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辉 李文光
[摘要]文章从精品课程的构成,教育技术学专业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分类,两个角度来分析、比较2003年~2008年14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52—04
引言
从2003年到现在,精品课程已经开展了7年,总共建设了231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专业1664门,高职高专605门,网络教育49门。可见,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实现了国家教育部用5年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的计划,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有待改进,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努力。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较晚,而他已经被定位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等问题紧密相关。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上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
根据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笔者通过网上查找了教育学(04)下教育学类(0401),在2003到2008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共有59门,按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来选择,笔者将其中14门定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课程如下:2003年,华南师大桑新民教授的首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学习论一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2004年有3门,天津师范大学游泽清教授的《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有2门,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的《教学理论与设计》和西南师范大学赵伶俐教授的《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2006年有2门,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有3门,河北大学张立新教授的《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的《教育传播学》:2008年有3门,天津师范大学王志军教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华中师范大学赵呈领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教授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相对许多历史长久的学科来说,教育技术学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还有待发展。从精品课程开展至今,教育技术学建立了14门学科精品课程,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景象.但是由于专业本身的问题,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解决。接下来,笔者将对精品课程进行分析来探讨一些教育技术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问题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它反映的是当前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说明,精品课程的定义如下:精品课程(Elaborate Course)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即“五个一流”,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接下来笔者将从“五个一流”的标准来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1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1一流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的建立的关键在教学队伍的水平,出色的课程负责人带领一支有责任、有热情、有实力的教学团队是一门优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石。从2003到2008年,教育技术学专业1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正在走向一种成熟的教师结构体系。特别每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师德高尚,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强。并且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基本上都是教授、博导,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中流砥柱,有的还是学科带头人。
2一流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一门优秀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将贯穿于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让学生学习到本课程需要传递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个结合的过程。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1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都包括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两部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达到学以致用。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践课程在目前整个课程内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在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重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对于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3一流的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是具有示范性的课程,如果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这对目前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由于教育技术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使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再考虑到实践能来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在这14门精品课程中,基本上都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课堂教学采取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环节: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采用专题导向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资源利用的学习、合作式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安排学生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潮流的新一代毕业生。
4一流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4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基本都是由课程负责人自行进行的主要内容的教材编制,并由教学团队制作其他相关实验教材等,并选用了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作为辅助教材。目前,这14门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绩,在内容上实现了主讲教材,参考教材,实验教材和试题库等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形式上形成了包括传统的纸质书籍,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构成了立体化教材。这些精品课程教材起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示范性,并经常更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
5一流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软管理和硬管理。软管理包括学校的监督机制、同行的评价机制、学生的评价机制、和学校的支持政策。硬管理主要是指实验室建设、实践教材建设和网络学习平台等建设。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评估标准、评价机制、能将精品课程建设完善起来,并促进其快速的发展。14门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都具有很高的教学教研水平,在学校、同行、学生中都获得很高的评价;各个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都有相应的支持文件,为课程的建设解决
了很多的经费等问题,并在长时间内激励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是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硬件条件。14门精品课程所在的大部分学校,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基本上都很完善,甚至有的已经按研究内容来划分专门的研究实验室,这些基本上保证了实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分类研究
笔者将14门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两个部分。专业理论课10门包括:《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张剑平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盛群力教授的《教学理论与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傅钢善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业技术课4门包括:《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3.2008年期间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伴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正在逐渐增加,走向成熟。不过可以发现,专业理论课远多于专业技术课,这可能是由教育技术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桥梁性的学科,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因此在大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理论课中并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很强调实际的应用,包括一些教学的实践,也有一些运用技术来制作一些成果的实践。
专业理论课是整个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技术课程。通过对10门专业理论课的分析、比较,笔者尝试构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理论课精品课程核心内容的结构(如图1)。
专业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强调课程安排要规范、合理,内容全面、完备,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对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需要掌握的技能能做到准确的评测。通过对4门专业技术课的分析、比较,笔者构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技术课精品课程核心内容的结构(如图2)。
对比图1和图2,可见,笔者认为这14门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核心内容上最大的区别在虚拟实验室。在其它4个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如下:
1立体化教材。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在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上是各有不同的偏重点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纸质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应该要超过专业技术课,专业技术课一般不需要太多的教材,一般的基础操作具有一定得规范性。而在实验教材上的建设,专业技术课就需要比专业理论课做得更精细,实验教材是技术课的指导书,是除讲课教师之外,学生主要的辅助资料,它们能够规范学生一些实验过程,保证学生掌握一定得技能,并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创作:而专业理论课在实验教材建设上,多采用基于问题的形式,针对某个问题采用一个或多个软件来解决问题或设计一些解决方案。专业理论课的录像材料主要记录是课堂的教学情况,而在专业技术课中除了课堂的教学的记录外,还有一些实验过程的记录,便于学生掌握技能。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讲授式不可缺少的,每门课程都一些经过多年发展积累的宝贵知识,这些是学生必须知道的。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思辨,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而在专业技术课上,更强调技术上的一些创意。在专业理论课中一般采用学生的协作专题研习(基于问题的)较多,最后一般是已论文报告或小作品的形式呈现;而专业技术课多基于某个实验的协作学习,最后的成果通常是实验报告以及实验作品。图中所说的模拟教学是指: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多出现于专业理论课中,鲜见于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中。
3良好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认为两者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以及负担的任务有一些不同。在专业理论课中,教师是一个引导着,符合主导一主体思想中对教师的定位,引导学生的协作和自主学习,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以及自身的内省,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在专业技术课中,要确实的掌握某项技术,特别是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缺乏教师的亲身指导,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再转换为引导的身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丰富的资源。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起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和比较14门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基本上每门课程都包括有其中的几个方面的资源,由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的不同,在专业理论课的精品课程中更偏向于向学生准备阅读类的资料,而专业技术课多为学生准备音、视频类的资料。
5虚拟实验室。笔者认为在专业技术课中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没有把他归于学习资源中而是单独提取出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演示、指导,到实际的实验过程,再到精品课程中的虚拟实验室,形成多维度的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的学习,便于学生从多个视角、多个方面更好的熟悉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不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专业技术课,他们所具备的核心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根据自身的要求,做出了重轻的分布并进行了一些合理的整合,使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三结束语
教育技术学学科正在成长,还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将便于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优秀资源的共享,从2003到2008年,14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经建成,相信伴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展下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成。通过精品课程的辐射共享,将可以更好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高校能培养出更多能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技术人才。
笔者通过分析和比较这14门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结构,只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并通过比较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在核心内容上一些差异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