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2009-02-03 04:23唐跃工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是地处湘东北部、依湘江而筑的城市群,已获批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该区域发展休闲旅游业具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由于长期的开发建设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旅游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失去自然景观特征等问题,阻碍了区域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株潭为例,分析了城市群休闲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区域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对策。

关键词:长株潭 休闲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休闲旅游业已成为区域“两型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阻滞了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湘江为例,湘江是横贯长株潭的一条母亲河,也是长沙橘子洲头和湘潭昭山等著名风景区的附属水域景观。早在宋代,湘江流域沿线的景观景象就赢得了“潇湘八景”的美名,其中“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等景观曾分别位于湘潭至长沙的河段上。如今湘江因屡遭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的危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本文以长株潭为例,指出在推进长株潭休闲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保护和改善。

长株潭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长沙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等名胜古迹;株洲是中华民族第一人—炎帝的长眠之地,我国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和新型工业城市;湘潭为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及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故里。长株潭发展休闲旅游业虽具有一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粗放管理等问题,加之该区域休闲旅游资源突出体现了以山岳、水域、历史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观,环境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区域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

(一)以湘江、浏阳河为代表的水体资源污染严重

历史上的湘江曾秀木茂盛,江白如练,素有“绿色湘江”的美称。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湘江水质日趋下降,长株潭段水质仅达到Ⅲ类标准。湘江水质严重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尤以沿岸的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三叉矶等地区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三废”为主污染源,引起湘江水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二是城市污染。长株潭沿岸缺乏足够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导致生活污水过度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多重污染,引起湘江水体有机污染负荷逐年增高。三是农业污染。湘江流域附近广大农田施用的农药、化肥经雨水冲洗辗转流入湘江造成水体污染。四是旅游污染。长株潭湘江沿岸休闲风光带开发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土流失,游船排放的油污,河道旁修建的水上餐厅、娱乐吧厅所排放的废弃物,游客往河里乱扔垃圾等,破坏了湘江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为造成了湘江的水体污染。此外,浏阳河等水资源污染情况及原因基本类似。

(二)以岳麓山、韶山为代表的山地资源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山地污染主要来自于植被的破坏和游客遗弃垃圾的危害。岳麓山、韶山是长株潭著名的国家级4A景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是长沙的大学城,两地人流和游客相对比较集中,人们过度的登踏攀爬行为,加剧了山地土壤的板结化和植被的枯死。景区管理部门主观上的善意举措,客观上对环境造成的不当行为后果,也是导致山地资源受损的原因之一。此外,游客遗弃的垃圾尤其是各种塑料制品,由于无法及时回收而散落,对山地土壤形成一定的覆盖率,这些废弃物大多长期难以降解,直接给山地资源带来“白色”污染。

(三)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工业、运输、生活等所产生的废弃物、噪音等污染,对长株潭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一是区域内工厂尤其是化工厂、农药厂等所排放的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如湘潭易家湾某农药厂所排放的“三废”,不可避免地对昭山风景区的大气环境、森林植被以及湘江水质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交通运输尤其是旅游观光运输等扰乱了环境的宁静,景区内车辆排放的尾气既污染了空气,又损害了游客的健康。三是景区及周边地区缺少必要的污物处理设施,造成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直接污染景区的生态环境。

(四)破坏性建设造成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受损

在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新建设施与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历史遗迹保护处理不当,容易破坏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观赏价值。长株潭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遗留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但由于缺乏古迹保护意识,历史文化价值大打折扣。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遗址周边的树木被砍伐,墓址更是被新建的民用建筑物所包围,丧失了在原址修建博物馆的最佳时机和条件;湘潭沿湘江的老街八总至十八总,清末民初时期曾是水运和商业繁荣的象征,而今历史上的商市、码头等遗迹大多已被现代公路和高楼所取代,失去了原有风貌及价值,历史文化含金量降低。又如长沙湘江风光带新建的杜甫江阁,气势恢宏,堪与江南的三大名楼媲美,但其是否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尤其与风光带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态休闲景观能否协调,还有待商榷。

(五)区域休闲人文环境和市民素质有待提升

长株潭在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中,未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注重旅游“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湘江长沙段曾遗留下许多旧码头、街道的遗迹,它体现了以往城市变迁和历史名城的文化积淀,但在风光带建设中未予保留;马王堆古汉墓遗址从发掘至今,长沙没有从历史文化名城角度重点打造马王堆文化品牌,如今这一遗址仍闲置等。此外,长株潭的文明水平与市民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差距明显。

长株潭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对策

环境保护是休闲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为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区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具体对策包括以下方面:

(一)强化水资源环境的治理与监管

长株潭需要重点治理和保护的水资源除了湘江、浏阳河以外,还应包括长沙石燕湖、株洲大京水库、湘乡水府等湖库资源。城市群水资源保护应依据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综合治理和加强监管予以实施。首先,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政府应按湖南省政府制定的湘江综合整治规划的要求,继续对湘江沿岸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迁、改、转”,同时广开筹资渠道兴建必要的污水污物处理设施,严格控制沿岸企业和居民直接向湘江排放废弃物。其次,坚持先环评后建设的原则,在长株潭湘江风光带后续建设中,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制定环保方案后方可开工建设,确保景观建设与风光带总体风格相一致,避免造成湘江水域新的环境污染。再次,加强湖库水资源环境的监管,在对石燕湖、水府庙等湖库水域景观的开发和利用中,应牢牢把握不破坏水质的原则,注意防止燃油、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定期对湖库进行清淤防污;同时注重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鼓励周边地区的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维护湖库水资源原有的洁净度。

(二)倡导绿色旅游观念

长株潭重要的山岳景观主要包括长沙的岳麓山、天际岭、大围山,株洲的桃源洞,湘潭的韶山、隐山、昭山等,必须采取适当对策加以保护。一是要积极倡导绿色旅游的观念。绿色旅游是以“保护生态”和“回归自然”为出发点的旅游形式,强调兼顾环境、游客和目的地三者间利益关系,以系统、平等、协调的方式发展旅游。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山体环境免遭破坏。对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各类接待设施须配备污物集中处理设施,防止对环境,特别是对山下环境造成破坏;对敏感脆弱或环境容量有限的山地景观,如岳麓山、韶山等应在旺季适当限制游客的数量。三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在旅游开发和接待过程中,要防止对原生态林资源的破坏,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

(三)严控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长株潭是湖南工业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必须严控工业“三废”、生活垃圾、交通废气与噪音造成的污染。第一,长株潭城郊及景区要推广使用管道天然气或液化气,推广节能除尘锅炉,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加快对汽车尾气的治理,提倡城区的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逐步改用清洁能源,岳麓山、韶山、炎陵等重点景区内的交通运输,应由景点管理部门统一负责运营,强制使用清洁能源,禁止其它一切车辆进入主景区。第二,应大力治理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限制车辆鸣笛和高噪声船舶航行,在噪声敏感地区的交通道路两侧应建造生态林隔声屏障,加大对建筑施工噪声的查处力度。第三,强化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应在主要旅游区(点)建立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具备条件的景点应将废弃物送到附近的城镇集中处理,休闲景区内要合理布置垃圾桶、厕所和指示牌,并有专门机构和人员随时负责环卫清扫工作。

(四)加强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长株潭是以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资源的城市群,城市建设及布局应突出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首先,应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居民生活与文物古迹保护的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以文物古迹保护为重。当前亟需保护的是马王堆古汉墓遗址,建议长沙市政府从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紧急制定古墓遗址保护规划,将墓址附近区域分别划分为绝对保护区、环境影响区、环境协调区等规划保护范围,有关工业、城建等工程项目应避让保护区,严控周边企业、民宅排放的污物对墓址的污染,所有墓址周围的建筑物应逐步搬迁、拆除,一旦条件成熟即在原址兴建马王堆汉墓博物馆或主题公园,尽早实现物址合一。其次,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等要不断挖掘,提升品位和附加值,打造成知名的休闲旅游商品。再次,长株潭应以马王堆文化、炎帝文化等为核心,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湖湘文化旅游资源集群。

(五)提高区域人文环境水平

创设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促进主客参入的环保机制形成。一方面,加强科学发展观和环境法制观的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使管理者、从业者、游客和原住居民自觉地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鼓励景区附近的农民通过参与景点的环境保护工作而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完善旅游咨询、投诉、救援等服务网络系统,及时处理游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民则应展现热情好客、以礼待人的精神风貌。

总之,休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的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休闲产业。长株潭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大力发展休闲业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区域休闲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促使区域休闲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其真正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

2.唐跃工.面向新世纪长沙构筑生态休闲城市的实证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4(1)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