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萍
2009年高考湖北卷的科技文阅读,所选文本看起来并不难读懂,但很多学生反映在应试过程中这一题花费了不少时间,最后得分还不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审题不准。此次命题,设置的很多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本中都可以找到,本身并不存在内容差异,只是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光靠比照原文还无法准确答题。考生必须先读懂题干,准确领会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然后再比照原文,才能准确地辨析。二是对文本整体把握不够,层次思路不明,通篇读完仍觉得模糊不清,做不对题目。其实,这篇文章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的。总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是介绍“数字海洋”的概念、特点、功能及意义。第二段概括了“数字海洋建设”內容的三个构成层次,层次标志“一是”“二是”“三是”。第三段论述了“数字海洋建设”在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方面产生的革命意义,层次标志是“首先”“其次”“最后”。事实上,对文本整体阅读,理清了这个层次,我们才能找到解题的准确区间。下面结合试题对命题特点、解题思路与方法作出具体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 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 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试题的命制主要取材于第一段。
〔解题思路〕
题干设置的是“对‘数字海洋的说明”,“说明”不等于下定义,下定义却是 “说明”中的一种,这一点要分清楚。因此精读文本第一段,筛选有关信息,只要是对这个概念的解说内容都符合题干要求。
〔解题方法〕
C、D两项是对“数字海洋”特点、功能及意义等方面的说明,可由第一段最后一句概括得出。A、B两项都采用了下定义的表述形式,依据第一段第二句可知“数字海洋”是一个虚拟海洋世界,而非“各种数据”,A项犯了“种属概念错误”。
〔参考答案〕 A
7. 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 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 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 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则应注意辨析“扩大(或缩小)范围”“主客颠倒”“曲解原意”等情况,可运用排除法。
〔解题思路〕
题干设置的“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提示了阅读区间在第二段。找准答题区间后,逐一将各项与原文对照比较,以命题者与原文表述不同之处为突破口,即可找准答案。
〔解题方法〕
第二段第一层所指“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包括空间观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三个方面。A项显然犯了缩小范围的错误。第二层,原文表述是“完成……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是先“完成计算”再“建立模型”,B项颠倒了逻辑关系。第三层最后一句说“不同用户既可获取信息,又可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二次开发”,主体是用户,客体是信息,而C项却将不同用户作了客体,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而且这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二次开发”只是出于某些需要的用户进行的,而非所有用户。D项可由倒数第二句有关信息概括得出。
〔参考答案〕 D
8. 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试题命制主要取材于第三段。题干所选的句子是段落的中心句,位于句首,其他句子是分几个层次对中心句的具体解说,这个关系要理清楚。
〔解题思路〕
本题在审题方面设置了难度,题干的关键是“革命”二字,命题者就是要考生从第三段中筛选整合出能体现数字海洋建设的革命意义(即革新突破)的内容。理解了这个命题重心,才能准确抓住信息。
〔解题方法〕
A、B两项的依据来自第三段第一层,这部分运用对比“传统方式”的方法,来突出数字海洋建设带来的全新观测方式,以及人类在深入认识海洋方面质的飞跃,体现了革新突破。C项可比照第二层内容,原文说“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三化”就是革命意义所在。而C项将这一“结果”变为了完成海洋管理任务的“条件”,偏离了题干要求。而且所说“完成海洋管理任务”是指传统还是现代海洋管理,也模糊不清。D项的依据是文段的最后两句,此外,第一段最后一句也有照应。
〔参考答案〕 C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 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 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 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個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推断的内容往往是原文没有表述或没有直接表述的,但它必须是以原文为前提和依据进行的合理分析,不能主观臆断。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项,应该注意从“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方面找错因。
〔解题方法〕
A项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倒数第二句推出;C项由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三段“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推出;D项由第一段第一句推出。文本第三段第二层谈到海洋管理的问题时提到了“保护海洋”的有关内容,但并未提及“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二者有无矛盾,所以B项推断缺乏原文依据。
〔参考答案〕B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中学教师、江岸区“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