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社会资本制度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思考

2009-02-03 04:23范文学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6期
关键词:制度化

范文学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企业实践中,核心员工所掌握的个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打击巨大。因此,如何将核心员工的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制度化为企业提供了思路。本文就如何将个人社会资本制度化为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探讨。

关键词:个人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 制度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员工。谁掌握这些核心员工,谁将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比如,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少数核心员工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而他们却是流失率最高的员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有没有可能将这些核心员工的个人社会资本制度化为企业社会资本?这样,即使核心员工流失,也不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下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企业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的内涵

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与其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网络紧密相关。通过交往和联系,企业可以获得稀缺资源和发展机遇,从而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交往与联系所获取资源的能力被视为一种企业社会资本。

Burt与Koka、Prescott率先将社会资本引入到企业,认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此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Nahapiet与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嵌入可利用的资源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资源;Leenders与Gabbay则提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拥有的有形或虚拟的资源,这些资源可通过促进目标达成的社会关系而获取;Seung Ho Park等则将企业社会资本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

国内学界基本上是延续上述学者的观点,比如,边燕杰、丘海雄、张方华等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与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建立起的各种网络来摄取稀缺资源的一种能力,而这种网络关系以信任和规范为基础。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运用其内部和外部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中的稀缺资源以达到自己生产经营目的的能力,这些资源镶嵌在各种关系中,而企业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则建立在信任和规则的基础之上。

个人社会资本是个体可以获得的一种无形资产,可以通过为个人提供信息、施加影响以及与他人的信任关系产生作用。它不仅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联系,还包括行为人能够通过已有的联系形成的社会资本而建立新联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

个人社会资本制度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

正如林南(2005)提出的,拥有可动用的社会资源,对行动者,不论集体还是(集体中的)个人,都是有益的。在集体或群体层次,社会资本代表着网络中互动成员一些有价值资源的集合。不过,由于集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的一些特性,处于集体中的个体多少要受到某些制度条件的制约(因为员工不再是自然人,而是职位占据者,或者说法人代理人)。因此,企业社会资本会影响个人社会资本的形成。

然而,企业社会资本并不是企业中所有员工个人社会资本的简单加和。在一些企业中,销售业务骨干的离职之所以会使企业丢失相当一部分客户,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设法使其员工个人所创造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社会资本。这里所谓的转化,是指社会资本拥有主体的变换,也即将员工从对外关系中获得的社会资本,由其个人所有转变为群体所有,或者至少是个人和群体共同拥有。

销售业务骨干掌握大量关键个人社会资本,一旦这些销售业务骨干离职,势必影响到企业销售量。如果这些业务骨干加盟企业竞争对手,对企业的冲击更大。因此,将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说,这就是员工与其他行动者的个人联结如何转化为制度化联结的问题,即企业如何将个人社会资本制度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制度化是核心所在(见图1)。

案例分析

1996年9月30日,《商业周刊》一篇题为《对“关系”的不舍追求》的文章,对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的公开竞争进行了详细报道。文章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客户)拒绝波音公司都是极其困难的。在与多国的竞争中,波音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无可挑战的‘关系,甚至早在20世纪70年代向中国售出第一架波音707时起,它就与(中国的)航空官员、飞行员以及技术人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三十多年过去了,最早和中国政府及企业界建立联系的波音公司员工可能已经不在该公司了,而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中国航空官员、飞行员和技术人员也早已更换多次,但是,波音公司和中国机构间密切的非正式关系仍然维系着,而且其强度似乎并没有因人员的更替而减弱。

这一例子说明,波音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资本决不是建立在某些个人的身上,而是建立在集体或群体概念之上。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集体社会资本,是可以超越特定的个体而存在的,只要有一种合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将个人社会资本合理的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

个人社会资本制度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思路

私人解决与企业强制。一般而言,面对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类似于市场的私人解决办法,即理性的个体通过多次博弈,最后达到一致;一种是类似于政府的权威解决办法,即每一个理性的个体将权力让渡给一个权威机构,由这个权威机构组织集体行动。在将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的过程中,采用私人解决办法,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合作,那么每个人都会获得利益。然而,在缺乏合作和可信的相互承诺的条件下,如果每一个人都背叛对方,那就会打击彼此间的期望。在企业强制解决办法下,企业本身面临的危机和困惑如机构膨胀、负担沉重、过度规制、缺乏灵活性等,难以应对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面对集体行动的困境和“公地”悲剧,新制度主义者提出了自主组织理论,即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自愿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进行自主治理。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把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与宏观层次的集体选择结合在一起,以合作互利为分析前提,达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和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能够很好地解决集体行动所面临的问题,即承诺的兑现以及对个人遵守规则的监督等。

参考文献:

1.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商务印书馆,1959

2.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
领导干部学法要制度化常态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路径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司法程序中的民意及其制度化表达——兼论人民陪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