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胜
摘要:由于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类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负效应。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领域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当我们说某种效应的时候总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结果对不同的主体会表现为不同的效应,这就是实践效应的主体性。要克服目前的实践负效应,光靠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类社会的自觉控制和改造。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58—03
虽然哲学界对实践负效应问题的关注是最近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缺少关于实践负效应的论述。事实恰恰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己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并有大量的发人深省的论述。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实践负效应”这一概念,但是,如果说实践负效应指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阻碍甚至威胁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结果的话,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显然己经提出了“实践负效应”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使用的“出乎意料的影响”所表示的就是“实践负效应”这一概念的内容。以下分几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论述做一概括梳理。
第一,实践负效应的具体表现。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领域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但是,异化劳动却使自然界、人本身、人同人相异化。因此,人越是努力劳动,越是丧失自己的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丧失自身的“类本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践的负效应从各个方面威胁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但谈到了“我们的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而且谈到了“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并指出由于难以预料到这些影响,常常导致“我们预期的结果”被取消。因此,虽然实践的负效应问题在今天才变得十分突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的分析中,早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并有较为丰富的论述。
第二,实践负效应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效应不同于实践活动的结果,前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实践活动结果的某种价值关系,而后者仅仅是实践活动造成的某种事实状态。因此,当我们说某种效应的时候总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结果对不同的主体会表现为不同的效应,这就是实践效应的主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实践负效应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承担这种负效应的主体是工人,而不是资本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会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恩格斯也指出:“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这一情况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机器的采用。”
第三,实践负效应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他们总是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加以肯定的。对于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任何伟大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还是科学实践——,他们都高度赞扬其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任何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代价的,这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辩证法。马克思曾经在肯定的意义上援引黑格尔的看法,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并进一步指出,“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恩格斯在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准备材料中曾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瘾,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这也就是说,实践的正效应和负效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代价总是相互伴随的,实践负效应的产生、发展的代价的付出是无法彻底避免的。那么,实践负效应产生的根源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认识论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两个方面做了分析。
第四,实践负效应产生的根源。认识论根源。实践是人的能动活动,这种能动性一方面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和利用为前提,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活动“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看,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而在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总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人类总是无法完全认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产生的长远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与最初的目标相冲突的结果。对此马克思总结到:“……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而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导致了不可预料的负效应。首先,就我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来说,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其次,要预见我们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困难。“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那末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就困难得多了。” “当阿拉伯人学会蒸馏酒精的时候,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却因此制造出使当时还没有被发现的美洲的土人逐渐灭种的主要工具。后来,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社会根源。实践总是社会的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社会关系的状况必然影响着具体的实践活动目的、进程和结果等等。因此,在揭示了实践负效应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实践负效应的产生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完全。”在资本主义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各环节都是作为资本的增殖过程而相互衔接和运行的;商品作为生产过程的结果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当一个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的和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遍的利润,他就心满意足,不再去关心商品和买主的情形怎样了。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如此。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论述大工业和大农业问题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负效应就是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一一土壤和工人。
一般说来,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分裂和对立使得整个社会不能合理地占有生产力并控制生产过程及其结果,从而成为实践负效应产生的重要根源。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运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更需要在整个社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通过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实践负效应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和克服的途径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克服今天面临的发展困境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总的来看,由于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负效应,用来克服负效应的实践活动又会导致新的负效应,这将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将越来越学会对实践活动本身的调节和控制,从而能够越来越减少实践负效应。这应该是我们看待目前的实践负效应的基本立场。但是,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又有特殊之处,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严重性程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是在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产生的。由此看来,它的产生主要不是由于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所导致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说到底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对生产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不相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要克服目前的实践负效应,除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类社会的自觉控制和改造。会的范围内合理占有生产力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阶级分化和对立相当严重的社会,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其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是十分不相称的。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恩格斯在1883年3月致伯恩施坦的信中也指出,技术革命将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管理却愈来愈不能胜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分化作为实践负效应产生的社会根源,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突出。
第五,克服实践负效应的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负效应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人类越来越能够减少实践的负效应。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大农业之所以导致了严重的负效应,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实现对社会生产的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那么,应该如何来实现对实践结果的合理调节和控制呢?首先,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克服认识的局限性。“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能够认识曾经作为盲目必然性而起作用的社会力量。因此,“经过长期的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
其次,“要实现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发达的生产力相比,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践负效应的主要根源,因此,克服实践负效应的关键之处也就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通过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实践负效应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和克服的途径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克服今天面临的发展困境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总的来看,由于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负效应,用来克服负效应的实践活动又会导致新的负效应,这将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将越来越学会对实践活动本身的调节和控制,从而能够越来越减少实践负效应。这应该是我们看待目前的实践负效应的基本立场。但是,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又有特殊之处,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严重性程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是在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产生的。由此看来,它的产生主要不是由于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所导致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说到底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对生产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不相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要克服目前的实践负效应,除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类社会的自觉控制和改造。
[责任编辑 程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