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张贤亮:最会“玩”的中国作家

2009-02-11 05:02
华人时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张贤亮

无 语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

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以《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独步文坛;

花甲之年,他跃入了商海,靠“出卖荒凉”,成了中国作家中的首富,他称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以玩的心态做大事”;

70多岁的他喜欢飙车,养着50多条世界名犬,平时喜欢练练书法,遛遛狗;

他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宁夏名片”的张贤亮,一位历经沧桑而又安之若素的可敬老人。

废墟上“玩”出了一座影城

1936年,張贤亮出生于江苏南京,家里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这样的出身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自古雄才多磨难。13岁那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张家从此衰落。两年后,张贤亮被迫辍学。此后不久,他的父亲病死狱中。18岁那年,为了生存,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流落到甘肃,在那里定居下来。

1957年,张贤亮因为在一家刊物发表《大风歌》被划为右派,被关进了银川市附近的一个劳改农场。从此,张贤亮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劳改生涯。

漫长得看不到边际的苦日子并没有磨灭张贤亮的乐观心性,尽管每天都要进行18个小时的劳动改造,可他总是在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当他偶然接触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一有时间就沉浸其中精心研读,十多年间,他把《资本论》研读了不下百遍。

后来,回忆起自己漫长的牢狱生涯,张贤亮深有感慨地说,“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让我活了下来,我能经商成功,也完全得益于《资本论》。”

张贤亮出狱后,以饱满的激情创作出了《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蜚声文坛的作品,并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1993年,全国兴起了“下海经商”热,张贤亮就想着给文联创办个经济实体。他考察了很多项目,都被否定了。这时,多年前的一个经历,给他带来了灵感。

那还是1961年的冬天,张贤亮当时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从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农场释放出来,转入银川附近的南梁农场当工人。工友告诉他说附近有个集市在镇北堡,缺什么东西可以到那里去买。

一天,张贤亮一路打听着到镇北堡买盐。等找到地方时,他被眼前的荒凉与悲壮深深震撼了:只见一片荒滩上耸立着两个古堡的废墟,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从地底下生长出来的,它的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连一棵树也没有。

张贤亮进入古堡,却发现里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这里已自发形成了一个小集镇,有人带来蔬菜烟叶,有人带来羊只和粮食,他们用手中的货物和别人交换着自己用得着的东西。这里原来采取的是一种不用货币的原始商业形式。

张贤亮就这样被两座古堡感动着,他从这里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古堡虽然坍塌而气势犹存,城墙上斑驳的累累伤痕表现出它隐含的斗争性格,有着一种悲壮的精神内涵。

张贤亮以他作家的独特审美眼光,料想,如果在这里建一座影城,以大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来吸引各地的影视制作单位和游客,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建影城需要投入资金,但宁夏文联惟一的固定资产就是文联大楼,而大楼作为国有资产不能作申请贷款的抵押。银行工作人员给他出主意说:“张主席,把您的外汇存款存到行里来就可以作抵押了”。

当时,张贤亮的作品有20多种外文译本,每种译本都给他一定的的版权补贴,他存在银行里的外文版税就有78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国作家里算是很富有的。于是,张贤亮把它拿出来,做了货款抵押。

可就在张贤亮作贷款抵押后的第二年,中央就下文件要求企业经营与行政管理脱钩,于是,影视城的责权只能由张贤亮来承担了。就这样,张贤亮别无选择地走上了经商之路。现实没有给他留任何余地,如果他不把企业办成功,那他抵押在银行的钱就会没了。

于是,张贤亮以极大的热情建起了宁夏西部影城,他以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化腐朽为神奇,把废墟装点成了艺术的瑰宝。在他看来,镇北堡里到处都是宝,除了充满荒漠气息的自然风光外,上世纪80年代许多影片摄制组在这里留下来的场景都是很好的资源。他把这一切装点出来,甚至加以创造和发挥。

“实际上,影城是我‘玩出来的。”张贤亮对许多采访他的记者说。“因为这个项目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对我来说,工作就是娱乐,我的娱乐也可以是工作,这也符合《资本论》中马克思所提倡的把谋生的需要变成享乐,也就是‘劳动娱乐化。”

把影城“玩”到了峰巅

张贤亮的西部影城,到处是坑坑洼洼的黄土,四周是断壁残垣,堡子里摆放着各种木制囚车、布满木桩的练武场、简易茶馆、泥巴屋、马厩等一些不值钱的“破烂”,这些“破烂”,看似一文不值,但张贤亮这个聪明的大玩家给这些“破烂”都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人们熟悉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个道具都使人们产生对影星的联想。如《红高粱》里的“月亮门”,其实“月亮门”根本不是城墙上的什么“门”,完全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仅仅用几块土坯砌成的圆形拱门而已。但在电影《红高粱》里,张艺谋在这个场景中制作出了震撼人心的景象,使得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于是,这个“土坯门”就不再是现实中的几块土坯,而是《红高粱》里的“月亮门”。

张贤亮和前来的摄影组都签有合同,甲方给乙方免费提供场地,乙方要给甲方免费留下景物和道具。另外,甲方为剧组提供水、电、群众演员、道具原材料等,只收成本价,这项举措在全国的影视基地都是没有的。因此,海内外来此拍摄电影的剧组越来越多,有些场景不需要重新制作,只需要根据现有的实物稍加改动,就成了一部新电影的场景。

在这里,拍摄的剧组留下来的任何一点点东西,包括场景、道具、演员行头、明星轶事等,都能成为资源,并迅速转化为资本。每一段烂木头,每一根烂稻草都是大量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这个水瓶是姜文用过的,就跟普通人用过的不一样;这个东西是巩俐用过的,游客就会对它产生兴趣。

在西部影城,张贤亮把他爱“玩”的心性发挥到了极致。他把剧组拍摄后的道具全都留了下来,然后变着法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张艺谋在镇北堡拍《红高粱》时,曾在那里搭建了一个酒作坊,张贤亮把它进行了进一步加工,不仅按原样复制了这个酒作坊,而且把整套制酒工艺也搬了过来。游客不仅可以亲见电影的拍摄场面,更能亲历酿酒繁复而又有趣的程序。为了复制影片《黄河谣》中的古戏台,张贤亮专程赶到山西,找到了一个残存的古戏台,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把这个戏台原封不动地迁到了影城。

张贤亮称自己是一个大玩家,即使在平时散步的时候,他也在琢磨一些好玩的点子。比如安装在塑料身体里的喇叭,刻在石头上的明星签名,“来时是游客,走时是明星”的MTV制作,还有被命名为“轻松一处”的厕所,这些充满情趣,引人注目的创意,都是张贤亮休闲时的想出来的杰作。

张艺谋还成功策划包装了“中华民族的乳汁”的项链坠,所谓乳汁则是一滴黄河水,可这滴黄河水却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黄河水。因为只有2毫升的黄河水,市场售价就要10元。2毫升也就一滴水珠这样大,黄河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儿女,所以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水就应该是母亲的乳汁了。而当黄河水被赋予这样的文化内涵时,它就不再是一滴不起眼的水滴了,而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这就是文化包装的力量。

张贤亮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是玩出来的,玩出艺术来的人叫艺术家,为了挣钱而做艺术的叫匠人。如果一个人为了成名、取利而去搞艺术,就很难有一种轻松的心态,也很难追求到乐趣。”

飙车、养狗、写作

——再“玩”30年

年逾古稀的张贤亮不求名利,凭着一股子热情,一脑子想法,兴致勃勃地经营着自己的影视城。而生活中的他有着很多爱好,他把这些爱好当作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影城”是玩出来的,写作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而开车对于张贤亮来说,就更好玩了。

张贤亮六十五岁学会开车,不久,便成了飙车一族,车开不到100码不过瘾,而且开着车还要放着音乐,这时的张贤亮就感到自己特别年轻。

當张贤亮开动他的座驾宝马车时,他就找到了一种兴奋点,浑身的感觉都被调动起来了。他曾用剑术中的“人剑合一”来形容自己开车所达到的人车合一境界。他说:“我虽然年逾古稀,但只要一上车,我的眼睛、头脑、手脚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自从张贤亮买了车,每次去北京开会他都是自己驾车去的,很多人见他这个年龄了还驾车走这么远,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却自我感觉非常好。

张贤亮的生活里少不了车,也不能缺少狗,在张贤亮的家里,来访者看到更多的是一个老人和他的狗,这似乎就是当年在这里拍摄的一部电影的名字。

早些年,张贤亮养了多年的一条狗死掉了,很是伤感。此后几年,他一直不愿意再养狗。有一天,张贤亮在网上看到了一条酷似他先前那条小狗的图片,对于狗的喜爱之情又陡然间被唤醒。很快,他又拥有了一只爱犬,此后,他索性当起了“养狗专业户”,身边的狗家族渐渐庞大起来。

每逢客人来访,养狗是张贤亮最感兴趣的话题,他还兴致勃勃地带客人去参观他的狗园。他的狗园里几乎都是名犬,大大小小有50多条。其中有威风八面的藏獒,有4条阿拉斯加雪橇犬,还有爱尔兰牧羊犬、松狮犬……为了养好这些个性十足的名犬,张贤亮专门开恳了几十亩土地,用来种植高粱、玉米等农作物,每年这些作物的产量能有数十万斤,也正好是这些名犬们的“绿色食品”。

在养狗的过程中,张贤亮体验到了生命力的旺盛,也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这些可爱的动物们也成了张贤亮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唤起人们对动物的尊重与喜爱,张贤亮还向游客开放他的狗园,让狗园成为影城又一特色景点。

今年73岁的张贤亮,气血红润,步履稳健,说起话来声音宏亮,逻辑严密,他称自己还能活上30年。问及他的养生秘诀,他哈哈大笑,说自己从没有什么养生秘诀,是22年的劳改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幸福的真正的含义。他认为人渴了有一口水喝,饿了有一碗饭吃,困了有一张床睡,这个人就是幸福的。除此之外,所有的荣辱得失都是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

猜你喜欢
张贤亮
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
欺诈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不听课的尊重
张贤亮:黄土地上成就人生传奇
张贤亮:最会“玩”的中国作家
他来了,又走了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
西部影城偶遇张贤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