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青
摘要:通过对近千名北京(地区)留学美俄青少年“汉语与中国文化、网络用语、外来词及其对本国文化影响认知”的调查(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结果显示:美俄青少年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持积极态度,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外,美俄青少年对网络用语、外来词及其对本国文化影响的反应趋于平淡。
关键词:美俄;青少年;语言;文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67—04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许多对青少年比较的研究集中在对青少年价值观和教育的研究,而本课题从比较研究的视野,研究美俄青少年语言和跨文化交流认知的特色,对青少年比较研究来讲是一个较新的视角。
从实践的角度看,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中国青少年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那些来到中国的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民族、肤色、宗教的青少年;此外,中国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作为当前世界大国,不仅地域占据全世界前四位,而且在政治影响方面,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似乎也居于其他国家之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① 国际公众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文化形象打分较高,与此同时,中国民众对美国及美国人民保持着较高的认知度、② 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中国、中国人民期盼中、美、俄面向未来,世代友好。而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是未来和希望,将责无旁贷地承载着这一使命。如何以一种坦然的姿态,自信地接纳和接触其他国家青少年个体,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言而喻,不同国籍青少年对话之时首要的障碍之一是语言差异,其次是文化差异。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奠定了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文化标签”。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必然是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的综合产物。而一定时期人们接受的文化也必然表达人们在特定时期的观念及感悟。通过对人们语言及文化的了解便可探知人们的思想活动及社会生活。因此,研究比较青少年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有助于了解全球化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文化特征,有益于促进不同国家青少年有效沟通交流,促进国际间友好合作,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涉及的调查对象为美国、俄罗斯在北京(地区)留学的青少年(大学或中学,来京0.3—3年,年龄15~35岁)。为了尽量保持被调查人群的一般性,我们避免过多地集中于对中国了解、交往较多的那些人群,如住京领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子女、跨国婚姻中的美、俄国籍人员及其子女等。此次调查重点之一围绕美俄青少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了解(题1~15)以及美俄青少年对网络用语、外来词及其对本国文化影响的认知(题16~30)。调查在北京(地区)范围内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进行。在此次调查中,美国青少年占61%,俄罗斯青少年占39%。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不懂中文,占90%以上(问卷翻译成英、俄两种文字),其中89%是第一次来中国。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管中窥豹,透视北漂留学美俄青少年语言与跨文化认知的一些相关信息和特点。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比较
1.关注不等于了解,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及丰富的内涵其有待于大力宣传
在提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 500余所已经开设汉语课程的原因”(题1)时,66%问卷回答“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32%问卷回答“因为中国比过去更加开放了”,有调查对象补充道:中国开放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此(China is more open than it was in the past so people can visit)”。这与调查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见表1)。
针对“为什么在中国汉字比赛中,得到第一名的却是外国代表队?”(题2)这一问题,有2%的问卷回答“不知道”,另2%的问卷则回答“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汉语的魅力,对汉语母语相关的研究太少”。持这一观点的学生是刚刚来到中国3个月的美国中学生,可能他们对中国及汉语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深入,其余96%均回答“外国人正积极关注汉语及中华民族,更加用心学中文。” 调查者中83%对“不用谢!” (题3)的使用场合比较清楚。但是随后问及他们是否听过或理解“令尊”、“令堂”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题4~5)时,知道的人则寥寥无几,回答“不知道”的占87%。如此看来,美俄青少年对汉语持积极态度,但关注不等于了解,汉语(尤其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用语)在美俄两个大国青少年中的影响更加深入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见表1)。
在填写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相关信息时(题6~8),我们发现美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除春节外,春节≈圣诞节)了解程度的排序依次为: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而了解这些节日最popular的纽带是代表这些节日的食物“月饼”、“粽子”等。这些节日的名称已越来越多地被美俄青少年知晓,但这些节日所承载着的真正内涵还需进一步普及,调查中美俄青少年81%-83%对中国传统节日深刻内涵不太了解(题9)。对于“西方节日的传入是否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 (题10),40%的人回答“不太关心”,其余的60%人则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日文化会仍然占主导地位。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还是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见表2)。
最令人遗憾的是美俄青少年中有94%对中国的四大名著(题11)完全没有听说过。对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巨著(题12),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其中《大学》在美国青少年中的可读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居五部之首。令人兴奋的是,涉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会徽与中国印、福娃的动物象征等相关文化内涵题目的回答(题13~15)使我们感受到这次国际体育盛会在美俄青少年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虽然这些问题的回答累计正确率没有超过70%,但没有一个受调查者选择“不知道”,可见他们有兴趣‘猜,说明他们‘想知道答案,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元素深受世人喜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凡涉及到语言深层次及中国文化内涵的问题,与中国青少年对美国的马克吐温或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对圣诞节的了解及认知度来比,大部分美俄青少年对汉语及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集大成的文学作品知之甚少,这和① “美国人自我感觉太好”以及受调查者年龄,兴趣、爱好、经历和文化水平都有一定关系。此点这在中、美、俄青少年(大学生组)共同参加的“中、美、俄青少年比较——当代青年语言特色与文化特色比较”课题中期交流会上(2008年11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也得以印证,中、美、俄青少年之间的culture shocks并不与他们各方预期的认知效果和层面相对应。我们期望美俄青少年在中国的留学经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并能够成为传播双方文化的使者,使两国人民加深了解,和睦相处。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大力推广汉语和宣传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使中、美、俄青少年语言与文化交流朝着更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
2.美、俄青少年对网络用语及外来词对本国文化影响的反应趋于平淡
随着以Internet为媒介的交流的增多,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已开始通过网络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对青少年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对此予以了关注。但调查中我们发现,美俄青少年对网络用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反应总体趋于平淡(与中国青少年相比),题17和题20选择“不关心”为39%和38%,比例较高。就使用网络用语而言,他们自己和身边的人较少或从未使用过网络用语的占75%,其中反感别人使用网络用语的占40%。就网络用语使用的原因及作用而言,认为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有害”和“有益”,各占31%。有48%的人认为网络语言通俗易懂,使用起来快捷方便,因其基本上是以“表意数字”、“字母缩写”以及“情意符号”等形式表现出来;28%的人认为网络用语新奇有趣。另外,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用语在弘扬本国文化方面起了作用,但仍有40%的人持相反观点。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赞同此看法的比例略低。一方面,由于他们所使用的英语在网络普及下并没有发生类似在汉语或俄语里所发生的一些明显的变化(涌入很多英语表达、符号、数字等),美国青少年未能象我们中国青少年那样感到网络用语的强大影响;另一方面,这些美国青少年与中国或俄罗斯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互动与交流的机会还不够,并且没有深入到跨文化内涵的层面。这一点在中美俄青少年代表“网络用语交流座谈” (2009年1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得以证实(见表3)。
在涉及外来词的相关调查中,我们发现美俄青少年的敏感度大大低于中国青少年。虽然有57%接受调查的美俄青少年填写了有关英语、俄语中的“外来词”(题21),基于其母语与跨文化兴趣与认知水平的局限,43%的人放弃,选择了“不清楚”。
有30%认为“外来词是全球化进程的一个自然生成的产物,应该任其发展”(题22),但半数(52%)回答“不清楚”;不过问及“大量的英语外来词涌入中国/俄罗斯,是否是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国/俄罗斯传统(民族)文化的殖民”(题23)这一问题,47%以上的受调查者持否定看法,其中年龄小的多回答“不清楚”。在50%~55%人眼中,外来词的使用并不能认定为是时尚的表现,尤其不能体现和代表受教育程度及外语水平(题24~26)。此外,有36%的人认为使用外来词的人中青年人居多(题27),这完全符合青少年充分利用受限的网络空间求异创新的特性(见表4)。33%认为“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本国传统文化及规范语言的教育,以免受外来语言及文化的侵蚀。”(题28)
在开放式问答题中(题29~30),绝大多数美俄青少年都表示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继续学好汉语、做跨文化交流使者的良好愿望。总体上看,受调查者对网络用语和外来词的兴趣不高或认知局限,回答不够丰富(受调查者所填内容例举见下页表)。
三、结论
美俄青少年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持积极态度,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外,美俄青少年对网络用语、外来词及其对本国文化影响的反应总体趋于平淡。
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青少年与美俄青少年非母语语言与跨文化认知度提高的重要因素,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青少年语言与文化的规模越大、程度就越深。因此,通过对美俄青少年语言与文化的调查与分析有益于发现越来越多的中美俄青少年的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特征,促进不同国家青少年有效沟通交流,促进北京(地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国际间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在此,我们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文化教育中心、北京民航干部管理学院、北京四中学生以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旅游英语专业07—08级全体学生对此次问卷调查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卫红,刘频妃,等.从构词法漫谈中美俄校园流行语[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8,(10):9.
[2]张志明.俄罗斯青年用语及其对俄语的影响[J].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辑,2008,(12).
[3]刘晓晶.浅谈青少年流行语中体现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征[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
[4]厉育纲,张立辉,等.成果汇编.2008年中美青年十大流行语比较[Z].
[5]张立辉,刘卫红,刘频妃,老青,等.成果汇编.中文、英文、俄文调查问卷[Z].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American & Russian Youth
LAO Qing
(English Department,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an investigation among Americans and Russians aged 15—35, staying in Beijing. The investigation involves: the awar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the awareness of net languages and loanwords, and its influence. Conclusions are drew as follows: Both American and Russian young people are fairly positiv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Both American and Russian young people dont care too much about net languages and loanwords, and its influence as Chinese young people do. Therefor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ore communications among you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and backgrounds are beneficial for world harmony and peace.
Key words: American-Russian;youth;Chinese language;Chinese culture;awareness
[责任编辑 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