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丽华
摘要教师真正把握了师生的角色,做到科学分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设计适中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并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出具有合作意识的孩子。
关键词合作 模式 构建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课堂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上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课堂上出现了“浮躁”和“虚假”现象,导致小组合作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实际效果而未加重视。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在应附检查,不敢让学生真正合作,故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没做过细的研究,因此,在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背后,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其对策有如下思考。
1 科学分组,遵循合作学习的平衡性原则
在我们当今的数学课堂中,开课不到几分钟,学生还没有准备好教师就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往往是将邻座的四个同学编为一个组。采取随机分组,很少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性差异的均衡搭配,随意指派一个成绩好的同学担任组长,有的小组由于基础较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的小组成员的基础差别大,只有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在包揽,其余同学听;有的小组每个人都在讲,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学生兴趣不大,参与面不广。
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一般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以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我们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原则,追求的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宗旨。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使每个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才能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 充分思考,遵循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原则
足够的时间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要真正实现有效小组合作,确实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到解题方法时,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地考虑时间而影响了教学进度。
3 明确角色,遵循合作学习的合作性原则
我们经常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有的小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室里嘈杂声一片;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还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
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要达到一种角色的转换。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努力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煅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逐步的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一轮的小组合作模式就体现出来了。老师积极、真实地参与对于小组(下转第85页)(上接第82页)合作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里,教师不是“首席执行官”,而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4 适中问题,遵循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适中。过浅没有探讨的价值;过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不起讨论的兴趣。因此小组合作内容的选择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选择的标准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这样学生在充分学习、深入思考后,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才能对别人的发言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适当的评价,进而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然而现实中有部分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片面追求形式,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不要设立毫无意义的合作学习。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的开展,在设置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挑战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5 全面评价,遵循合作学习的激励性原则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在我们数学课堂中常常看到,教师指派每个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教师只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组长汇报)进行评价,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
因此,合作学习结束后,先由学生自主评价,然后让小组长给每位组员进行评价,评价每个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等级评价,并签名(数学平时成绩的重要来源)。最后教师对小组进行总体评价。只有既兼顾到个人,同时又更多地照顾到小组整体,才能确实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参与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让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最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活泼合作学习的氛围,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小组行为,更要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只有教师真正把握了师生的角色,做到科学分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设计适中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并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具有合作意识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练.
[2]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3] 周成平.中国著明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
[4] 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