身。据说,“卢舍那”三字翻译过来便是“净满”的意思,包含着“光明遍照”的寓义,这个寓义与武则天称帝后为自己命名的那个“”字的含义一脉相承。由此看来,面前的这尊卢舍那大佛不敢说是与武则天的形象毫无二致,最起码可以说是被夸张和神化了的武则天形象。

把自己的形象雕刻在石头上,就意味着能够顺利登上皇帝的宝座了吗?生性明敏、精通文史的武则天当然明白这还远远不够。说她阴毒也好,残忍也罢,她扳倒了通往皇权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当了28年皇后,她一直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或悄无声息,或大张旗鼓地洗牌,洗一把,赢一回。我的那位既是忠臣又是清官的老祖宗裴炎就是被武则天斩杀的。裴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趁武则天游龙门时,“以兵执之”,逼退太后,还政睿宗。他绝不像骆宾王为策反陷害他而编造的民谣那样,“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没有“当殿坐”的野心,他要维护的是李家江山和世道人心,而这世道人心恰恰就是武则天最难征服的两大堡垒:一是被李氏王朝尊奉为家教的道教。唐朝的主宰们把老子奉为祖先,高宗时更是给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亲录《道德经》,号令全国每一个家庭必备一部。这是阻碍武则天摄取皇位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二是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牝鸡司晨”观念。母鸡打鸣,那还要公鸡干啥?这不是大不吉利吗?这个时候,武则天的男宠、江湖郎中出身的薛怀义就被派上大用场了。他想到了人们虔诚信奉的佛教,想起了一尊尊庄严肃穆的女菩萨,把这些作为女皇隆重登场的背景,难道不是意义非同寻常吗?薛怀义找到了当时洛阳的高僧、东魏国寺的住持法明,也就是先前奉武则天之命教导他佛法的人,法明把这次机会看作是振兴佛教的天赐良机,当即偕同9位弟子开始伪造《大云经》,并附上佛的谶文,由薛怀义献给武则天。《大云经》里有一节是释迦牟尼对净光天女说的:“汝将降生于人间,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全国各州奉诏均建立起了专门收藏和传播《大云经》的大云寺,这个传言也很快传遍天下,渗透人心。武则天苦心孤诣要建立周王朝的思想基础就这样一步一步夯实了。公元690年9月9日,在李治死后的第7个年头,67岁的武则天应群臣及各界人士的请求,终于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皇。可以说,武则天通往皇权的道路,是利用佛教神权一点一点铺垫开拓出来的,而她设计的又是那样巧夺天工、水到渠成,甚至无懈可击!

换个角度看,奉先寺群雕张扬的难道仅仅是佛教的宏大气派吗?透过现象,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它展示的正是武则天临朝的盛大场面,是她心目中一个久远的梦想。这正是武则天处心积虑想要达到的效果。该寺开凿于公元672年4月1日,竣工于公元675年12月30日,据说,是为唐太宗追福所营造的。这一段时间正处于李治和武则天同时临朝的“二圣时期”的末期和武则天日日临朝的“天后时期”的初期。说她是偷梁换柱也好,挂羊头卖狗肉也罢,反正武则天赋予了这个群雕独特的主题思想和极其深远的内涵。你看吧,沿崖壁一字铺开的9尊雕像,除两位供养人外,主佛卢舍那至高至尊居中而坐,俨然是帝王的派头,二菩萨是嫔妃,二弟子是文臣,天王、力士则是武将。据说,在开凿奉先寺时,武则天特意把自己的两万贯脂粉钱捐献给这项工程。工程竣工时,武则天更是亲率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了卢舍那大佛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的巨石上礼佛。此时的武则天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形象被镌刻成佛,竖立在一步即可跃过的“龙门门扉”,不知心里作何感想?她会想到30年后再用另一块不刻一字的石头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吗?

石头无言。《帝国政界往事》作者李亚平先生不置可否地说过,无字碑隐含着武则天对中国男人的深切蔑视。那么,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群雕呢?欧洲有一句谚语,说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就让上帝发笑吧!

猜你喜欢
裴氏武则天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以中华裴氏家风家教馆为载体着力推进“不想腐”体系建设
武则天的遗嘱
两种“裴氏家训”著作比较研究
千年宰相村的传世家风
薪火相传惟家风
——浅谈河东裴氏家族的家风传承
裴氏升血颗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