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芬
最近,我有机会聆听了全国几位特级教师及教学精英的观摩课,思绪万千,感触颇多。我以为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的课堂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如何能让“今天的故事”有一点改变,有一点突破,让我们的探讨有成效,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理性化?这让我顿悟:我们的课堂,除了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及技能之外,还要留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唤醒
回忆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教给我们的具体知识大概都已经遗忘了很多,但是积淀下来留在我们心底深处的一定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这种精神和希望必将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且陪伴我们一生。因此我想,在思考给孩子们留下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有什么?
我们应该有什么呢?我们教师应该有激情。教师的激情是上好一堂课的灵魂,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激情语言能感染学生,会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细微的眼神,包含着鼓励,也包含着期待。教师对学生的热情,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有了激情,课堂上才能留给学生希望。人只有有了希望,有生活的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主动去学习,并觉得学习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充满希望,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在每节课上都有自己的真正收获。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用。回忆一下我们的课堂,大凡学习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学习习惯都很好,他们上课能够做到认真、专心,下课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从不丢三落四;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热情的、积极的。然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由外在约束逐步转化为内在主动行为的过程,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和对学生的信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还应该做到重视自己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要注重教师个人的修养。教师的个人行为习惯,很有可能带进他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去,如果这个教师是个修养比较好的人,那么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比较规范的,学生看到的,觉察到的是很舒服的画面,学生会去模仿。因此,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我们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给予学生的更有价值的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思维品质的提升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学习!再学习!因此,当前课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最重要的还应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角色定位、知识生活、技术手段等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要相时而动,不能等待,不能怨天尤人,要善学、善思,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只有这样,将来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即热爱生命、崇尚智慧、个性丰富、体格强健的人。未来社会需要的也正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是当前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当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几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中都做到了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意把正确的人生观留给学生。我们也应该像特级教师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为集体、为他人着想,让学生懂得关心集体利益比关心个人利益更为重要。学生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长大以后才能对国家、对人民无比忠诚,才能成为一个经得起社会考验的人。
总之,我们在努力挖掘课堂教学潜能的同时,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发挥课堂的应有价值,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除了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及技能之外,还能把学习的动力与目标、习惯与信念、希望与理想、品德与人格留给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