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敏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实施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主战场,课堂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而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活动成长的“生命课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事物发展原因时,导入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操场上有三个球(铅球、篮球和气球),把它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当风吹来会发生怎样的情形?”这一问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
2.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在讲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后,我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素质修身月”活动,设置问题是“要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关键靠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同学们明确了一个认识:就是把学校外在的要求转化成每个学生内心的渴望,才能真正收到效果,具有应用性。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如:讲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你怎样理解现在社会上的择校、择师现象?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嘱咐你不要交坏朋友?学生在思考中加深了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4.创设直观性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哲学概念及之间的关系。哲学是很抽象的理论,多年的教学,我力争把抽象的概念和繁复的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我在讲内外因关系时,就采用数学符号加以简化二者关系,“+”表示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缺一不可;“≠”表示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同;“>”表示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只要记住三个符号就记住了原理,可谓事半功倍。
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问学生问题:神医扁鹊为什么治不了蔡桓公的病?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这种提法是新异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被引上了探究之路,学会了辨证思维和全面看问题。
6.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讲外因有时起的作用很大时,我设置了“陷阱”——“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起的作用多重要啊,没有东风诸葛亮再厉害也无计可施啊,学生马上自发的讨论并反驳我说,东风作用再大也是因为万事已经具备了,如果万事没具备来东风也没用!这一陷阱的设置不但没使学生“掉进去”,反而使学生更明确了内外因的关系还突破了难点,一举两得。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4.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5.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几点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问题情境的实际效果
1.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大幅度提高。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问题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由于每个问题的内容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
2.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特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问题情境教学法从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3.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教学法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如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