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森茂 陈逢文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现有能源经济文献中,对电力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但使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回顾了国外和国内学者对电力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并对文献研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电力消耗 经济增长 关系 文献综述
电力消耗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1978年美国学者Kraft,随后其他国家也相继展开相关研究。在现有能源经济文献中,对电力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但使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大多数研究揭示了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暂时的相关关系,证实了能源是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人们广泛使用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非常敏感的Granger和Sim因果关系检验,来探测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研究在未检验时间序列特性的情况下,假设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即直接使用时间序列的水平值进行检验。因此,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合适的计量方法。
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的是Kraft(1978),他发现:美国在1947-1974年期间,仅存在GNP对能源消费的单项因果关系。此结果意味着施行能源保护政策不会影响GNP增长。然而,Akarca和Long(1980)却发现:当使用同样的时间序列但比Kraft(1978)更短的样本区间时,不能得出类似的结论。这意味着样本区间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实证结果。Yu和Hwang(1984)将上述研究的美国数据的样本区间更新为1947-1979年,但他们发现能源消费和GNP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Yu和Choi(1985)使用美国、英国、波兰、韩国以及菲律宾5国的数据发现:GNP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波兰。存在GNP到能源消费方向因果关系的国家是韩国,而存在相反方向因果关系的国家是菲律宾。Erol和Yu (1987)使用六个工业化国家的样本,发现了影响关系方向的混合结果。
尽管使用美国二战后的数据得出的经验结果似乎支持中性假设,但有关其他国家的证据却是混合的。Hwang和Gum(1992)发现中国的台湾地区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Masih和Masih (1997)在一个多元计量经济模型的框架内,检验一些亚洲经济实体(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实际收入与总能源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能源消费关于收入是中性的国家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存在能源消费到GNP的单向因果关系的国家是印度;印度尼西亚存在反向因果关系;至于中国台湾地区,Masih和Masih(1997)的结果与Hwang和Gum(1992)一致。
Yu和Jin(1992)使用Eagle- Granger(1987)的两步法,并利用美国1974 -1990年期间的季度数据,检验了能源消费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Stem(1993)使用4变量(GDP、劳动力、资本和能源)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美国1947-1990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标准的因果关系检验。Stem发现虽然不存在总能源消费到GDP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若对最终消费能源测量根据燃料构成进行调整,就会发现能源消费到GDP的因果关系。然而,这些研究在实证分析方法方面都存在不足,即可能得出了“伪”结果。对此,近年来发展的多元协整关系检验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求出变量之间的所有长期关系(Johansen,1988)。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协整关系检验方法应用于此电力关系的研究领域。Stem(2000)将单方程静态协整分析和多元动态协整分析方法引入到他原来的研究问题当中,发现能源在解释GDP行为中具有显著效果,并且GDP、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此结果与Yu和Jin(1992)关于美国的双变量分析的结果相反,为其以前的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John(2001)应用协整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方法,估计了印度、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印度和印尼存在能源消费到GDP短期的单项因果关系;泰国和菲律宾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且,泰国和菲律宾的能源、GDP和能源价格互为因果关系。该研究表明,除印度和印尼外,其他国家的证据不支持能源和收入互为中性的观点。
Cheng和Lai(1997)应用单位根、协整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检验了中国台湾地区在1955-1993年期间的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Yang(2000)进一步将样本区间更新为1954-1997年,分别考虑GDP与各种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及电)的关系。结果发现GDP与总能源、煤、电三个变量之间分别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以及天然气到GDP、GDP到石油的单向因果关系。
为了使能源消耗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朗化,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继续研究了这个问题。Yang(2000),Sari和Soytas(2004)针对不同的能源来源,利用分解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了这个问题的经验分析。然而,Hondroyiannis等(2002)区别了住房和工业能源消耗,所得到的结论却与之有一定差别。因此,对于这种关系检验,目前的结论还未达成一致。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林伯强(2003)使用宏观经济方法建立了一个长期电力需求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研究主要关注电力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当各种因素受市场力量的进一步约束时,影响需求的各项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济改革以后更加稳定和显著。该研究利用的误差修正模型为预测我国电力总需求的短期波动提供了合适的框架。结果表明,虽然GDP仍然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但电力需求与我国的结构变化及效率改进是负相关的。这意味着GDP的高速增长并不总是伴随着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王海鹏等(2005)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我国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何永秀等(2006)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0个主要工业部门的用电量与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DP增长会显著拉动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机械、电气及电子制造设备等行业的用电量的增加。但是各个行业用电量的增加与GDP之间的关系程度不一样。
国内外研究评价
迄今为止,关于能源(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大量文献所得出的结论互相矛盾,无法统一。究其原因,第一,电力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在体制和结构框架上存在差异,所考察的各个国家实行的政策也不同。第二,Granger检验和Sim检验被很多研究者广泛采用以检验因果性,而这两种方法都因其敏感性受时间序列的影响而受到质疑。针对我国的情形,虽然林伯强(2003)使用宏观经济方法建立了一个长期电力需求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电力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直接估计电价提高对工业活动的影响,也缺乏我国电力发展地区性差异研究,特别是缺乏电力产出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参考文献:
1.Bernard C. Beaudreau.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olume 16, Issue 2, June 2005
2.Ali T. Akarca, Thomas Veach Long II. Energy and employment: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J].Resources and Energy, Volume 2, Issues 2-3, October-November 1979
3.Eden S. H. Yu, Been-Kwei Hw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 Further results[J]. Energy Economics, Volume 6, Issue 3, July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