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假光绪案等

2009-01-29 07:53
幸福·悦读 2009年11期
关键词:沈德潜张之洞仆人

青 丝

轰动一时的假光绪案

光绪二十五年(1 899年),有主仆二人租赁了武昌金水闸的一间公馆居住,主人二十来岁年纪,身材修长,肤色白净;仆人四五十岁模样,光面无须,说话带有女人腔。主仆都说一口纯正的北京官话,平日里闭门不出,但衣着打扮,饮食使用,出手都很阔绰。而且,仆人每天端茶奉食,都是跪着呈上;有事情通报,则称主人为“圣上”,自称“奴才”。由于周围住的都是一些闲居等候职缺入补的官员,见了这等排场,觉得很惊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武汉三镇。

当时正值戊戌变法的第二年,变法失败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瀛台。听到小道消息,汉口的媒体都私下猜测,认为光绪已偷偷从瀛台逃出,前来投靠湖广总督张之洞。而报道此事时,汉口的报纸还采用了春秋笔法,以“说唐故事”为隐喻,武则天暗指慈禧太后,被武后废掉的唐睿宗李旦则指光绪,就连上海的不少报纸也纷纷转载此事。一时间,张之洞保驾的小道消息传遍了海内外。

传言愈传愈盛,不久就有人登门拜访,有意无意间,看到主人的被褥上绣有五爪金龙,每天吃饭用的玉碗,上面也刻有龙纹,仆人还拿出一方印章示人,上面刻有“御用之宝”四字。有人为了证实仆人是否为宫中的内侍,就几个人邀约仆人到澡堂子洗澡,其间借机查验,对方果然为太监。这样一来,众人原有的一丝疑心也随之消除。一些正在候缺的闲官为了前程,不仅亲往拜跪,还奉上珍玩钱物,以讨皇帝的欢心。

闻知讯息,江夏知县陈树屏也登门拜访,想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然而对方很傲慢,表示只有见了张之洞,方可透露身份。陈树屏心中存疑,遂将此事上报给了张之洞。张之洞让手下拿着光绪的照片,暗中去作对照,都说很相像。又发密电到北京向同僚查询,得知并没有光绪出走的消息,而瀛台守卫森严,外人无人敢入,谁也无法确定在武昌金水闸的人,究竟是不是光绪本人。

某日,张之洞接到同僚张子青的手函,确认光绪还居住在瀛台内,要求张之洞审理假冒者,以平息流言。于是张之洞命人将主仆二人抓捕到案,亲自审理。

在严刑拷打下,两人终于供出了真相:假冒光绪者是一个戏子,名叫崇福,从小就常到宫中演戏,所以对宫里的事情很熟悉。由于长相和光绪神似,同班的戏子都戏称他为“假皇上”。仆人则是一个看守仓库的太监,与崇福相识已久,因为监守自盗被发现,遂逃出宫中。两人知道光绪被幽禁在瀛台,无法和外面通消息,经过商量,就让崇福假冒光绪,然后到各省行骗,所用的被子、玉碗,印章都是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真相大白之后,两个骗子皆被处以斩刑。

为乾隆皇帝捉刀

李国文

在清末民初天嘏所著《满清外史》中,有一段关于乾隆与给他当差的御用文人沈德潜的记载。那时。乾隆本人已经相当程度的汉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其造诣,其水平,也非寻常人所能及。但他的潜意识中,那边尚未开化的民族来历,始终是他的内心阴霾。所以他,一,对汉族文人,始终持有戒心和敌意,哪怕输诚纳款,五体投地表忠心者,也要时不时进行修理,不能让他们活得太痛快,太翘尾巴;二,凭借权力优势,你行,爷比你更行,乾隆一辈子所写的诗,总量超过《全唐诗》。

乾隆一辈子写了近五万首诗,就算他一出娘胎就写,到八十多岁驾崩时还在写,这位老汉日平均诗产量为2至3首,这当然不可能,必须有枪手代劳。于是,蛰居苏州,名闻江南的沈德潜,便交了好运。据说,乾隆下江南,亲到苏州去看望这位老秀才、大文人,这位沈老先生是何等角色,他马上明白陛下的用心,也马上表示肝脑涂地的忠诚。乾隆立谕两江总督,召布衣沈德潜进京,沈德潜从此发达。

沈德潜(1673--1769),江苏长洲人。此老六十多岁高龄,忽被乾隆看中,受聘京师。须臾之间,登上翰林讲席,擢为内阁学士。他当然明白,弄他到京师来,就是来为主子捉刀。这些高官厚禄的好处,等于付钱买断他的署名权。按理,君子协定,是不可悔约的。可是最后老先生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撕毁合同,将“感录焉”收归己有,这就是赖账了。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乾隆画像,酷似其祖康熙,尤其晚年,脸部瘦削,两腮内陷,眼角下垂,鼻准峻刻,令人望而生畏。沈老先生,你跟谁倚老卖老都可以,可不能跟乾隆来这一套。第一,错在你老先生缺乏基本的商业道德,无视起码的买卖公平,以为老脸皮厚,假装糊涂,陛下就会放过你吗?第二,错在你老先生这张嘴上,本来为人捉刀,乃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事,怎么能成为自己的光荣而炫耀于乡里呢?第三,错在你老先生缺乏最起码的谨慎,竞被扬州东台人徐述夔的一份厚礼打动,估计内文也不及细看,就为他所作《一柱楼诗》捧场作序,而埋下祸根。

徐述夔的这本诗集之“反动”,就是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诗中有反清复明的变天思想,当然罪不可赎,而以“壶儿”隐射“胡儿”来诽谤,尤其触犯这位异族主子的心理隐痛。清代的“文字狱”,很多都因碰到民族禁忌这根过度敏感的神经而起,这次《一柱楼诗》诗案,也不例外。地方官检举上来,遂定为大逆不道罪。不过乾隆将他的捉刀人牵连进去,很大程度上是沈老先生戳穿他这位高产诗人全是别人代劳的真相,乾隆哪能饶了他。

皇帝,有时很小人的。不管你这位老先生为他捉刀,作出多大贡献,你一不该将朕与你私下的猫腻,公之于世,出朕的洋相;二不该将捉刀文字,统统编入自己集中,那可是朕买断了的精神产品,岂容背约?

沈德潜到底是文人,难逃文人的浅薄和虚荣,此老八十多岁致仕,告老还乡,乾隆赋诗送行,颜面何其有光?更何况在中国,大文人喜捧,吃捧,绝对不怕捧高,小文人善捧,敢捧,以捧牟其私利。于是,吹吹拍拍,于是,溜溜舔舔,苏州本不大,一小城而已,肯定招摇过市,大出风头,肯定宾客盈门,座无虚席,简直装不下这位捧昏了头的老爷子。无论古今中外,文人上了年纪,就添毛病,第一种毛病,脑浆子变稠;第二种毛病,脸皮子加厚。脑浆一稠,呈固化状态,这个人活着也像木乃伊了;脸皮一厚,则感觉失灵,敢于堂而皇之地下作和无耻起来。他以为这是没签字的一纸合同。即使陛下发现他违约,谅也对他无可奈何。

乾隆是谁,那是个睚眦必报的皇帝。正好诗案案发,乾隆立即下令严办!有人报告,陛下,沈老头已经死了!乾隆歹毒一笑,心想:这个老东西,哪怕逃到阴曹地府,朕也能让他安宁。满门抄斩不说,还被“扑其碑,戮其尸”。

于是,这位捉刀的老先生在九泉之下,也终于难逃清算。

猜你喜欢
沈德潜张之洞仆人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狠幽默
最高枪手的下场
勿忘推恩施惠
张之洞被“教育”
一“抢”一“推”两重天
FUNNY STORIES
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