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莉,张焕君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天下无二裴”,裴氏发源于河东,时至今日已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裴氏家训也就不单单指河东裴氏家训、族诫,已经在发展中因时因地嬗变并产生了新内容。诸多关于裴氏的研究著作基本都曾罗列若干种裴氏家训,诸如《裴氏广记》、《中兴名相裴度》、《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等。专门将全国各地裴氏家训蒐集整理的著作当数裴新生负责编修的《中华裴氏宗谱·家训族规》(以下简称《宗谱》)和裴世平主编的《裴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前者罗列了裴氏家训八十二种,另附律令及其他家训七种;后者涉及四十七种,及三通碑文、一篇献词。以上两种著作基本覆盖了目前能蒐集到的所有裴氏家训,是研究河东裴氏以及家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所以对二本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很有必要,本文将分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各本特色,为学者选择版本提供参考。
二本都放眼全国,重点在河东和安徽。《宗谱》涉及个二十省(含重庆、深圳、台湾),《家训》包括十六省,除了共同覆盖的十五省外,《宗谱》比《家训》多四川、重庆、甘肃、深圳、台湾,《家训》比《宗谱》多河北一省。
除了省份选择不同外,在省份内部也存在差异。《家训》在山西省内只记载了河东裴氏的家训、家诫等相关内容,对于省内其他地区的并未涉及,而《宗谱》本多“山西垣曲裴氏族训、十戒”[1]与“山西灵石裴氏家训”[1]。原因很简单,编著《家训》的裴世平中是安徽裴氏宗亲,对山西省的地缘情况了解有限,所以选择河东裴氏的发源地山西闻喜为代表。必须说明的是,此点讨论并不评论编著者的主观能力,只是为提醒注意书写者生长地域对文本形成的影响。
另外,《家训》将云阳裴氏家训[2]与江苏省的裴氏家训分开而单列,但其内容与《宗谱》的“江苏云阳裴氏家训”相同。或许将此云阳当做了重庆市的云阳县,混淆了地理概念,误以为是重庆省的裴氏家训代表。
相较《家训》,《宗谱》多录入“河东裴氏族训”[1],即: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这二十八字并非无源之水,实际上滥觞在北朝。首先,《周书·裴侠传》载裴侠为官清俭,并以“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3]勉励从弟伯凤、世彦。其次,现存开封博物馆的《大周故正议大夫、太子左谕德裴公(咸)墓志铭》以“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4]总结墓主裴咸的立身原则。最终,《河东裴氏族训》融合二者而成,“推诚强学”直接取自裴咸墓志,“节俭清廉”又恰是裴侠对于为官之道的解释,族训是对先祖优良品德的总结。虽然《家训》无载,但是“推诚、强学、节俭、清廉”八字训言常蕴含在各地的裴氏家训中,安徽派河和弋江的裴氏家训[1]更是直接用此八字代替,甚至被车辋常氏全文引用,写入《常氏家乘》[5]。
“河东裴氏族诫”落款年代有差,《宗谱》本写作“明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寅[1]”,《家训》作“丙申”[2]。按照干支纪年法计算,明神宗在位期间只有万历四年(1576)是丙子年,十四年(1586)是丙戌年,二十四年(1596)是丙申年,三十四年(1606)是丙午年,四十四年(1616)是丙辰年,可见万历年间不存在丙寅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即1596年,是丙申而非丙寅。《宗谱》本有误。
河东裴氏家训开篇十六言,首四字《宗谱》作“重教守训”[1],并声明由黄香石提供。然而《家训》为“重教务学”[2],没有表明来源,不过与《中兴宰相裴度》[6]中提供的家训一致。由于其他各本引用“河东裴氏家训”时忽略开篇的“重教□□,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基本以十二条家训内容为重点,所以“守训”和“务学”孰是孰非仍需要继续论证。
根据《中华裴氏族谱》为“诫”,而《家训》和《裴氏广记》都写作“戒”。按照《说文解字》“诫,敕也。从言,戒声”[7],是形声兼会意字。而“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7]二者相比,“戒律”原始佛家用语,是佛教徒需要遵守的戒条。而“诫”在2001年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常用作“告诫”、“规诫”、“劝诫”,侧重言语且程度不如“戒律”严格。但是,在《河东裴氏族诫》文中又有“劝戒”,可见在制定族诫时,用字上并不刻意讲究词意规范,而且,九条族诫中既有强制带有惩处色彩的,也有言语规劝的,兼备二词特色。所以,在家训文献中考究“族诫”还是“族戒”,对于理解族诫内容并无偏差。不仅裴氏如此,此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家训的书写中。
“安徽无为濡须裴氏家训十三则”中第九则有“戒谗□”[1]。《家训》作“戒谗俭”[2],阐释条目时又写作“猃”。按照《说文解字》“憸,诐也。憸利于上,佞人也。从心佥声。”[7]□应作“憸”,奸邪的意思。而“猃,长喙犬,一曰黑犬黄头,从犬佥声。”[7]“猃”字属于明显的词不达意,“谗何由生?生于憸也。”同时,在阐释“戒谗憸”时,引用《诗经·小雅》中的《巷伯》、《何人斯》①《巷伯》和《何人斯》是否为刺谗而作,众说纷纭,在此不对家训内容做讨论。两篇,认为是“刺谗而作”,断然与“猃”无关。
《家训》版湖北汉川杨林裴氏家规第八条要求,未过三旬无嗣者,不准登谱入祠。[2]按照常理,未过三十未婚人群比例远远大于已过三十人群,何况无嗣者。再者,未成年人属于三十之前,对他们来说无嗣是理所应当,但是按照此种规定,他们是不能写入族谱的。所以应是《宗谱》版写的“年过三旬”[1],意思是希望早日传宗接代,不提倡晚婚晚育甚至无子情况。
一般情况下,家训的包括范围已经从“家”到“族”,由“训”到“规”、“诫”。但是对于“律”和“刑”并不认为属于家训范畴。《宗谱》或许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将康熙圣谕、湘潭四支堂的《刑典》、安徽濡须引列的清律作为附录存在,而《家训》不然,将从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得出的刑典[2]列入家训。同样的,还有对于其他家族家训的引用处理。《宗谱》将章氏家训、于成龙家训、朱子家训其他家族的训诫放在附录部分,《家训》直接将安徽怀宁孝友堂引的朱子家训[2]放入裴氏家训正文。以上两种处理中,《宗谱》更为妥当,无论国典律令还是他人家训都不属于裴氏所有。
除以上明显的例子外,两本都存在对家训内容的删减。《家训》版安徽黟县湾里裴氏家族规要[1],[2]共十一条目,而《宗谱》多“勿谈人短”[1],共十二条。同样的,道光二十八年河南新安县芦院村乡规碑,《宗谱》多第四条“凡演戏神,妇女非五十以上、十二以下者,白昼不许观戏,违者议处。”[1]而删减最多的是河南固始裴氏家训[2],《家训》版相比《宗谱》[1]本少了四分之三多。同时,《宗谱》还对对一些残缺家训进行记载,诸如河南芦院裴氏传统家训[1]。当然,它也有漏掉内容的情况出现,安徽霍邱绿野堂裴氏家训少祖训四则:清云世泽,绿野家声。耕读立身,忠厚传家。[2]江苏阜宁裴氏族规家训又少一则《荫森公语录》[1]。
两本的书写脉络都是以地区为单位,将属于同一地区的裴氏家训安排在相邻的位置,在书写家训内容时,先写家训名称;接着写家训内容;最后表明家训来源和编写时间,不清楚摘自何处的可以省略不写。
经过比较,《宗谱》记载的家训来源较《家训》清晰。诸如,《宗谱》载安徽肥东族规家训,有来源也注明了时间,即“安徽肥东古城聚德堂裴氏宗谱,二零一二年”[1],而《家训》只写肥东古城《裴氏宗谱》。诸如此类的详略不同的还有贵州毕节裴氏家训[1]、福建仙都裴氏族规[1]、安徽黟县湾里裴氏家族规要,均是《宗谱》本记载更为详细。
但是在排版上,《家训》更胜一筹,对章节纲目的区分井井有条,有助于分清主次并利于阅读。以安徽含山式和堂裴氏家规的为例,“家本第一”、“家范第二”、“家政第三”、“家礼第四”等是同级标题,而“积阴功”、“祛隐恶”、“谨言语”等代表内容的是次级标题,《宗谱》将两者格式混为一谈,不易区分[1]。同样的,还有安徽霍山厚德堂裴氏家规家戒[1]的排版格式。
综上,《宗谱》和《家训》在对裴氏家训的涵盖度上都高于其他同类著作,但两者相比还是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宗谱》在地域覆盖和内容著录上都较优于《家训》,格式排版上恰好相反。相比两者互相参照阅读,更期待有识之士细致校勘后,合二为一行成更佳的裴氏家训汇编性著作。
附录
《宗谱》较《家训》多载:安徽无为濡须家规[1]、安徽濡须家箴条约三十六则[1]、安徽濡须宗谱《论宅》(家训)[1]、安徽无为濡须裴氏新家训[1]、安徽派河裴氏家训[1]、安徽下塘裴氏家训[1]、安徽省来安县独山乡族规公约[1]、湖北沔阳郑道湖裴氏家规十条[1]、续修家乘条规叙[1]、湖北郑道湖续修家乘条规[1]、武汉九峰裴家店传统家十二则[1]、湖北蔪春家规十一条[1]、江苏宜兴港口家范十则[1]、江苏兴化大垛裴氏家训[1]、江苏东皋裴氏家训[1]、微山县沛县裴氏家规[1]、江苏徐州裴氏家训[1]、江西九江庐山裴氏家训族规[1]、江西崇仁桃源裴氏祖规戒谕十三条[1]、江西贵溪裴氏谱载公民道德规范[1]、江西南丰[1]、浙江常山裴氏族约[1]、江西庐陵龙须桃溪裴氏祖训、家范录[1]、莲溪裴氏明德堂族规村约细则[1]、江西新余黄莲垱裴氏族规[1]、河南光山谱载旧有规则[1]、固始裴氏宗谱《续修宗谱重议规则十二条》[1]、河南兰考族约[1]、河南栾川县家训[1]、海南盛德堂议条[1]、浙江金华家训十条[1]、浙江台州磻溪宗约四则[1]、浙江常山立训[1]、湖南邵陵初修族谱拟增规训[1]、湖南益阳绿野堂裴氏《教家韵语十则》[1]、四川成都裴氏宗族家训[1]、四川江兴合裴氏家范六条[1]、重庆潼南县塘坝镇裴氏族约[1]、甘肃临洮裴氏家范[1]。
《家训》较《宗谱》多载:安徽肥西派河裴氏家训[2]、安徽含山环峰草堂裴氏家族新家规、新家风[2]、湖北荆州裴氏规戒①盖是择监利裴氏规戒六条形成。[2]、河北承德裴氏家族规定[2]、合肥裴芦云兰书训示碑[2]、己丑春日献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