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国学”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

2009-02-07 08:43国乃斌王凤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校本

国乃斌 王凤兰

走进新桥小学,阵阵传统文化的熏风扑面而来,国学课堂书声朗朗,小学生人人会说《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会背诵古诗文;学校校园、教学楼墙壁上悬挂了精心制作的竹简式圣贤、先烈的名言警句、唐宋诗词100多条,还挂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中国结、文房四宝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举步移目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如入芝兰之室,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行为受到规范。在这里传统文化已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凸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更大成绩。

因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班主任专业化管理先进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先进集体、“自治区教科研基地”;海区“创一流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自编校本课“国学”教材

新桥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有1——6年级24个教学班,65名教职员工,1160名学生。该校近年来,在“依法办学、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争创一流”的思想指导下,除努力完成规定的教学课程外,大力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国学”教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其中圣贤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国学”进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在一味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育的今天是十分需要的。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需要。“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论述,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是一致的;与开展“三好、四不、五个做”教育活动也是一致的。它是当代青少年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人存身立世、修身养性的不二准则,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好启蒙教材。

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又刻不容缓。2004年寒假期间,学校责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编写组,根据1——5年级(当时小学实行五年制)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始从浩瀚的经典中选编教材进行试行。后每年一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剔除糙粕,补充精萃,终于于07年秋修订完善,一套(1——5年级)装祯一新、图文并茂的“国学”教材与师生见面了。教材除附有注释外,还在每节课后安排了“我会朗读了、我会背诵了、我明白意思了、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四个自我评价板块,做到层层推进,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倡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国学”的内容各册不同,一年级本以《三字经》为主,二年级本以《论语》《道德经》为主,三年级本选编《宋词》,四年级本选用《古文观止》中的部分篇目,五年级本则从《诗经》、《中庸》、《楚词》中节选,(6年级本正在编写中)。六个年级在学习以上述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古诗词160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读、会背,尽量作到能够理解。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和作法

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对象是学生,但更重要是需要一支过得硬的语文教师队伍。为此他们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为“国学”进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学”进校园,教师需先行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学习“国学”,用以闻道修身,教师应率先从自身学起,作起。所以打造一支志趣高雅肯于学习、善于学习、发挥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的首要目标: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为此,他们首先抓了教师的读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国学”经典及当前的教育理论专著、书刊、杂志和中央的教育政策,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坚持写读书笔记,仅2007年教师共撰写“国学”教学体会、扎记等文章达540多篇。有的老师在读书感悟中写到:“当我浸沉在经典名著中时,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长期形成的职业倦怠在请新的诗情画意中得以消除。”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他们还重点抓了“两字”“一画”的基本功训练和“诗词教学备课比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教师中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儒雅风”的氛围。通过学习,许多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风格,在语文课教学中做到了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引经据典、生动活泼,成了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之一语文老师狄文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我上大学时就已学过,当时只是背诵而已。但今天为了教好学生,就要重读细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两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为人师表的我就应‘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要把学生的困难、问题放在首位,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从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国学”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法

学校规定,每两周上一节“国学”课,由语文老师按校本课教材授课。鼓励学生创造各种诵读形式,形成师生互动。有的将古诗词配上古筝、歌曲、舞蹈,有的与琴棋书画结合,利用一切可增强记忆的方式进行。每年10月,学校定为学“国学”活动月,用不同方式进行集中展示。朗读中可一人读,也可两人、三人或全班集体诵读,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每年举办一次古诗文、名言诵读大赛。还倡导学生自办“国学”手抄报、诗文配图,5——6年级则倡导学生自编诗集,或选编或自撰,或一个人办,也可几个同学合办,充分展现小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写作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达到文道结合,以文引道的目的。他们还开展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活动:如“走进贤人,了解历史”“学历代贤人,作最好自己”等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不尚空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校坚持“四有”“四不”“三保证”的原则:即国学课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不免强,不做硬性要求,不留作业,不考试;保证诵读时间,保证篇目落实,保证形式多样。但总的原则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首先是重读,以后在学习成长中逐步加深理解和实践。虽然采用“四不”原则,但对平常所积累的知识,可以进行单项检测,对优胜者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一时间诵读古诗文成了学校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国学”魅力无穷, “国学”培育当今英才

通过将近四年校本课“国学”教材的研发、授课,达到了师生双受益的目的。学校的语文教师通过编写、设计、实施评价“国学”课教学的过程,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自身文化素养、教学风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一本教材套牢你,课堂教学是唯一,一种模式教到底”的陈旧观念,校本课“国学”教材的开发,让教师都参与了进来。

六年级狄文莲老师说:“通过‘国学课的教学,我对道家、儒家派关于做人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关切的心情,道出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用我的感悟教学生在学习中从中感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的受益将是终生的。”六年级王冬梅老师说:“我共组织了三次古诗文大赛,都是自己亲手编排而且每次都有提高,并取得满意的成绩,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古典文学水平,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称道。”五年三班韩艳玲老师说:“古文、古诗词艰涩难懂,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其中的道理,很受学生欢迎。几年来,我总结出了‘国学授课的体会是:首先让学生走进‘国学可暂不理解,但应会背诵;尔后是体验‘国学,经过不断学习,温故而知新;再就是实践‘国学,教学生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是受益‘国学,不但自己理解,还能举一反三,用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作文能力。”刘晶老师说:“初中生普遍认为古文最难学,我们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校本课,让学生先接触、到感兴趣,为升入初中阶段的古文学习打好了基础。”

通过“国学”学习,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迅速提升,知识面逐步扩大,自信心明显增强。该校五年三班同学潘鹏宇现在己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和部分古诗文,他与丁文会同学现场为大家熟练的背诵了“岳阳楼记”“陋宝铭”及“悯农”等诗词赋。他说:“以前自己贪玩,心思没用在学习上。但从上了‘国学课,我懂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从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五年级学生赵硕说:“我读了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我坚定了向前辈学习,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六年四班的王金重同学说:“我学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后,又看到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党中央,并得到来自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作为新时期的一个学生,国家有难应做出贡献,我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六年三班侯广文同学说:“通过‘国学的学习增强了我对‘国学的兴趣,我办了《闪烁的诗篇》诗集,收编了今古童谣、手抄报的内容,诗集图文并茂,增加了我的知识和制作能力。”还有不少同学都用不同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孩子们从小掌握的知识,将终生受益。

“国学”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顽皮的孩子变得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乐于助人、孝敬师长和父母。许多同学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已能写文言文作文,作文水平明显进步,也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通过与家长一同学习、诵读古诗文,还起到了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品味的作用。

在三中任教的学生家长李老师说:“学校开展‘国学课是教给孩子怎样做人的道理,我的孩子没学‘国学前有空就去上网,学了国学课后有空就念、背,还自己写诗,帮我们干家务活,我觉得您们教孩子走上了正路,我举双手赞成。”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国学”课最大受益者是教师,而实施后的终生受益者则是学生。

有诗曰:

尘封古籍卧龙蟠,国学今朝进校园。

稚口声声《论语》吐,素垣处处《子规》言。

潜心闻道顽劣少,克己恭行仁礼蕃。

春苑缘何这般好,圣贤遗训绕庭轩。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校本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