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问总理”是网络不能承受之重

2009-02-11 10:41
杂文选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公民权利无序

笑 蜀

全国“两会”尚召开,为网友度身打造的“E两会”已经揭幕。传统互动话题“我有问题问总理”,成为各大网站的当家浆,跟帖轰轰烈烈,议沦风起云涌,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照例引来一年一度的全民网络狂欢。

这确实可喜可贺,可证中国人政治上并非天生冷感,但这也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假若“两会”代表委员都尽职尽责,假若“两会”真正起作用,还至于千军万马奔网络吗?“E两会”还能年年火爆吗?

网络之于中国转型,无疑居功至伟。但这并不证明网络就是万能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对接,没有现实力量的支撑,多么精彩的网络风景,也往往不过是海市蜃楼,终不免雨打风吹去,期望主要借助网络推动变革,是网络不能承受之重。

制度之于网络,有如主食之于点心。再怎么可口的点心,也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人的健康成长,最终还是要靠吃主食,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也要靠制度的完善,譬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再怎么沸腾的刚络民意,再怎么经典的网络提案议案,也不如“两会”代表委员真正履职管用。毕竟,他们跟制度的对接有一整套程序可以依靠,只要他们真正履职,他们的建言就不难落实,进而有效推动变革,网络民意则大多无序——不仅表达无序,取舍更无序,同可召之即來,亦尤妨挥之即上。所谓网络民意就很容易变形,而往往与真正的民意大异其趣。

所谓民意,不是谁站出来吼两嗓子就能算数的,民意足有严格限定条件的一民意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公众手里;否则,只伴着权力的魔笛翩翩起舞的民意,不是真正的民意:其次,民意必须有一整套程序的规范和保障,只凭声音高拳头大取胜的民意,不是真正的民意;那些随意的,飘浮的,碎片化的议论,也不是真正的民意。

如何甄别民意、提炼民意,通过制度的防火墙森严壁垒,一方而把权力意志拒于门外,排除对民意的扭曲;一方面也把民粹主义拒之门外,排除比意的泡沫,这套机制在世界上其实早已经非常成熟。基于选举民主的代议制,媒体的自由报道,重大问题上的全民公决,听证会制度,等等,它们已经像一部部精密的机器,经年累月地有效运转,构成人类共同文明的一部分,至少,我们现在的人大代表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共同文明,可以充作畅达民意的康庄大道,无须别出心裁神化网络。

神化网络的民意功能,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网络不能承受之重,实则反衬着现实中的制度之轻。网上听到一点风声,千军万马便汹涌而来如果常规渠道四通八达,如果民情民意平时就能得到及时疏通,何至于此。而这,才最值得我们警醒,最需要我们用心。

我们确实不必人人都去向总理提问,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譬如我们已经有了食品监察部门,我们就只需要食品安全的常识,不必人人都去做食品安全专家做的事,我们已经有了公安机天,我们就只需要人身安全的常识,不必人人都去做警察做的事,同样,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人大制度,已经有了人民代表,那么我们就不妨把向总理提问的事情,交给自己的人民代表去做,而无须我们亲力亲为。当然,要做到这点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人民代表够专业,够敬业。而要他们够专业够敬业,则须首先保证他们都出自我们的选择,受到我们的监督,并且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可以随时被我们所撤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忠实于自己的信托责任,才会真正履职。

公民权利是国家的底盘。只有从落实公民权利的角度,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本制度。而这是非常日常、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扎实的投入,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指望偏门偏方。网络无论怎样神奇,都只能协助或者促进现实的变革,而不可能取代现实的变革。中国转型诚然要靠网民,但网民的本质是公民。撇开现实中法定的公民权利,网民就什么都不是,网络就什么都不是。所以,从现实出发,即从法定的公民权利出发,让制度得到升级,让网络回归平常,这才是我们的正途。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公民权利无序
1月,无序中仍能保有些许期待
人民代表
云的自传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
关于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
远行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
人民代表要代表人民
不能忽视人民代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