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一般特征分析

2009-02-11 10:02钱建良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特征分析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存在着既矛盾与又统一的多种特征。如,既成性与可塑性、尊师性与独立性、因袭性与探索、周期性与突发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使思想工作落到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 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41-02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态度。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也是这样,既有反映正面,也有反映反面,还要反映正反两方面矛盾对立消长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自身处于正反两方面矛盾对立消长的动态过程中。可以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总的趋势是进步的,在矛盾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近期,笔者经过对机电系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高职生的思想调查分析,发现了其中比较普遍的一些矛盾与统一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

一、既成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大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在生活目的、道德信念、思想觉悟等方面已有了较固定的看法,形成了先入为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评价道德行为的标准。可以说在人生观、世界观上已初具雏形,对其中消极的因素,要加以改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求一些学生去掉过去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养成新的好习惯是要下工夫的。

同时这些大学生又有思想不成熟,不系统,认识不深刻的一面,像河水那样,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这就决定了它的可塑性。然而这可塑已不是从无形的基础上塑造,而是在有型的基础上塑造,这种再塑造教育是比较艰难的,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些入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如果受到正确的教育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我们一方面要正视转变学生思想的艰巨性,另一方面要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力量,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尤其在刚进校一年级时),必须细心了解学生头脑里已形成了哪些模糊的或者错误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界限,才能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两种因素的性质不同,对其施教的性质也就不同。对已有积极因素进行巩固、发扬,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积极因素,这是属于塑造性质的教育。对已有消极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补救教育;这是属于再塑造性质的教育。这两者是有机地统一于德育过程之中的。因为对广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品质中的积极因素是占主流的,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应以塑造为主。但是同时不能忽视再塑造的工作。因为对于那些比较成型的消极因素,单靠一般的塑造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强烈的“震动”,会使其以潜在的形式继续滋长,难以收到补偿的实效。所以进行再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从大学生的现状和大学生今后几十年所要从事的实践活动将对其发生的影响看,可塑性是主要的方面。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班级小年龄的学生,阅历和知识较浅,对很多政治问题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感到无所适从,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指导。因此,我们要提高转变学生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

二、尊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大学生同小学生一样,有着学生感,普遍希望有水平较高,平易近人的老师授课和关心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希望从老师那里不断得到新东西;希望老师了解自己,很想从各方面听取老师的意见,把得到老师的重视作为最重要的安慰。学生的这种特点表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每个学生,不论是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乃至个性、人生观、道德观等等的形成,教师都起着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科学性和严格性,教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教师在治学态度,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上的严谨,都会使学生为之倾倒和激动。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规范,在教师言行上的和谐一致,是吸引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尊师性特点进行教育工作,而不要简单地适应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从细小的事情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德,最忌讳一般化的说教和简单生硬的要求,因为这只能在学生思想上打下不求甚解和盲目性的烙印。

同时每个大学生又都具备了较高的自我意识的能力,也就是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的自主意志有了显著的发展,自制力、自尊心和反抗心理加强了。随着参加社会活动的增加,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与成人的平等感在加强。他们的各种心理已渐成熟,开始作为社会一员向成人过渡了。因此,他们对于教师并非是“一呼百应”,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的倾向性和独立的思想性要求。加之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独立学习能力,各自形成特定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因此,在许多方面不依老师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而且完全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特点,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轻视他们、或者过于照顾他们,都会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因此,教师对青年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尊重他们,遇事和他们商量,不要包办代替,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向上,敢想敢干和独立钻研的主动精神。如果任其自流、不加引导,也有可能发展为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等消极的个性品质,这是教育者需要特别注意的。

大学生的尊师与独立的特性,说明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教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为人师表的要求,教师的道德情操,科学如识和思想作风都应该高于学生的水平,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的表率。对于学生独立性倾向和要求,应该给予恰当的保护和满足,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善意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万不可态度简单粗暴、动辄严厉训斥,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由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尊师性成为主要方面,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居主导地位。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能体验学生精神世界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灵的每一运动,利用学生尊师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以及个别学生的差异,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落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当一些学生在政治上左、右摇摆的时候,帮助他们坚定立场;当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迷茫徘徊的时候,帮助他们明确方向;当一些学生丧失勇气的时候,给他们以前进的力量;当一些学生只为眼前渺小的得失而苦恼的时候,为他们指点光辉美好的未来。使青年学生的生命之火熊旺地燃烧,为祖国的伟大事业发光、发热。

三、因袭性与探索性的统一

高职院校仍有不少求知欲很强的大学生,渴望新鲜的东西。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形形色色的东西很多为他们创造了条件。但由于社会经历少,辨别能力差,往往兼收并蓄,在一些问题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独立思考。具有先入为主这种因袭的特征。这种因袭性,有容易接受正面灌输的一面,但也常出现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区别,不论正确与否“统统拿来”,“吞下去再说”的情形。缺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观点。对不健康的乃至错误的东西缺乏抵制和批判的能力。

同时,大学生又具有探索性的特征。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思维的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的提高,使他们能够理解客观事物中一些复杂的关系和联系。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喜欢索隐猎奇,追根刨底,这样就使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探索性是他们增长知识,发挥才干的极可宝贵的条件。另一方面,不愿接受现成结论,不轻易相信别人、书上和报纸上宣传的东西,不愿人云亦云,不喜欢什么权威,对什么问题都想探讨一番,喜欢对社会问题发表即兴见解。其中固然不乏敏感和机智,有时尚能提出颇有见地的思想,但同时也常有失浅薄。不过是一知半解的炫耀,对许多问题仍停留在对社会发展的表面了解上,或停留在“电光石火”的观点上,观念混乱,认识片面,缺乏坚定的理论根基作为世界观的支柱。有的学生自以为“勇于探索”,实际上却受了怀疑论的影响,有时毫无根据,不作任何研究,而“大胆”否定一些基本理论,对有组织有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比较反感。事实上紧张的学习生活,又经常使探索性不容易居于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探索的兴趣和可能。

这种探索性体现了青年思想上的解放。但由于一些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还不大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甚至出现“走板”,误入歧途。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思考、探索,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善于及时克服他们在思考探索中可能产生的缺点或偏向。

四、周期性与突发性的统一

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分为一学期一个周期,三年或五年(五年职高职生)一个周期。这种思想变化的周期性,是随着课程、教学的周期性产生的。从整个三年(或五年)这个大周期看,有入学、上课、考试、毕业、就业。从每个学期看,有开学、上课、考试、结业,随着这种课程教学进展,学生思想上会呈现出大小不同周期性的问题。例如,在三年(或五年)中,入学时和毕业就业时,会出现每届相类似的思想状况。又如在一学期中,在开学、考试、评比时,又会出现每学期雷同的问题,如考试作弊问题,可能反复出现,要反复教育。在三年(或五年)这个大周期中,每个学期又可视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学生的思想是有不同特点的,如在三年级时学生们普遍关心自己就业、恋爱对象就业等。进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在每个阶段上,又分为不同层次。所谓层次,就是说,大学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个人阅历,政治面貌,志趣爱好,以及年龄、专业、年级的不同,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差异。这种不同层次,决定了学生思想在周期性变化中思想方法殊异,认识深浅不一的复杂内容,而不是单线的周期循环。因此,教育的起点,不能一般齐,教育的方法不能一刀切,而应因人制宜,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能企图用一个模式塑造千差万别的学生心灵。

教育过程的周期性这个特点,说明了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向组织德育过程提出了更加繁重的任务。它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每一个循环中,对重复出现的德育内容要准确地提出深化一步的要求。要不断变换教育方式,而绝不是简单从事,或机械地重复。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反复地进行,还是分阶段连续地进行,或分层次地同时进行,从整个教育过程看,乃是走着一条螺旋上升的道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教育过程也必定是螺旋上升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和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上形成两条平行线,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先发展的前进曲线。许多教育要反复地进行,而每次反复又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这里说的周期性的变化既不是机械循环,也不是简单运行,而是有质的变化和复杂的内容。各周期之间互相衔接,学生的思想随着各个周期的变化,逐渐进步和升华。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握和控制,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育。

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又有突发性的一面,即不规则的变化,这种突发性的变化虽然亦必有其量变的积累过程,但往往由于情况不明,而处于失控状态。要杜绝意外的突发变化,就要求教育者对各种社会现象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防范一些不良的风气对学生的侵袭。在日常随时注意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态和细微变化,掌握其变化规律,把工作做在发生突变之前,或做到在突变面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防止没有准备和使矛盾激化。按一般情况讲,所谓突发性变化;也是可以把握的,它一般发生在考试、奖惩、失恋、就业等问题上。如果在平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就有可能及时发现变化的苗头,及时进行工作。

突发性大致有这样一个发展程序:1.潜伏期(某个或某些学 生和集体、社会的矛盾,某个或某些学生和同学、朋友的矛盾,某个或某些学生和师长、领导的矛盾在一定限度内发生);2.肇事期(上述矛盾急剧暴发;某个或某些学生道德败坏,异常劣迹发生)。这个发展程序说明,突发性中包含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有着很长一段酝酿过程。只是由于平常人们不去或者未能了解和把握它,因此,一旦事发,便感到突然失措。为什么常常出现事后诸葛亮的情形呢?就是因为在突发事件之前,已觉察到一些征兆,但是未予重视。而当事件突发后,才了解事发端倪之所在,找出许多论证事发绝非偶然的根据来。因此,教育者必须敏感多思,来雨绸缪,防微杜渐,“治于未病”。要在事件或错误发生之前,当它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预先防止,及时制止,不让其发生、发展起来。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作风上存在的致命弱点,在其尚未发展,酿祸之前,就毫不含糊地指出,这样将会教育和造就出许多思想进步、道德高尚、作风正派的新人。教育者对于那些周围有不求上进的人,或接触不三不四的人的学生;对生活中发生了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的学生;对有不正当嗜好和追求低级趣味的学生;对缺乏学习或工作热情的学生;对那些任性、感情容易冲动,不肯吃亏的学生;对那些缺乏主见,好奇心切的学生;对那些虚荣心、自卑心、超群心严重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抓紧教育。要做到有先见之明,就要有满腔的热情,丰富的经验,周密的观察和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随时留心,肯动脑筋,肯花气力,就不难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把问题解决在尚未发生质变之前的量变过程中。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放在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上,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作者简介:

钱建良,男,汉族,江苏无锡市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法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特征分析高职院校
1961—2018年衡邵干旱走廊地带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话语特征分析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GPS形变特征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