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旗
摘 要: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此理论被公认为认知语用学这一领域的奠基石和主流理论。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汉语电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语言幽默的生成,发现此汉语小品幽默语言是由于认知中的最大关联和交际中的最佳关联不一致而产生的,此小品语言还通过适时的“明示”,让观众无需付出较大努力便取得最佳关联,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关键词:电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幽默 关联理论
一、引言
自1986年法国认知科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发表,关联理论便由此诞生。此理论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持久兴趣,曾多次成为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的主要议题。在国内,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引进介绍、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此理论被国内学者们引进介绍和进行专题研究,然后接踵而至的是对此理论的运用进行探讨。近二十年来,国内同行们对关联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比如关联理论在外语教学、翻译、广告及幽默语言中的运用等。从1994年至今,探讨关联理论与幽默并以此为篇名的学术文章有四十余篇,如王勇的《由关联理论看幽默》(2001),刘乃实的《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2005),朱燕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诠释力》(2007)等。但在探讨关联理论与幽默语言时,却很少运用关联理论对中国的电视小品语言进行分析。基于此,笔者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中国电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进行解读,研究此小品幽默语言的生成。
二、关联理论简述
关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被公认为认知语用学领域的奠基石和主流理论。此理论以两条笼统的原则为基础,即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的关联性相符合和交际原则——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Deidre Wilson,2000)。换句话说,这两条原则是认知中的最大关联和交际中的最佳关联。最大关联性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把握住了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明示”就是明白示意。交际时,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明示”手段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就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进行推理,从而做到双方互明对方意思,达到交际目的。当说话人未明白示意其交际目的时,听话人若要推断出说话人的用意,就要将话语的字面意思同语境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的语境假设。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语境既不是指具体的语境情景,也不是指上下文。Blackermore对语境的定义是:听众在理解话语时根据他的认知能力和对以前话语的理解存储起来的假设观点(Blakermore,1992:87)。也就是说语境假设即认知假设,听话人往往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和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做出语境假设。
三、关联理论对电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解读
小品语言要求简练、生动和幽默,令人在回味中领会创作者的意图,并且能会心一笑。认知心理学认为,幽默是一种不和谐转变,命题的第一种解释常被否决,而第二种解释又与听话人的期待模式不同,形成幽默。小品语言幽默的成功与否要靠听众的成功解读。听众的解读在小品幽默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听众正确的解读,小品的幽默将无法实现。在观看电视小品时,听众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不断做出语境假设。说话人或幽默发出者(小品中的角色)说出一个话题后有意误导听话人(观众)的认知方向,让听话人(观众)在被误导的认知语境里寻找最大关联。然后,幽默发出者又说出一个与先前话语相反或相异的话题,使观众的第一种推理思路被打断。为获得最佳关联,观众又付出额外的努力重新整理思路,再次进行理解。而这第二种理解往往符合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又使观众出乎意料,产生了足够的认知效果,因此具有最佳关联性。显然,小品幽默效果是在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中产生的。下面从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与明示性分析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语言幽默。
(一)认知语境与小品幽默
《昨天·今天·明天》这部电视小品在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以当时央视有名的一档节目“实话实说”的形式进行,由国内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访谈两位农村老人“大叔”“大妈”(赵本山和宋丹丹饰),让他们谈谈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事以及展望未来将要做的事。刚开始主持人提出了这次访谈的话题:
主持人: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
大叔: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我们知道,认知语境中的信息分为三种,即词汇,逻辑和百科信息。在语言交际中,每个人的认知语境里都由这三种信息组成。这个话题诱导观众根据他们自身认知语境中的词汇信息及当时具体的语境,选择一个人们常认为是最大关联的语境假设,即把这话题理解为回忆过去,评说现在,展望未来。但大叔的回答是:“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大叔的回答与观众的语境假设不符,打断了观众的推理思路,观众为得到最佳关联又不得不扩大认知语境,重新进行推理。大叔回答“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是有意识地狭义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词义,给观众一种出奇不意的感觉,其目的是达到一种特殊的交际效果,即幽默效果。因此,小品幽默的理解其实是一个解释再解释的过程,是观众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环境直至取得最佳关联的语境效果,即幽默的语境效果的过程。大叔大妈在回忆过去谈恋爱时还有一处对话是这样的:
大妈:他就是…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给我暗送秋波。
大叔:别瞎说,我记着我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给你家送一口大黑锅,我啥时给你送过秋波了?秋波是啥玩意儿?
大妈:秋波是啥玩意儿你咋都不懂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听到大叔提出的“秋波”是啥玩意儿,观众们的认知语境中的词汇信息对其理解为:(这里是指成年的观众,认知语境中尚未具有该词汇信息的小孩无法解读此处的幽默)文学作品中经常把媚眼比作秋波,用暗送秋波来比喻男女之间暗自传递互相爱慕之情。于是,观众们期待此时作为听者的大妈的回答,而大妈没有直接回答大叔的问题,反问一句,其交际意图是用她老伴的“无知”和“没文化”来陪衬大妈的知识渊博,给观众更大的期待,期待大妈会很全面地解释“秋波”,从而使幽默发出者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基本一致,取得交际成功。但没料到的是,为了创造幽默这一特殊的交际效果,幽默发出者打破常规,将“秋波”这个词分开并运用其谐音说出一句“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这一新信息与观众原有的语境假设不符,并且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突然落空,于是幽默便产生了。还有,当主持人问大妈大叔,是否看过他主持的节目时,有这样一段话:
主持人:大叔大妈我问一句噢,您就没看过我们这个节目吧!
大叔:看过,你不姓崔么,实话实说那个。
大妈:俺们村人可喜欢你了。
主持人:真的啊?
大妈:都夸你呢,说你主持那节目可好了,
主持人:怎么说的呀!
大妈:就是人长得坷碜点。
观众听到大妈说“都夸你主持那节目可好了”,这种信息误导观众的认知方向,引导观众在认知语境里的逻辑信息中找到与此信息尽可能有最大关联的语境。按照常规语言逻辑,大妈应该紧接着评说节目主持得如何如何好,但大妈却道出一句:“就是人长得坷碜点。”推翻了观众原有的语境假设,观众又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来寻找新的关联,Wilson,D(1999:52)指出:“额外的努力意味着额外的效应”,在此,额外的效应便是指幽默效果的获得。大叔大妈在回忆谈恋爱时的情景时的一段对话也是如此:
大叔:……当时——我用现在的话来说,小伙子长的比较帅呆了,追的我。
大妈:你咋不实话实说呢?你让大伙瞅瞅你那老脸长的跟鞋拔子似的我能上赶着追你呀?
大叔:这么不会审美呢。
大妈:咋地?
大叔:这叫鞋拔子脸哪?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
听到大叔说“这么不会审美呢”,观众的认知中的逻辑信息与此信息最大关联的语境假设是大叔应该提出比“鞋拔子”更好的比方。但大叔回答的是:“这是鞋拔子脸那?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人们认知中的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是“猪腰子脸”要比“鞋拔子脸”还要难看。因此大叔提出的这一新信息与观众认知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语境假设产生冲突且出乎意料,其交际目的便是产生幽默的效果。再例如,在谈到送彩礼时有这么几句:
大妈:说出来都不怕大伙笑话,他家穷得啥玩意儿都没有。
大叔:别巴瞎,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
主持人:还有家用电器呀?
大叔:手电筒啊!
观众按幽默发出者指引的“家用电器”在认知中的百科信息里选择通常被认为关联性最大的语境假设是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但幽默发出者却道出了“手电筒啊”这个与观众预期假设语境迥异的信息。观众为得到最佳关联又不得不扩大认知语境,重新进行推理。幽默发出者回答“手电筒”是有意识地利用“家用电器”和“手电筒”中的共有的“电”字来给观众一种出奇不意的感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当主持人要求两位老人畅想一下美好的明天时,大叔说:“我觉着我们俩现在生活好了,越来越老了,余下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过去论天过,现在就应该论秒了,下一步我准备领她出去旅旅游,走一走比较大的城市,去趟铁岭,度度蜜月。” 大叔说要走走比较大的城市,显然观众的认知语境假设会与“比较大的城市”最大关联,比如沈阳、北京、上海之类,但大叔紧接着提供的信息是“去趟铁岭”。铁岭是辽宁省的一个市,大叔紧接着提供的这个新信息与观众的语境假设不和谐,但观众继续拓宽自己的语境假设:大叔大妈是从辽宁的一个偏远农村来的,在他们眼里铁岭就已经是个比较大的城市。这样,大叔的话语在不协调的同时又有一定和谐成分,在不和协与和谐中又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小品语言幽默的产生是因为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不一致,观众需进行再解读,付出额外的努力。当然,额外努力得到了额外的回报,那就是幽默效果的产生和观众最后愉悦而开心的笑。
(二) 明示性与小品幽默
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指说话人明确表达自己的信息意图,使听话人明白该信息是与其认知语境相关联的,值得注意并加以处理。在说话人明示下,听话人只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可获得最佳关联,取得交际效果。小品语言的幽默还可通过工整的语言表达,套用最流行的词语,运用流行歌曲等形式。说话人(小品中的角色)通过适时地“明示”让观众无需付出较大的努力便可取得幽默效果达到交际成功,但其前提是听话人与幽默发出者之间必须有一致共享的知识。现以大叔在刚开始做介绍时的一段话为例:
大叔:大家好!一九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
大叔这番明示话语的信息意图是简要概括1998年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其交际意图显而易见是称赞党领导得好。观众的认知语境里都有这样的认知信息:1998年国内外都发生了很多大事。国内的百年一遇的洪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外的动荡不安。有了这样的认知语境,当大叔明示这一番话时,观众无需费劲便把握了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获得了最佳关联。因此,大叔话音刚落,观众笑声掌声响起,这是一种互明,幽默发出者和听话人(观众)对认知中的事实在心理上做出了共同的认知和推理。再例如,大妈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1998年朱熔基总理提出打破铁饭碗,因此出现了“下岗”一词,几乎男女老少皆知。观众有了“下岗”的认知模式,有了这种语境假设,所以当幽默发出者将“下岗”用在此处时,观众不禁会心一笑,互相明白此处的交际目的。另外,当幽默发出者谈起现在的事,俩人闹矛盾吵架后,也是运用“明示”让听话人(观众)与幽默发出者彼此心照不宣,对话如下:
大妈: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主持人:大叔啊,后来怎么样了?
大叔:涛声依旧了。
此处说话人即幽默发出者套用听话人熟悉的歌词,运用明示,很显然,其交际意图是产生幽默效果。听话人从说话人用明示提供的信息中很快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取得交际成功——幽默效果产生。
四、结束语
关联理论作为解释人类交际的重要认知语用学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力。本文尝试用此理论解读了电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语言幽默。此电视小品幽默效果是在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中产生的,通过适时的“明示”让观众无需付出较大努力便取得最佳关联,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
[1]Blakemore,Diane.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2]Wilson,D.关联与交际[J].现代外语,2000,(2).
[3]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4]王勇.由关联理论看幽默[J].外语教学,2001,(1).
[5]朱燕.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诠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高旗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541004)