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9-02-07 08:43李旺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情境

一、教师队伍概况

三、四年前我校在桥口区是一所硬件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也不够突出,2002年学校仅有市、区学科带头人4人,区优秀青年教师3人,教师队伍中拔尖教师较少,教师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近三年我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研究主题,坚持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五”期间,我校围绕校本培训这一主题,申报并完成了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重点课题“小学反思型教师培训研究”,并成为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校本研修及其区域性协作机制研究”实验学校。通过三年扎实的校本培训,我校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2002年至今,我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一批拔尖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人,大学本科学历33人,大学专科学历37人,硚口区名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8人,区优秀青年教师8人,区十佳师德标兵1人,全国省、市、区教育学会理事、会员 20人,区“十大杰出青年教师”1人,区“十佳优秀党员”1人,省市骨干教师15人。通过有效校本培训我校骨干教师队伍已形成,教师队伍素质已全面提高。

二、为什么要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一)原有的培训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缺乏系统性。原有的教研注重解决常规教学技能和具体工作的改进;缺乏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全程规划和系统教研;对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有限。

二是缺乏主动性。至上而下的教研仍然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的主体合作、探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是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无主题,没有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之中的困惑。

四是缺乏互动性。教研活动时,教师之间无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学方法的碰撞。

以上弊端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良好教风的养成,有时起一定的反作用。

(二)新课改需要帮助老师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

校长在听课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应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与有效方法。

三、主要做法

在社会急剧变革、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学校这一学习型组织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教师这一知识型群体保持不衰的内在活力,是一个世界性议题。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校在专家的指导下探索了校本培训的有效路径。

(一)改造传统教研活动,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

反思型教研活动是我校校本培训的特色所在。它是以自我反思为基础、在教学研究群体中共同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与传统教研活动轻研究、轻合作有较大的不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驱动

教学研究以教学问题为起点。反思型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提出情境性问题,还要提出跨情境问题。我们强调自下而上地形成课题,教学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确定要经历先民主后集中、先发散后聚合的过程。

2、专家引领

理论指导、专家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家引领可以分为显性引领和隐性引领。前者是专家到学校、在学校“在场”进行理论指导,后者是教师通过阅读专家的文本而接受专家“缺席”的指导。

3、课例载体

通过专家引领、个人思考和共同讨论,教师们从理论上找到了解决跨情境问题的对策,接下来进一步将跨情境问题具体化为情境性问题,设计解决实际课程内容中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对策。通过实际教学的检验验证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重新阐明解决情境性问题的对策,重新概括跨情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4、三段二层

“三段”即教学活动前反思,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活动后反思;“二层”即个人反思、群体反思。“二层”融于“三段”活动中。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具体操作步骤一般是:⑴在教师个人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并确定一个具有共性的跨情境问题;⑵教研组每位教师个人通过查找资料、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等途径提出跨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尔后通过集体分享与讨论形成综合性解决策略;⑶通过集体讨论选择一个合适的课例,围绕课例将跨情境问题具体化为明确的情境性问题;⑷如步骤⑵的程序和方法设计解决情境性问题的方案,融入反思型教案;⑸设计评估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观察表和课后访谈提纲。

第二个阶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主讲教师从教研活动研究主题出发,充分推演预定的教学方案;当然,授课过程也要根据鲜活的学情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机智地更改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听课者则侧重听预定理念与研究主题的凸现,在课堂观察表中记录教学策略实施状况与学生学习状态。为了在教学后反思阶段再一次进行观测,需要用摄像机或录音设备记录授课的过程。课上完后,听课者立即访谈学生,了解学生在认知教学目标方面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个阶段: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其过程一般是:⑴授课者和听课者进行个人反思,写出个人反思发言提纲;⑵授课者向教研组成员及专家谈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感受;⑶全组教师及专家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沙龙式”讨论,重在评价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剖析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⑷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情境性问题的新设计建议;⑸对跨情境性问题重新思考与回答;⑹讨论并确立下一轮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5、平等互助

学校要营造一种教师内部自由平等争论的气氛。反思型教研活动强调团队精神。

6、实证取向

我们主张在教学研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量分析,不走实证主义道路,但坚持定性探讨以一定的定量分析作为基础这样一种重视实证的取向,让解释、理解、叙事建立在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访谈记录、教学录像这样一些比较坚实的证据基础之上。

7、循环上升

在一轮教研活动中,往往不可能完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又会生成新问题,这些都将激发教师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推动新一轮教学研究工作的展开。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素养

在校本培训中,我校除了构建并实践反思型教研活动外,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其他培训活动。我校校本培训的方式有3种类型:以接受为主的方式、以个体探究为主的方式和以群体合作探究为主的方式。以接受为主的方式有专家讲座、读书活动、观摩教学、师带“徒”等。以个体探究为主的方式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教师角色发展活动、日常的教育行动研究、教学日记、课堂教学调查、学生个案研究、个人学习自传等。以群体合作探究为主的方式有教育案例研究、脑力激荡活动等。

(三)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保证培训质量

1、学习制度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教研组围绕研究主题每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位教师每年必须订1-2本专业杂志,每学期必须读1本教育书籍,每周自学笔记不得少于1000字,学习笔记必须包括两个部分即学习要点摘抄和学习反思。

2、备课制度

我校设计了反思教案规格,要求教师使用反思教案规格进行备课。

3、教研活动制度与反思制度

教研组严格按照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切实开展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制度、形成反思的运行机制: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评比。

4、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每个骨干教师必须同2名青年教师一起成立一个研修小组;每个骨干教师研修小组每学期必须有研修主题、研修计划,并按计划落实;骨干教师研修小组按月进行考核,对骨干教师考核分对骨干教师本人研修的考核和指导青年教师研修工作的考核。

5、建立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

建立常规工作积分制。把校本培训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积分制之中。

为了落实常规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将师德、考勤、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科研、值勤、学生二课堂、教育理论学习十个方面的常规工作按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制定标准。实行常规工作积分。其操作办法是

一是制定常规工作标准。标准制定的依据是,结合区教育局小学教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以及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款和学校的实际现状。

二是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标准。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同时组织学习的目的还在于让教师全面了解我们日复一日要做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三是确立全校教师认可的标准。

四是组织评比。由各部门责任人牵头,按照常规工作优、良、中、差组织教师自评、年组内互评、责任人组织校评。实行对号入座,评定常规工作的月积分。

五是公示评比结果。每月将老师的常规工作积分在年组内公示,与本人见面,让教师月常规工作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改进。

六是评比结果的运用。学校月考核奖发放以积分制为依据,学期末将一学期来月积分累积作为学期末常规工作奖的依据。

积分制的建立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了每月考核奖发放矛盾的纠纷,提高了常规工作的质量,促进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四)实行和谐年组评比,把校本培训列入和谐年组的评比条件之中

木桶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木桶盛水多少不仅取决于板子的长与短,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同样一所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关键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因此我们从师德、办公纪律、教研、学生家长评教、年组环境建设、教师间的协作等六个方面制定了和谐年组的标准,其评比程序与积分制相似,每月自评、互评、学校评三个方面的评价,并将评比结果在全校公示,如公示无意见,该年组就评定为和谐年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和谐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意识,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教师相互约束的格局。进一步促进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四、培训效果

扎实的校本培训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变化也带来了学生的积极变化。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也为其他学校所借鉴和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教师们在反思动力、反思能力、反思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2004年12月我们采用问卷进行了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校本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反思动力和反思能力,既促进了教师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也促进了教师外在行为方式的转变。

(二)学校初步形成有利于反思的群体氛围

从学校层面看,相互开放、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反思群体氛围已经初步形成,那种不敢讲“坏话”尽讲“好话”怕得罪人的心态,那种在群体中谁向自己提了意见就觉得“没面子”的心态已经基本消解,一种提倡探究、切磋、分享、协作的研究型文化正在形成。

(三)部分教师特别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三年来,在全国各类比赛中,有8人次获得了一等奖,有10人次获得了二等奖,有16人次获得了三等奖。在省市区各类比赛中,有15人次获得了一等奖,有6人次获得了二等奖,有17人次获得了三等奖。有5人公开发表7篇论文。在各级论文征集比赛中,有21人次获得了一等奖,有35人次获得了二等奖,有17人次获得了三等奖。

一批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如青年教师李君从事数学教学仅四年时间,就获得了全国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现已获得了区杰出青年教师、区第三届十大名师、市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

(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2005年,我校学生在区创新杯语、数竞赛中获得总分第一名,2003、2004、2005年区运动会均获得A组团体总分第四名,艺术小人才获奖率为70%。在各类展示课上,校外领导与教师对我校学生的素质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家长们对我校学生素质的提高给予了较高评价,要求就读我校的学生大量增加。

(五)对兄弟学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我校的校本教师培训活动引起了市区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注意,市区有关方面曾委托我校开展了五次展示交流活动,反响较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我校为教师建立教师成长袋的做法已在市、区推广,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在市、区两级展示会上得到了市、区专家和领导的好评,被称为“为市、区下一步深化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五、下一步的打算

我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理想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开始有外部专业人员的推动和参与,到逐步减少对外部人士的依赖,发展到最后主要或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推动校本培训常规化、日常化。目前我校的校本培训对外部专业人员仍然存在一定的依赖。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减少对外部人力资源的依赖,促进教师成为迈上自主更新之路,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

(二)需要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我们发现中老年教师对于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限。如何激发中老年教师产生变化的愿望,既使他们的丰富经验成为群体的资源,又使他们在反省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青年教师中,也有专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已经具有“名师”等头衔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感到目前的培训难以再有大的提高。如何使他们进一步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又一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针对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进一步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李旺成简介

李旺成,男,出生于1961年,小学高级教师 ,现任武汉市硚口区长征小学校长。

一、主要工作经历

1995年任长丰小学副校长,一九九七年任长丰小学校长。长丰小学是硚口区的一所边远薄弱学校,在任期内,李旺成同志把一所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的学校,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把学校办成硚口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改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得到社会的认可。由于工作出色,教育局党委于2003年将他调入硚口区长征小学。上任后该同志角色转换快,特别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与班子成员确立了“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服务 共同创造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注重队伍建设,使学校在教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家长的认可。

二、主要工作业绩

论文发表:

论文《对反思型教师培训的认识》发表于《成才》杂志2004年第5期

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角色转变》发表于《成才》杂志2004年第8期

论文《反思型教师培训研究》发表于《成才》杂志2006年第11期

论文获奖:

论文《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

论文《让教师迈向自主更新之路》获市级一等奖

个人荣誉:

2005年被评为区优秀党员

2005年被评市勤工俭学先进个人

2006年被评为市科研先进个人并在全市科研工作总结保彰会上交流

担任武汉市教育管理学会理事

学校获奖:

《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被评为市一等奖

2006年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校本培训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情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