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明
推断和想象是综合性很强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必须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是一种根据已知信息探求未知信息的过程。《考试大纲》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列入考试内容,考查根据阅读材料推断新的结论的能力,以及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推断和想象是综合性很强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必须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 依文据本,根据要准确充分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特意通过一期节目为海南种植香蕉的农民辟谣。原来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香蕉的科普文章,文中说:香蕉易得“巴拿马病”,这是香蕉类植物病中的“癌症”与“SARS”。结果有人把这句话解读为:香蕉里含有致癌物质,有SARS病毒。然后以讹传讹,一时谣言四起:吃香蕉会得癌症,会被传染SARS病毒。为什么会有如此错误的推断呢?问题出在推断的根据上,即对作为推断依据的文本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说,推断和想象要有依据,而且这个依据一定是正确的、充分的;唯其如此,推断和想象的结果才正确可信。
〔例1〕2009年全国卷II第7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相关原文〕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录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答案与解析〕该题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原文说《论语》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又说它“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可见C项中“《论语》中的内容本来是庄重严肃的”與原文不合。至于原文所说的《论语》是“袖珍本”,“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这是就阅读《论语》的方式而言的,并非指它的内容。如此看来,该项推断的依据是对原材料相关语句的错误理解,其推断自然也是错误的。
二、 注重逻辑,联系要客观合理
推想是一种逻辑思维,要涉及事物自身不同方面或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条件到结果或由假设到结果,由已知的“此”到未知的“彼”,这种关系是一种客观合理的必然联系,不是一种胡乱的猜测,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拉扯,不能“乱点鸳鸯谱”。如果忽视推想的逻辑性,忽视事物联系的客观合理性,那么推断和想象就不能成立。
〔例2〕2009年海南、宁夏卷第3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相关原文〕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人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只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答案与解析〕该题推断不正确的项是B。从原文看,杜甫的诗歌“难以流行”,是与它表现得“文本一些”有关系,而杜诗表现得“文本一些”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无关;“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与“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有关,而和它“难以流行”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B项推断不合逻辑,是错误的推断。
三、 辨识误点,推想要避开雷区
现代科技文阅读常会作出错误的推想:一是无中生有,即撇开阅读材料凭空进行推想;二是偷换概念,即漏掉或换掉阅读材料中的表示陈述对象的词语,致使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三是张冠李戴,即将阅读材料中用于甲事物或现象的词语用在了乙事物或现象上;四是夸大其辞,即扩大了阅读材料中某一对象的作用、程度或涉及的范围;五是混淆关系,即将阅读材料中特定的关系搞乱了,造成关系表述失当;六是以偏概全,即把部分要素说成是全部要素;七是改变时态,即把阅读材料中的“未然”时态说成是“已然”时态;八是错误断定,即把阅读材料中带有推测的“或然”现象说成是“必然”出现的情况;九是断章取义,即截取阅读材料中的一句或几句话的意思,而脱离上下文的语境,致使表意与整体不合;十是颠倒源流,即颠倒了阅读材料所表述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将阅读材料中的“因”与“果”(条件)颠倒。
〔例3〕2009年湖北卷第9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 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地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 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 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原文〕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洋监测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答案与解析〕 该题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原材料依照“首先”“其次”“最后”的顺序解说了“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说“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但是并没有明示或暗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地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二者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项就是因原文未有充足依据而做出错误的推断,是落入了无中生有或强加因果的推想雷区。
上述三种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的推断和想象考题,或单独运用于解题,或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大家可以灵活掌握。
〔作者系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