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信天游

2009-02-10 08:35黄新力
旅游 2009年2期
关键词:秧歌陕北

黄新力

红火的陕北腊月

进入腊月,每天汽车里都挤满了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陕北有这样的习俗外出的人们不管走多远,过年都要回家和亲人团圆。车窗外,黄土地上的村庄犹如一幅幅乡村年画,生动的农家场景展现在眼前。窑洞前农家妇女赶着毛驴,推着碾子轧糕面,娃娃们满村乱串,急不可耐地盼望春节到来,集市上年货满街,人头攒动,平时幽静的山村这时也多了几分忙碌。

腊月里随着年气的潮起,就进入忙年了。这时最辛苦的要数农家妇女了,她们要忙一家人的吃和穿,里洗外涮,蒸馍馍,做米酒,炸糕轧豆腐。置年货赶集便是男人们的事了:卖掉自家的鸡和羊,换回招待朋友的烟,酒、糖、茶,给父母置办衣,给儿女扯块花布,还不忘买上几挂鞭炮。

陕北的妇女手巧,五颜六色的纸在她们手中转着剪着,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牡丹、石榴、大公鸡了……模样长得俏不俏,窗花剪得好不好,也是当地人谈婚论嫁的标准。哪家的窗花剪得好,定会赢来全村人的羡慕。

除夕在陕北叫“月尽”,是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大门贴,二门贴,窗上贴完路口上贴;门口贴上“出门见喜”,石碾子贴上“青龙大吉”,就连鸡窝也贴上“鸡多蛋大”的红联。家家门口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红对联,娃娃也穿起了红衣服,山乡一片喜气、红火。

天色将晚,各家各户都冒起了阵阵炊烟,农家的除夕宴开始准备了。这顿饭很讲究,除了鸡、鸭、鱼、肉外,还有粉汤炖羊肉和自酿的黄米酒,通常都是十大碗、八大碟,满得冒尖,图的是年年有余。放鞭炮、烧香、叩拜完神仙祖宗,年宴就正式开始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不时还唱一首陕北的酒曲。除夕夜还有守夜的习惯,全家人一起玩耍,大人要在小孩的枕头下放炮仗、大蒜、面花和压岁钱:院中要挂起长明灯,年纪大的人按习惯在自家的锅里放些吃的东西,这叫“照锅”,代表一年不愁吃喝;在门口放把菜刀或斧子,这叫“照门”,据说能驱邪避魔,保四季平安。

神秘的陕北祭祀

大年初一,鸡叫头遍,人们争先放炮迎灶神,开始和面包饺子,饺子里还放一些硬币,谁吃到就表明谁运道好有福禄。吃完饺子,穿上新衣,全家一起拜三皇。三皇庙坐落在黄河边的一座孤岭上,传说曾住过伏羲,神农和黄帝。这天老人用煤垒起了火塔塔,请来的吹手围坐在燃起的火塔边,如痴如醉地吹奏着传统的乐曲。庙案上香火缭绕,摆满了精心制作的供品,庙门上密密匝匝地贴满了对联,看上去红红的一片。四周的乡亲,顺着唢呐和咚咚小鼓的声音来到庙上,敬香、磕头,期望能给他们带来好年景好生活。

拜完三皇后,再祭祖先。在院落西边的一块空地上,众人们手捧黄土,堆起座座小土堆,点上香,燃起纸钱,祭拜已逝去的祖先,杯杯米酒洒在黄土地上。儿子讲:“父亲,我来看望你了,给你带来你爱喝的酒和烟,你收下。”女人讲“母亲,我们来给你送些你爱吃的米糕……”在冬日的寒风里,燃烧的纸火飞上了天空。

轰轰轰,随着阵阵铳炮响起,一尊尊行如真人般的天神、彩马从天而降,几千名乡亲摇旗呐喊,祈求神仙降福于人间,这是陕北春节里最神秘的放社活动。

正月里,乡亲们从窑洞里迎出供奉的社人社马,给他们换上新做的彩衣、彩纸。披上古装的社人有的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有的像张口怒目的猛士,有的似红妆素裹的仙女,一具具社人社马都是用当地最坚硬的山枣木雕刻而成的,代表着时、日、月,年四神和大家熟悉的八仙人物。装扮一新的社人社马被大家供奉在山下的小庙里,四周是百姓的供品和不曾间断的香火,还请来人日夜招呼各路神仙,因为他们将降福于这里的百姓。

第二天清晨,时辰一到,山里炮火震天,人潮涌动,新年的放社活动开始了。在清一色的青壮年汉子肩上,一尊尊神仙被簇拥着抬了出来,先沿村子,再圈山,保佑四方都平安,而后这队人马便沿着陡峭的山坡,登上山顶,顺着山崖,扔下一根几百米的绳索,随着上百小旗一挥,在一阵阵暴雨般的锣鼓、鞭炮声中,一尊尊社人社马顺着这条长长的绳索,风驰电掣般滑入山下等候的人群中。每一尊神仙降临,众人便发出一阵阵欢狂的呼喊。

燃烧的陕北年俗

闹秧歌是陕北年俗中别具一格的风情。过了初一,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沿门子”一一给每家每户拜年。主人早早把自己院落打扫干净,敞开门,提前备好瓜子、红枣、黄米酒、香烟,迎接秧歌队到来。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便会视景情,即兴编出恰当的歌词唱给主人,几起秧歌唱得主人乐呵呵,不停地给各位敬烟酒,送醉枣儿装花生。伞头还会应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棱木斗在宅前来回舞动,传说这六棱木斗是王母娘娘门前的奎木斗,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闹秧歌最红火的是在广场踢场子。在秧歌中有一种阵形——枣核子乱开花里,所有的男女分成一对一对,然后对踢二人场子,场子上一对对男女,男挑女逗,男扑女闪,男搂女退,眉目传情,造型表意,好不热闹。上百人踢开二人场子,那阵势,那情感,那意境,那快活,那享受,在陕北之外的地方实在难以找到。如果你能有幸观看这么一场秧歌,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舞起来。

“转九曲”是陕北春节期间独有的娱乐活动,专在庙会,秧歌的夜场举行。乡亲们在白白的雪地上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在曲曲弯弯的九曲回廊中,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嬉笑着在里穿行,犹如一幅年代久远的风俗年画。九曲是用361根高粱秆子隔出东、西、南、北、中、太宫、月宫、罗喉,计都九个方形,九曲阵图由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组成,环套环,城围城,每个秆子上都放着一盏村民捐做的小油灯,入夜,几百盏油灯同时点亮,在锣鼓唢呐齐奏声中,犹如洒在大地上的钻石,闪闪发光。

俗话说:“转九曲,活到九十九。”众人们在秧歌队的带领下,鱼贯而行,成千上万的人前呼后拥,迂回于九曲回廊之中,祈求天地神灵保佑今年吉祥如意,万事顺心。当地人有一个这样的习俗:转完九曲阵,就要抢灯了,谁抢得多,谁的福就多。按当地的说法:“抢得绿灯生小子,抢得红灯生女子。”

陕北的娱乐狂欢

进入正月,陕北的庙会渐渐遍及城乡,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地处黄河岸边的白云山便香客云集,进香还愿者络绎不绝,山上山下顿成闹市。

陕北有“正月里来忙两班”的说法。正月里最忙要数吹乐班和小戏班了,各村沿门子,闹红火要有响劲,请吹乐班帮忙,乡村过庙会喜庆一番,要戏班助兴,戏班一来,一唱就是三天,从上午上台开始装扮,一直唱到午夜明月高照,众人散去,吃喝全在舞台上。戏台对面的小庙里香火袅袅,香客川流不息,他们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磕头的乡亲。庙里敬的是玉皇大帝、关帝爷和王母娘娘,对面戏台

上的大戏也是为他们请的,祈盼众神能保佑百姓四季平安、祛病除灾、得子得福。

庙与戏台间的空地上,是来自四邻的人们。老人们已融入到戏里去了,年轻人、小娃娃四处转着,看着。杂货摊上的物品五颜六色,杂耍、说书的锣鼓此起彼伏,小吃摊上丰盛的小吃如驴板肠,炸福糕,马蹄酥、羊杂碎……美味扑鼻,惹得人们垂涎欲滴。这也是人们爱逛庙会的原因吧。

元宵节在陕北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日子了,村中出去沿门子的秧歌队转了一大圈,都在这时赶回来了。吃元宵、闹秧歌、转九曲、观灯、放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锣鼓喧天,鞭炮声,欢笑声连成一片。各个集镇、县城每年一度的秧歌汇演更是将年节推向高潮,各乡各村选送的秧歌、腰鼓,社火把集镇、县城的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文场子、武场子、划旱船、放竹马、跳秧歌,唱道情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吸引着人们呐喊狂欢。到处是人山人海,小孩怕被挤,被大人高高举过头顶,和大家一块观看着一年一度的盛事。

火塔塔是这里正月十五的一大景观,村头、街头,门前用大块煤炭垒成宝塔形状。听当地人讲,最大的火塔塔要用三、四车优质煤炭来垒呢,每当明月升起,全村的人们围着燃烧的煤塔载歌载舞,熊熊的火焰旁,唢呐吹手如醉如痴,牛皮鼓子铿锵有力,欢歌笑语声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时抱起未成年的小孩在火上燎一燎,这叫燎百病。经这么一燎,能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

元宵节的夜空更是绚丽,米脂绥德一带农村的打花杆更是让人陶醉,一棵一抱粗细三十多米长的木头杆上,横竖捆扎了上百种之多的各式礼花炮仗,立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族长一声令下,一条火龙直飞云天,花杆顿时火树银花,夜空被渲染得五彩缤纷,极为壮观。

《旅游》资讯:

到陕北,可先往西安。香港、深圳广州均有飞机飞往西安,航程约两个半小时,香港直飞的标价为港币2.000元,而深圳、广州出发的票价为,1.300元人民币。陕北距西安约500-600公里,有飞机、火车、汽车直达,也可以从宁夏银川,甘肃庆阳、河北石家庄北京山西太原,介休等坐省际车前往。

住宿:一般各县城都有条件不错的宾馆招待所,春节期间相对便宜,笔者在靖边县付20元便住上了豪华套间,乡镇的条件相对差些,可准备一个睡袋,即使没有小旅店,好客的陕北人也不会让远方的客人感到不便,小旅店价格5-10元一晚。

衣装及必备品:陕北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比较寒冷,衣着要保暖,要准备帽子围巾、手套、长筒鞋等。预备防紫外线面霜减少外出后回来洗脸次数。常服用维C果片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

猜你喜欢
秧歌陕北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