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多种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观并存,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摩擦的背景下,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感召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社会转型影响深化,网络电子信息技术普及,各种大众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互相碰撞,高校校园经受了大量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冲击,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善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可以充当整合其校园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武器呢?答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向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行为规范来凝聚高校校园最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精神因素。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深刻揭示。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了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实际,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兼容并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潮中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理论的重要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是目前我国所有的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科学价值体系。
1.2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学校文化就是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怀着同样的情感,携手共进,上下同心,任劳任怨,奋勇争先,从而通过这个过程去营造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担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实践证明,学校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综合力的表现,在整个社会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各高校保持着良好稳定科学发展的势头,校园文化仍然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的形态来看,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文化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航标,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制度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但是,在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高校在物质文化设施上均增加了投入,新建了图书馆、运动场、教学楼、多功能娱乐厅等教学设施和文化设施,而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上投入的力度之和远远小于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隐在制度文化之中,外显在物质文化之中,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如果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将精神文化建设同物质文化建设等同起来,不仅会影响其它方面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发展结构不合理。
二是大众文化的兴起。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的主体,是各社会阶层中最富有激情、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创造力的年轻群体。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们走向社会大舞台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们也习惯于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展示自我。信息化时代,网络无疑是学生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最快捷、最简单的的方法,但是有些大学生个人自制力不强,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沉迷于网络,整天无所事事,萎靡不振,传播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网络色情暴力,网络“黄”“ 赌”“ 毒”以及恶搞泛滥,网恋,网婚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予以了巨大冲击,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也影响着传统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塑造。
三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道德价值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下,旧的价值体系并未完全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们显得无所适从。有些学生缺乏诚信,请人代考,考试作弊,缺乏爱国热情,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团结互助精神,缺乏集体主义荣辱观,有些学生甚至还去娱乐城做兼职,伴大款当二奶,所有这些都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是格格不入的,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一股腐蚀剂。
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作为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阵地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积极占领,就会给其它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可乘之机。为此,高校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大力开展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大力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最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奠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切实增强其政治意识,最后要善于抓住工作的重点,敢于面对和解答学生们困惑的思想问题,决不能用封、堵、压等办法回避矛盾,躲开问题。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导向图,是事业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够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够有效凝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兼顾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自觉把个人的幸福理想、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营造起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氛围。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校园文化应该成为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全体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唯有这样才能激励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激励师生的创造力,促使广大师生不断创新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4)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有的行为价值取向,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规定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底线。校园全体成员的道德培养和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秦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专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